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校园信息化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

校园信息化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

【摘要】:(二)校园信息化的含义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功能之后,我们重点探讨什么是校园信息化以及它的具体内涵是怎么样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含义。由北京大学12个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合著的《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给出的校园信息化含义也属于“三层”说。

二、校园信息化的含义与本质

(一)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高校校园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信息化的内涵,首先我们要对教育信息化作些了解。

1.教育信息化

追根溯源,“教育信息化”概念实际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T)而出现的。由于这个原因,“教育信息化”一出现,便与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此,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都集中于技术层面上。例如,国内有一大部分学者是这样给“教育信息化”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再只是局限其技术层面上,而是转向了个体、观念、组织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研究。对此,一些学者从新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定义。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也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的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2.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分析

总之,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指信息技术简单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而是要在这过程中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通过上述不同学者给出的概念,将教育信息化概念简单总结如下:

第一,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社会信息化过程一样,教育信息化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是社会整体变迁过程中学校教育适应其发展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育领域中推广信息技术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人才的要求,同时更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第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之具备操作和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即所谓的“信息技术教育”。

第三,将信息技术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之中,转变以往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利用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来从新组织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高层思维能力的目标,即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校管理的组织方式,逐步实现学校管理自动化、校务管理信息化等,此即所谓的“校务管理信息化”。

第五,与其他国家与地区不同的是,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通常还包括利用卫星电视等技术,这在其他地区通常很少强调,因为卫星和电视等通信工具通常不具备互联网通信双向和实时性的特点。

3.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地位

教育信息化是国内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在教育行业的具体表现,不论是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还是信息化应用都需要信息化人才来实现,而人才的信息化要通过教育的信息化来实现。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正在于此,为信息化提供人才基础。最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书本化教材的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或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课程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

其二,做有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指出,目前许多学校应用多媒体时,普遍的做法是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实际上并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可以说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其三,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和在伯克利的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研制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允许学生通过远程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

(二)校园信息化的含义

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功能之后,我们重点探讨什么是校园信息化以及它的具体内涵是怎么样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校园信息化,主要指的是我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含义。

1.“三层含义”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校园信息化的含义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或者三层内容,即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计算机或网络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传递和处理等;向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北京大学计算机中心主任黄达武教授持有这种观点。他对校园信息化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大学怎么搞一个信息化、数字校园,从信息化校园的含义讲有三层含义,一是数字化校园是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和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一种基础性建设;二是要应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基层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全线控制;三是把学校建成一个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从黄达武教授对校园信息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他认为校园信息化首先要利用技术手段将信息资源数字化,然后将这些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最后在无时空限制的虚拟环境中服务于校内外。

由北京大学12个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合著的《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给出的校园信息化含义也属于“三层”说。他们认为校园信息化:“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学平台。”“它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其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其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其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为其主要社会效应。”

此外,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忠祥给出的校园信息化定义也是“三层”说的延伸,他认为:校园信息化就是一个以校园网络为物理构架,经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使用,形成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和研究的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全新的校园平台。它是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信息和知识资源充分共享为手段,教职工、学生以校园网络为枢纽,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工具,高度自主、创造性地实现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和研究的全过程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2.“五圆”说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的沈培华是这样给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定义的:“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可以说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里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用户终端智能化。”他的校园信息化的含义和“三层”说有相似之处,重要的是他在“三层”说的基础上,又将校园信息化分为五个同心圆。沈培华教授认为信息化校园是现实校园空间的延伸和扩展,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是一个层次结构,为此他将数字校园分为五个层次:

最内圆是“网络基础层”: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不能流动,也就不可能形成数字的空间。

次内圆是“网络基本服务层”: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网络安全,以及公共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Web发布)等。

第三圆是“应用支撑层”:它主要处理业务逻辑,将各类数据按照业务的逻辑规范管理、组织起来,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等,它们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第四圆是“信息服务层”:它主要处理用户逻辑,将规范化的数据按照用户的需要提取出来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服务,如后勤服务、信息查询、决策支持、电子商务等。

最外圆是“个性化门户”:它是数字校园的总入口,各类用户通过门户进入数字校园,可以获得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在校园充分数字化后,大学的功能就将突破围墙限制,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疆域的大学。沈培华教授认为最内圆即“网络基础层”是信息化校园的核心,是基础,而外圆是在内圆的基础上提供的进一步服务。

3.“双层面”信息化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赵国栋。他认为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的校园信息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校园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校园的辐射范围,提高校园的运行效率,拓展校园的基本功能,构建起一个数字化的空间。在实现整个学校运行部分或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上,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www.chuimin.cn)

赵国栋认为校园信息化可分为“技术层面的信息化”和“组织和管理层面的信息化”两个层次。校园技术层面的校园信息化赵国栋教授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解释。广义的校园信息化主要指以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技术基础,利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手段,实现整个校园从硬件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到组织活动的全方位的数字化建设。狭义上,校园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校园里实现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用户终端的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校园信息化包括五个方面: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层:即校园信息的存储与传输的硬件基础,包括校园数据网络和服务器系统等。

网络基本功能层:即校园网络所能提供的基本性服务,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发布、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等。

核心系统层:即整个校园网络的支撑平台。它是校园内各种信息系统相互之间有机结合的产物,不仅能够统一管理个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并且为这些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流、同步或异步共享数据提供一个系统平台。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等。

信息服务层:即上述ERP系统的具体应用,不同的部门和用户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内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

