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疆绿洲盐碱化问题调查报告

新疆绿洲盐碱化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第一节盐碱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一、盐碱地资源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形成的,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并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第一节 盐碱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盐碱地资源与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形成的,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并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以一定的质和量分布在一定地域,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的属性。从自然资源整体性看,土地资源是由土壤、水文、生物、气候等诸自然资源要素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以上认识,并从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出发,将中国盐碱地资源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1.盐渍土资源

盐渍土资源作为一种土壤资源,是盐碱地资源的核心部分。中国盐渍土面积大,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据最新研究,现代盐渍化土壤面积约3693.3万hm2,残余盐渍化土壤约4486.7万hm2,潜在盐渍化土壤为1733.3万hm2,各类盐碱地面积总计9913.3万hm2。由于盐渍土分布地区生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大致可将中国盐渍土分为:滨海盐土与滩涂,黄淮海平原盐渍土,东北松嫩平原盐土和碱土,半漠境内陆盐土和青、新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等五大片。

2.盐生植物资源

盐生植物是指一类具有较强抗盐(抗碱)能力,能够在高盐(高碱性)生境中生长并完成生活史的植物总称。盐生植物资源是植物资源的一种,可以定义为对人们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盐生植物总称。据赵可夫等研究,中国大约有盐生植物430种,分属于66科、197属,可以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大约有200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多种利用价值,例如可作为食品原料或直接作为食品、饲料、医药原料和纤维原料等。与盐渍土分布区域一致,中国盐生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干旱极干旱盐渍土区、宁蒙高原干旱盐渍土区、东北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区、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区、滨海盐渍土区和西藏高原高寒干旱盐渍土区等几个主要区域。

3.咸水和微咸水资源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广泛分布着微咸水和咸水,此外滨海和内陆盐碱湖沼中也含有大量的咸水或微咸水。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全国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1~3g/L)多年平均为277亿m3,半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3~5g/L)多年平均为121亿m3。过去我国矿化度>2g/L的地下水即弃之不用,长期潜伏地下,影响蓄纳降雨及地表淡水,还是土壤盐碱的根源。目前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及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加重,合理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从资源的角度对各类咸水和微咸水重新认识,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看待。(www.chuimin.cn)

4.生态与旅游资源

盐碱地作为地球上一类比较独特的景观,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和旅游价值。例如,盐生植被在维持和改善盐碱地区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植被具有观赏价值。生态与旅游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随人们的认知及欣赏水平而变化,条件成熟时,可以开发利用。

二、中国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盐碱地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一批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在盐渍土资源调查方面,引入了遥感和GIS等先进技术,制作完成了“中国土壤盐渍分区图”和“中国盐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在盐生植物资源研究上,赵可夫、范海等对中国盐生植物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山东省东营市建立了中国首家盐生植物园,进行盐生植物耐盐性与盐生植物利用等多方面研究。区域性盐碱地资源研究也获得很大进展,如进行了东北地区盐渍土生态分区和松嫩平原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西北干旱地区土壤、水资源和盐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以及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资源与利用研究等。盐碱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分区开发,保护与利用并重”等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原则;提出了盐生植物利用,咸水灌溉,盐碱沼泽渔业开发等资源利用方法或模式;培育了一批耐盐碱作物。虽然中国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对盐碱地资源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盐碱地开发利用多着眼于盐渍土,对盐生植物、咸水微咸水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在思想观念上,受传统农业观念制约,通常把盐渍土、盐碱地咸水微咸水资源等视为生产限制条件,因而过分强调盐碱地治理与改造,而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则认识不足。

(2)盐碱地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粗放经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利用观点认识不够全面,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重治理轻保护,导致已经治理改良的盐渍土重新发生盐渍化。土壤盐碱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应加大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力度,探索盐碱地资源利用的多种途径,以推动盐碱化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