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理念引领农村金融研究

新理念引领农村金融研究

【摘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三农”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治理难度大。对“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几点启示一号文件以新理念为指引,突出解决“三农”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和最核心的问题,对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金融机构应当以“五大理念”为指引,创新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以新理念指引“三农”发展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文/齐巍巍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文件全篇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以6条主线为纲、33个具体措施为领,对如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了全面部署。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现代农业

2014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6%,农田有效灌溉率超过5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1%,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超过95%。各项基本数据表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就,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农作物单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为世界平均值47%的明显“短板”。为此,一号文件首先提出,“十三五”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转型升级,强化农业技术装备和条件建设,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

几个重要领域和目标包括: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及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等。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突出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多年的实践证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预计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应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同时,还应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三农”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治理难度大。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因此,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之后,一号文件进行了整体部署,提出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www.chuimin.cn)

比较突出的举措包括: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施并完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多渠道保证粮食和食品安全

我国农业供给侧矛盾突出,一方面粮食过剩,另一方面优质农产品数量严重短缺。文件首次提出“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按市场需求改革农业生产结构,如优质稻米小麦、大豆生产,加快发展马铃薯生产,实现主食化。二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和粮食定价机制。三是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

此外,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战略。从食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入手,提出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要逐渐过渡到对品质、安全、健康与生态环保等要求比较多的小康型农业生产方式,这不仅需要在农业结构上进行调整,还需要生产方式的转换,更需要从源头到流通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塑,通过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推动农产品走出国门。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突出服务农民主体

“三农”作为我国发展政策的重中之重已提出多年,但这个“三农”之中,究竟哪个最重要?农业、农村还是农民?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农民收入连年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1:3.33缩小到2015年的1:2.73。文件要求,到2020年,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在强调农民主体地位的同时,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突出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明确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通过农民主体规模化建设,可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对于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加强党的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号文件以新理念为指引,突出解决“三农”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和最核心的问题,对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金融机构应当以“五大理念”为指引,创新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一是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着力支持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金融机构应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服务对象、服务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切实提高对现代农业的服务广度和深度。大型银行应围绕土地收储整理、征地拆迁补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村土地整治信贷投入。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及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规划,制定专项方案,强化银政合作,探索有效的投融资方案。二是着力支持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的金融扶持,推动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针对新型高效生物肥料、新型环保地膜、低毒农药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产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信贷投入力度。三是着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集中连片治理和农村饮水、电力、道路、信息网络等基础实施为重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介入特色休闲农业、农村生态旅游、农家乐项目,促进农村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四是着力支持城镇化建设,真正把城乡两个金融市场联系起来,促进城乡金融要素有序流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农村。五是着力推进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微观层面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覆盖性;中观层面,在交易管理机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宏观层面,加快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度上的顶层设计,确保普惠金融改革创新有法可依,确保精准扶贫有章可循。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