校园门户:它是上述“信息服务层”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即利用网络门户技术而建立的校园网络用户使用界面。在利用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的基础上,为校园网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用户进入门户后,可以获得与他身份相称的各类服务。

校园信息化的“组织和管理层面的信息化”,其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模式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等方面,如下所示。

由于学校的主要工作的教学活动,因此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的中心。所谓“教学信息化”,赵国栋教授是这样定义的,即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将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工具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促进教学信息的传递、提高师生间的交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标。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势必要求教师和学生也要实现自身信息化。赵国栋教授认为,教师信息化的第一个层面便是“态度和观念的信息化”,然后就是“教学技能信息化”。首先,态度和观念的信息化是指教师应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在观念,即应该改变过去传统教学观念,用信息化的理论、观念、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活动。其次,所谓教学技能信息化就是教师通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掌握包含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能够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手段和工具的熟练操作程序。与“教师信息化”相对应的是“学生信息化”,即“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学生信息化和教师信息化一样同样包含态度和技能两个层面,不过,相对于教师,学生信息化过程相对简单一些,一般通过“信息技术课”教学就能够达到要求。

在实现教师和学生信息化之后,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桥梁的“教学媒介”,赵国栋教授认为同样要实现信息化,只有教学媒体也实现了信息化才能真正达到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说,“教学媒介”主要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依据的各种教学信息载体、手段和方式等。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一个教学信息传递、反馈和交互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媒介”和传统教学媒介一样也分为“显性教学媒介”和“隐性教学媒介”。在信息化的校园中,“显性教学媒介”主要表现为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电子设备和资源,如校园网络、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教学课件和各种格式的电子资源等,基本上通过技术性的软、硬设备建设即可解决。至于“隐性教学媒介”,从信息科技目前所达到的水平来看,“隐性教学媒介”还没有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实现。

在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同时,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信息化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系统信息化所能达到的程度和实际应用效果。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学校信息化的基础系统平台。通常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以下系统:行政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系统、校园卡管理系统、学校基金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基本上能够实现校园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赵国栋教授对校园信息化含义的界定:校园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化”,即不仅仅是硬件设备达到信息化标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即实现“人的信息化”,这里既包括学校的管理者也包括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组织和管理的信息化中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校园信息化的中心。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校园信息化的含义有所不同,我们将校园信息化的含义概括如下:

校园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普遍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过程要实现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和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简言之,校园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设备,并以此形成网络,在此基础上配备必要的软件应用系统,在校园网上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完成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实现自身信息化,并在信息化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校园信息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以信息的观点分析教育系统,并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传统教育的观念。

(三)校园信息化的本质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对校园信息化的含义有了熟悉的了解,在了解校园信息化的含义后,关于它的本质自然就进入人们的认识视野范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现象所表现出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对于校园信息化的含义,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国内外学者都给出了一些界定,并且有趋同之势。而对于什么是校园信息化本质,研究者给出的界定并不多。在了解校园信息化本质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信息化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

1.关于信息化的本质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力开始发展信息化建设,在探寻和总结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提出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一全新课题。因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普遍认为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在全社会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化的本质就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而信息化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同样的资源如何得到最大范围的利用,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达到共赢的目的。在今天,我们应该以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即彼此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他人共同分享,最终大家都获益。信息资源共享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上,可以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近到远。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总结一步、解决一步的问题,扎扎实实、务求实效。信息资源共享是个大概念,涵盖了经济信息资源共享、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因此,信息资源共享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文化问题。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步骤和模式,哪个条件具备了,就先做哪个。

2.教育的本质

(1)关于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了解教育的本质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育。现代教育学一般将教育区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已经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认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本质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关于教育的本质存在不同的观点。

上层建筑说:教育是通过培养人而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生产力说: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进行着精神生产,而且也进行着劳动力在生产,把这种与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单纯看成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社会实践活动说: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无论教育进行着精神生产还是劳动力生产,无论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还是社会生产实践,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对信息和文化的传承,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即教育的本质是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相互传承。个人主体指社会中的个人或个人组成的集体,从出生到死去,其主体性不断变化。社会主体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社会或者社会的代表,如政府、教师、父母等。精神文化是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文化活动中产生的思想和观念的总和,或以主观观念的形式承载于个人主体、社会主体,或以物化的形式承载于个人主体、社会主体之外。行为文化是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文化活动中产生的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关于行为方式的思想、观念,或以主观观念的形式承载于个人、社会主体,或承载于个人、社会主体行为本身,或承载于物质形态中。所谓相互传承主要指彼此间的传播与吸纳。

3.校园信息化的本质

了解信息化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之后,我们总结出校园信息化本质就是:在校园中实现信息化教育和管理,具体表现为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文化与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目的。值得指出的是,在实现校园信息化的,完成“人的信息化”才是校园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和主要任务。

首先,从校园信息化应用范围来看,校园信息化主要在学校校园内展开。即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各种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所有这些工作主要在学校内部展开,比如上述提到的学校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都是在校园内实现的。当然学校的校园网也面向校外开放,但是这不是校园信息化应用的主要范围。简言之,所谓校园信息化就是实现校园教学工作的信息化。

其次,从校园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来看,校园信息化就是学校的工作要求用信息化来完成。在这里,学校的工作既包括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包括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校园信息化简言之就是,真正实现学校工作和服务的资源传输的网络化、资源表现的数字化和资源利用的智能化。

最后,从校园信息化的应用目标来看,校园信息化的本质目标就是要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校园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需要注意的是,校园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校园信息化的过程同样也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