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成果

陕西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成果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吴登昌一、“十一五”陕西省工业经济的显著特点(一)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一方面,发展速度历史最快。与“十五”相比,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了2倍多。与“十五”末相比,能源化工产业规模增长了2.24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46%,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支柱。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正在成为陕西工业经济快速推进的新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吴登昌

一、“十一五”陕西省工业经济的显著特点

(一)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一方面,发展速度历史最快。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21亿元,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达到4159亿元,同比增长1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与“十五”相比,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了2倍多。“十一五”工业年均增速将达到16%以上,比“十五”年均增速提高约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经济效益历史最好。2010年,工业实现利税达2274多亿元。“十一五”工业累计实现利税6600多亿元,是“十五”累计实现利税的3.6倍多。工业八大支柱产业历史性地全面盈利,特别是纺织行业扭转10多年亏损局面,实现了盈利。此外,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

(二)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强劲发展

初步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即“两大两化”的工业发展格局。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产值成倍增长。2010年,能源化工完成总产值5100亿元。与“十五”末相比,能源化工产业规模增长了2.24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46%,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支柱。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07亿元,是“十五”末的3.73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23%以上。汽车产业发展尤为迅猛,占全省工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7%迅速提高到6.9%,重卡、轿车和重型变速器等研发制造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输变电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冶金煤炭重型装备、风电新能源设备等,不仅成为陕西工业发展的新优势、新亮点,而且在国内外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的整合,培育形成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如延长石油集团、煤业化工集团、有色金属集团、陕汽集团、比亚迪汽车公司、西电集团、电子信息集团、秦川机床工具集团、陕鼓集团、医药控股集团等。“十五”末,陕西省工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集团仅4户(延长集团、长庆公司、神东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到2009年增加到13户,2010年又新增加了法士特公司等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17家。其中:延长石油今年将达到1000亿元,陕煤化集团将达到500亿元,陕西省有色集团将达到400亿元,陕汽集团将达到300亿元,西电集团将达到200亿元。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十五”末没有1户百亿元企业,现在过百亿企业已达到6户(陕汽、比亚迪、西电、西飞、宝鸡钢管、法士特),正是在这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下,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四)基本完成了国企改革攻坚任务

从2006到2008年,陕西省用三年时间完成了118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一举扭转在全国相对滞后的局面,标志着全省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在推进国企改革中,我们切实汲取了前些年的教训,始终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企业重组与职工再就业相结合,真正贯彻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破产不破生产力”,不搞关门走人,最大限度地安排职工重新上岗,并且把离退休职工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落到实处,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改革顺利推进和社会稳定,有效激活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2005年,陕西省国资委监管企业总资产为1655亿元,到2010年增加到6000多亿元,增长了2.6倍多。特别是近三年,每年增加1000亿元;省属国有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87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000多亿元,增长2.3倍以上。

(五)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局面

从区域布局讲,关中以其良好的制造业产业基础优势,纳入了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在西部重点建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以其丰厚的能源资源优势,被确定为国家重要能源接续地,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日新月异;陕南地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明确了突破发展路径。根据全省产业发展现状和远景,初步规划形成了21个产业集群,其中能源化工领域4个(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电力、盐化工),装备制造领域7个(电子通信设备及元器件、汽车、输配电设备、机床工具、石油冶金煤炭重型装备、工程机械、陕北能化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4个(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航空航天、风电装备),传统产业5个(冶金、医药、有色、食品、纺织),现代服务业1个(软件和服务外包)。2010年,陕西省能源化工、航空航天、输配电设备、汽车制造、石油装备、机床工具、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以上,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近70%。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正在成为陕西工业经济快速推进的新模式。

(六)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了7.09%、7.81%、11.48%、5.83%、6.8%,累计下降32.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05年末的2.62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的1.763吨标煤;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了3.39%、4.54%、5.92%、4.58%、3.4%,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末的1.48吨标煤下降到2010年的1.132吨标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有力地支持了全省GDP节能降耗任务的完成。到2010年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相对2005年末分别削减15.55%和12.18%,超额“十一五”目标下降29.55%和20.5%;“十一五”期间,共淘汰火电154.8万千瓦,钢铁、水泥焦炭5569万吨,印染4000万米,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按期超额完成。

(七)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时期,工业投资累计完成896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4.2%,是“十五”时期的4.7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左右。在投资方向上,一方面集中投向优势产业。仅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累计完成投资4080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45.5%(其中能源化工3100亿元,年均增长31%;装备制造980亿元,年均增长49%)。另一方面集中投向重大项目。五年来,工业重大投资项目160多个,投资总额4500多亿元,占到“十一五”工业总投资的50%。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节能降耗减排压力很大,一些工业企业生产消耗的能源和资源,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陕西省虽然拥有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尚未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科教优势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然任重道远。

