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盐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新疆绿洲盐碱化研究成果

中国盐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新疆绿洲盐碱化研究成果

【摘要】:中国盐碱地量大面广,盐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充分利用盐碱环境发展盐碱农业,具有很大的潜力。

第二节 中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一、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原则

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良的气候、地质、地貌和水文等自然条件,是目前盐碱化地区的主要特征。任何不适当的资源开发利用,都可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为了达到盐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

盐碱化地区生态脆弱,自然条件限制因素多,对于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切实加强生态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宜开发则开发,不宜开发则应以保护和恢复生态为主,为盐碱地资源后继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2.因地制宜,分区利用,综合利用

中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盐碱化程度不一。同时盐碱地所在地区气候、水资源等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对于盐碱地资源的利用,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应综合考虑土壤、植物、水等各种条件,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有机结合,努力拓展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3.适应盐碱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目前对于土壤是否盐碱化的划分是基于传统作物考虑的,盐碱环境对于传统作物而言是一种不利的生境,而对于盐生植物则可能是比较适合的生长环境。长期以来,中国盐碱地治理与利用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之中,人们对于盐碱地治理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传统农业生产,而传统农业却恰恰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由此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盐碱地改良治理,而应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为目标,主动适应盐碱地实际情况,立足盐碱环境,充分发挥盐生植物的作用,发展盐碱地农业。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

二、中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

1.区分不同盐碱地情况,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

盐碱化土地成因复杂多变,既有其形成的自然因素,又受人类活动影响。从成因看,东部滨海地区盐碱化土地主要由海水作用所致;华北平原多是由于水资源调控不当,过量灌溉造成的次生盐碱化土壤;东北西部地区及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滥垦过牧造成相当面积草地盐碱化,不合理灌溉导致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盐碱地资源宜精细经营,可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水产养殖、特种种植业(果蔬、花卉)、制盐业及观光旅游业等;华北平原盐碱化土地在优化水资源调控,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条件下,可用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盐碱洼地则可发展水产养殖;东北西部盐碱化土地应以生态草建设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不宜过量开垦;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盐碱化土地应以生态恢复为主,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极端干旱区荒漠化土壤盐分含量丰富,可用来进行制盐、化肥等生产。从土地盐碱化程度看,重度盐碱化土地应以保护为主,可引入耐盐碱植被进行生态恢复;中轻度盐碱化土地则可适量开发利用。(www.chuimin.cn)

2.立足盐碱环境,发展盐碱农业,跳出盐碱地治理开发“怪圈”

据邢军武研究,盐碱环境主要由含有较高盐分的水和土两大要素组成,如滩涂、盐碱地和咸水微咸水等。所谓盐碱农业是指在传统“淡土”和淡水作物无法生长的盐碱环境中进行的农业生产,一般是以盐生植物的作物化种植为特征。广义盐碱农业还应包括陆地和水体盐碱环境中的动物养殖等。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于淡水和“淡土”环境,盐碱环境对其是一种限制性因素,试图通过治理改造盐碱地而发展传统农业,从长远看常常是花费颇多而又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在淡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更是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对于中国盐碱地的治理改造和开发利用,应该改变传统思想,着眼于盐碱环境,充分挖掘盐生动植物潜力,发展盐碱农业,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尽快跳出盐碱地治理开发的“怪圈”,促进盐碱地区农业和生态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盐碱地量大面广,盐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充分利用盐碱环境发展盐碱农业,具有很大的潜力。为此目前需要着重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植物耐盐碱性研究,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和筛选耐盐性较好的植物,特别是经济盐生植物,以在盐碱地引种和驯化,将中国大面积的盐碱地真正开发利用起来。

3.加强盐生植物研究,充分挖掘盐碱地资源潜力

盐生植物由于其生境恶劣,生物量小,经济效益低,因而一直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对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对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然而许多盐生植物却是在盐渍土上唯一能正常生长的植物,它们在盐渍土开发利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其生态价值不可低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盐渍土资源和耐盐植物资源将会变得日益重要。加强盐生植物开发利用,对推进盐碱地区农业调整、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盐生植物中蕴含重要的基因资源,对培育耐盐作物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有关国家非常关注和致力研究的重要领域。一些国家在技术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并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盐生植物开发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成就突出,在盐生植物生理生态、栽培加工、生物技术等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盐生植物具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可以作为食品或食品原料、牧草饲料、工业原料以及医药原料等。此外,盐生植物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盐生植物的研究工作,也是发展盐碱农业的迫切需要。