三是适应扩大内需的消费品工业发展较为缓慢。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产业在“十一五”前三年普遍比较困难,目前才刚刚走出困境。

四是非公经济和县域工业发展比较缓慢。

二、“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在工业,工业发展的重点是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目标任务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陕西实际出发,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说明中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建议》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其中特别强调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都要加快;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这里突出强调了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五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六是发展海洋经济。

结合陕西省实际,在制定全省“十二五”规划时,除了第六条发展海洋经济外,其他五个方面都应成为发展全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建议主要突出以下六个方面:

(一)做大做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能源方面最重要的两句话分别是“大力推进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本文认为这是我国“十二五”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陕西省在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必须坚持推进高效清洁利用和深度转化的方针,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和油炼化一体化,建成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在发展煤化工方面,要重点突出发展煤制烯烃和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产业。这两个产业,省煤化集团、延长集团已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成功进行工业化生产的重大技术。煤制烯烃技术是陕西首先掌握的技术创新成果,但现在已经在内蒙古、山西、河南等省开工建设产业化项目,内蒙古已生产出通过国家级鉴定的合格产品。陕西省必须加快步伐。目前,煤化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开发出了煤制烯烃二代技术,在同样投资和资源消耗的前提下,产出可以提高10%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煤化集团已经在蒲城开工建设。煤制烯烃可以使甲醇产业链延长,用甲醇来生产乙烯丙烯。与石油行业用石脑油生产乙烯相比,成本大幅度降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石油价格已经很高,并且还有长期上涨的趋势,用石脑油生产乙烯已不大可能。煤化集团在榆林的天元化工项目,已经完全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与引进技术比较,投资大幅减少,节水优势明显,目前已形成年产50万吨汽柴油的产能,并已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根据目前煤化集团、延长集团规划的项目,“十二五”期间,这两户企业即可形成煤制烯烃500万吨、煤制油500万吨产能,将形成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

(二)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的优势产业,我们要发挥优势,提升水平,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汽车、输配电、数控机床、石油冶金煤炭重型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及环保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程,大力提升核心关键部件制造工艺研发水平,提升协作配套能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协作、社会化配套、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发展格局,建成研发水平较高、制造技术先进、系统集成能力较强的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陕西省航空、航天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我们要继续支持,加快发展。特别要支持陕西与航空、航天两大集团共同建设的西安航天产业园和阎良航空产业基地。

我国的汽车产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业。陕西省汽车产业在全国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陕汽集团的重型卡车今年产销将达到10万辆。“十二五”期间将有可能形成30万辆规模。2011年,还将形成中卡10万辆,微型车30万辆的产能。比亚迪一期和二期合计将形成乘用车产销70万辆规模。此外,陕汽集团的重卡和比亚迪乘用车,今后都将有较大比例成为新能源汽车,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秦川机床工具集团作为我国机床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方面,已经拿到了19项,占全国的10%左右。

此外,陕西省输配电、重型装备、工程机械等也都将有较大发展。(www.chuimin.cn)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从陕西实际出发,全省最有望在太阳能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包括核电、风电设备)、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形成支柱产业。目前,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已形成企业数量较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局面。以光伏和LED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吸引了国有、民间、外资等各类资本的投入,一批优势企业快速发展,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目前,全省共有太阳能光伏和LED企业120余家,省电子集团、省有色集团、商洛比亚迪、中电投、隆基硅、碧辟佳阳等龙头企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初步预计,“十二五”有望达到20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强,多条技术路径并举发展。在多晶硅提纯方面,既重视在引进国外先进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工艺基础上集成创新,同时加强冶金法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的自主研发;在太阳能电池片方面,以晶体硅电池为主,同时加大对薄膜技术的关注和引进。多种技术各有侧重、共同发展,为产业提供了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是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带动配套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省内已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形成了外延片及芯片、封装到应用产品的完整LED产业链,并带动逆变控制器、光伏玻璃、浆料、荧光粉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省电子集团目前已形成单晶硅、硅片到电池片及组件的光伏主产业链,光伏辅链项目正在布局建设,规划到2015年形成1000MW太阳能全产业链产能,全省将形成7000MW至10000MW产能。

四是装备制造业正向高端化发展。①本地民间资本与国际领先团队结合,研发国际领先的6英寸MOCVD设备;②加强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合作,推动光伏高端装备的本地化生产;③引导省内优势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单晶炉等传统优势领域,保持领先。由西安理工大学生产的微电子级单晶炉,可用于大尺寸电子级硅单晶和高档太阳能电池硅单晶的生产,该项目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填补了国内空白;④金风科技西安公司风电装备制造将突破3—5兆瓦。