4.发展咸水微咸水灌溉及水产养殖,充分利用咸水微咸水资源

中国微咸水和咸水资源较丰富,但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利用。据研究,中国北方可开采的微咸水(矿化度2~3g/L)资源130亿m3,其中华北地区23亿m3,只用了6.6亿m3;内蒙古河套灌区矿化度<3gL的地下水面积占灌区的55%;淮河流域微咸水面积7539km2,资源量约125亿m3,尚未开发利用。就全国范围看,中国矿化度1~3g/L的微咸水每年开采量仅为55.69亿m3,而3~5g/L的半咸水则更少,仅为1.51亿m3。因此,咸水和微咸水具有很大开发利用潜力。在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开发利用微咸水和咸水,对改善环境、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都在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农林牧业也在试验利用微咸水灌溉。微咸水灌溉是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方面,他们的研究表明,一定盐分含量和矿化度的咸水、微咸水可以用作农业灌溉水源,不会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造成太大影响。但这是以选择合适耐盐作物,具有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以及合理灌溉方式为前提的。研究表明,地面灌溉容易在短期内造成土壤表层盐分含量急剧增加,而地下灌溉,特别是地下滴灌,则对土壤盐碱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中国发展咸水、微咸水灌溉,要充分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方式,选择适合中国实际的咸水灌溉管理模式,以实现咸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此外,盐碱地区农业灌溉排泄水通常盐分含量很高,有时也含有农药残留物及富营养物质等,如果对其不加处理,任其排入环境中,极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或污染。应积极探索农业废水处理或循环利用途径,以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盐碱地区农业健康发展。

咸水、微咸水另一种主要利用方式是发展盐碱水产养殖。除沿海地区,我国内陆低洼盐碱地约有3533万hm2,天然咸水湖占国内湖泊总面积的40%左右,各种盐碱湿地总面积近2800万hm2,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潜力巨大。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的咸水水域和低洼盐碱荒地,水质具有高碱性等特点,且有些水域离子间比例失调,水型较为复杂,因此绝大部分长期处于荒芜状态,不仅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而且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咸水、微咸水养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原本无法利用的盐碱土地资源,而且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区域经济的改善。据河北省水产局资料,至2003年该省沧州市年盐碱地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2667hm2,2002年鱼虾总产量8500余吨,产值近亿元,纯利润5000多万元。实践证明,盐碱地咸水、微咸水养殖可以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挖池抬田,并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相结合的形式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可以缓解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随着水域面积增多,空气湿度增加,生态环境也可得到改善,有助于提高我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盐碱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盐碱地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

盐碱地中蕴含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完全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盐渍土及盐碱湖沼中生长着大量盐生植物,这些植物具有多种工业用途。食品、制浆造纸、制碱、医药、渔业、牧业等行业,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产业化生产;盐碱湿地与沼泽发展渔业生产,在一些地方已初具规模,杨富亿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盐碱湿地与沼泽渔业生产问题,并提出许多可行的开发模式,对于盐碱沼泽湿地渔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中国滨海以及内陆有些盐碱土盐分(碱分)含量较高,并含有较多微量元素。一旦经济和科技条件具备,完全可以利用盐碱土为原料,提取盐分以及其他离子,发展制盐(碱)、化肥以及提炼化学原料等工业生产,这可以从根本上治理土壤盐碱化,改善生态环境。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盐碱地资源较为丰富,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是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并促进土壤盐碱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未来盐碱地治理与利用中,应该更新思想观念,从强调治理改造转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立足盐碱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农业,促进中国盐碱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对盐碱地资源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盐碱地资源的利用,要从盐渍土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等诸方面综合考虑。努力拓展盐碱地开发利用途径,积极推进盐碱地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