五是产业集聚度较高。以西安为核心,商洛、咸阳、渭南等为支撑,构成全省光伏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西安太阳能电池、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在西安,航天基地形成了太阳能电池及硅片加工的光伏产业集群;在商洛,以商洛比亚迪为核心建设低成本、覆盖光伏全产业链的光伏电池项目,将成为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聚集区;在咸阳,形成以省有色集团新能源产业园为核心的从多晶硅到电池片的产业聚集区;在渭南,以拓日新能为核心形成薄膜光伏电池产业聚集区。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要紧紧围绕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按照“抢抓机遇、强力推进、示范引领、跨越发展”的指导方针,着力抓好骨干企业培育,抓好重点园区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抓好重点产品市场拓展,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占领产业制高点,在若干领域跻身国内乃至世界前列,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

(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轻工、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钢铁行业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重组,形成了1000万吨的大型钢铁集团;已开展的技术改造项目,使陕西钢铁企业的全部装备实现大型化。下一步要继续推进产品的升级和节能降耗减排,达到国内大型企业先进水平。同时,将伺机推进与国家级特大钢铁集团重组。有色金属行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向高端化、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特别是钛和钼要成为世界第一。水泥行业要全部建成新型干法水泥,同时大力推广利用工业废渣生产高标号水泥。纺织行业要以西安纺织城搬迁改造为示范,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提升产品档次,振兴纺织产业。食品行业要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争创知名品牌。

(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为制造业配套的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拓展企业收入来源,促进全省制造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依托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实现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六)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入推动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十二五” 陕西省工业发展主要目标:初步实现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初步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在2010年预计4000亿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多,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工业投资2.5万亿,形成年工业产值2.5万亿,其中能源化工10000亿,装备制造5000亿,新兴产业3000亿。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石油天然气油气当量6000万吨(天然气200亿立方米),将超过大庆成为中国第一大油气田。其中,中石油长庆公司已经国务院批准,到2014年形成5000万吨油气当量;延长石油也将形成2000万吨油气当量。煤炭形成5亿吨产销规模,现代煤化工产品1000万吨,其中煤制油500万吨以上,煤制烯烃500万吨以上。

打造10户千亿级企业(长庆公司、延长石油、煤化集团、有色集团、神东公司、比亚迪汽车公司、陕汽集团、西电集团、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公司、陕钢集团等)。培育形成40户百亿级企业。

形成航空、输配电设备、汽车、电子通信设备及元器件、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及煤化工、有色金属、食品、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冶金和软件等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加快陕西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一是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社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的创新体系。二是大力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十二五”末,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要由现有的13个增加到2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要增加到3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现有130个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60个。同时进一步支持6个工业研究院发挥作用。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建立多层次的科研开发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四是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申报和实施,争取更多课题列入国家专项。五是开展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一是鼓励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带动研发设计能力和后端营销服务能力提升,推动产品从低端走向高端。二是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龙头企业,支持有基础、有市场、目前面临特殊困难的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着力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从根本上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四是抓好“千亿百项”技改工程,每年实施100个以上、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全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资源深度转化

以胡锦涛总书记“珍惜资源、深度转化”指示精神为统领,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优先建设保障国家煤炭供应的高产高效大型现代化矿井和就地转化的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项目配套矿井。依托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小煤矿整合,大力发展煤制烯烃、煤制油等现代化工产业。进一步提高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产业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以资源深度转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产品优化升级

坚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培育战略,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一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制造业产品;二是争创国内一流水平,发展一批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的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一批占据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新兴产品;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传统产品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

(五)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升级

一是推进企业深化改革。以推进产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为主攻方向,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间实施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二是推进企业管理提升。鼓励企业用信息化手段增强执行力,完善基础作业管理,实现管理标准化、流程化和数据化、网络化。三是推进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实现经营方式提升。引导优势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新领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效益最大化。四是推进市场主体规模提升。培育形成10个以上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核心企业,扶持60户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发展1000户专业配套企业,不断壮大工业市场主体规模和实力。

(六)推动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升级

一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按照“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目标,集中力量抓好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航空、汽车、输配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6大重点产业集群的建设,积极发展电力、有色金属等15个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进一步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和资源节约利用。三是加快产业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项目配置和建设,加强园区综合治理,发展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造产业循环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四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有效融合,积极实施军民结合“双百工程”,支持鼓励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辐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军用领域,推进军民技术资本双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