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成果

中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成果

【摘要】:特别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不仅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更使高校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先驱。“金智工程”的提出无疑将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其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中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发展里程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还是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和培养一流人才的根本保证。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高校信息化起步较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化教育、实现信息化校园的计划,但在我国这种明确的计划出台较晚。例如,美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美国政府首次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问题,并将之作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突破点,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提出为美国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英国也不落后,为了实现国家教育体系的终身化,英国政府建设了“全国学习网”。该系统以大学为依托,将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连接为一体,提供在线学习、教学与公众服务等功能。此外,日本以东京大学文献情报中心为基础成立了“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在21世纪日本的学术研究布局中,它不仅是日本文献保障的枢纽,还是全国学术网络的中心,志在推进创造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鉴于国际国内教育信息化形势的新机遇和挑战,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方针,指出我国的教育事业“需要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校园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为了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加快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据教育部统计,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90%的高校建立了校园网,这就为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教育部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为了尽早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到2005年我国所有高校都要建立校园网,实现高校校园信息化。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从最初的几个高校自行实施,到发展为覆盖全国高校的信息化浪潮,在这过程中各高校取得了显著成绩,极大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加速了我国高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取得成绩实现飞跃的同时也有问题的出现。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适应阶段和大发展阶段。

(一)高校校园信息化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校园信息化也正式步入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已经认识到实现校园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且颁布了相关政策,将校园信息化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中;当然,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在数量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1.相关政策的提出

为了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工程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体现了实现信息化教育已被列入我国教育战略计划中。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的校园信息化自然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211工程”和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问题。特别是“211工程”的提出直接将我国高校推向信息化浪潮中。“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大大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校园信息化的进程。特别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不仅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更使高校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先驱。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为高校服务。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国家计委于1994年12月又提出了“金智工程”。“金智工程”是与教育科研有关的网络工程,其主体部分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即CERNET),CERNET由教育部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承担建设任务,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层次结构,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金智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金智工程”的提出无疑将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基于TCP/IP体系结构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络,也是全国最大的公众互联网之一。其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随着CERNET的建成,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纷纷建立,并且实现办公室、教室和宿舍的联网使广大师生都可以方便上网,实现了图书馆等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网上合作研究提供了基础环境,大大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已经批准40余所大学成立网络学院,开展远程教育,扩大办学规模。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又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对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现代化高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等。

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以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视听)教学为辅助,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传统远程教育形态而言。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

2.具体发展情况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一些重点高校率先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之后其他高校也积极推行。简言之,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的软硬件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明显呈现不平衡状态。

1994年4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CERNET建设研讨会”。国家教委和有关司局的领导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六所高等学校的主管校领导和技术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就CERNET建设的重大管理问题、重大技术路线和策略问题进行了研讨,统一认识。同年5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第二次研讨会”,会议决定在国家正式批复立项以前,通过X.25网络建立连接六所高校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该网络于同年7月初正式开通,该网络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五所城市,并与Internet互联,成为中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随后,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学院积极跟进,我国首批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式运行。经过一年的发展,1995年中国第一个BBS站点“水木清华”在CERNET上开通。随后其他高校的BBS相继开通,校园信息化首次融入学生生活。

1999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自发展以来进行最快的一年。同年,教育部不仅正式批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而且,CERNET联网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已经超过550个,覆盖中国80多个城市,包括所有的省会城市,联网用户首次超过百万大关,达到200万人。为支持各高校积极开展校园信息化,到1999年教育部已批准68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这68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全国设立了2027个校外学习中心(点),试点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以广播电视教育为特征的第二代远程教育向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由66所普通高校与近2000个校外学习中心和遍布全国的电大系统组成的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体系。

到2000年年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主干网建设顺利完成。截至2000年,CERNET连接了800多个教育科研机构,覆盖了全国150个城市,用户超过500万人。以此为基础,一些高校实施了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在内的校园网建设。在校园网的基础上伴随高校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在校园网的基础上,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校园信息化进入发展适应阶段。

3.发展特点

首先,在起步阶段,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主要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推动下起步发展的。这也是这一阶段存在的主要特点。

其次,硬件设备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这一时期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高校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各高校除了购买硬件设备,还纷纷建立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并逐渐实现办公室、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联网,使传统校园进入虚拟世界。当然,在这一时期一些高校也积极向国外引进先进信息化技术,并且主动自行研发。

最后,在起步阶段过程中,学校会出现新旧管理模式发生冲突的问题。信息化的引进改变了传统校园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新的管理模式并不成熟,势必出现新旧模式发生冲突的现象。因此,有些学校不但不能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反而可能影响学校正常运行。当然,如果学校在目标制定、步骤规划、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够做到有条不紊的话,校园信息化就会为校园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带来明显的收益。

4.存在问题

当然,在校园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在各高校信息化进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和观念认识不足。

首先,正如我们前面说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6所大学是我国高校信息化起步最早的大学。这些学校不仅科研能力强,资金充足,而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校园信息化发展得比较快,并且也很全面。相对于上述高校,起步晚、科研能力差的高校就呈远远落后态势,并且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其次,经费不足限制发展。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各高校,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除少数列入国家“211工程”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作较大的经费投入,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般而言,综合大学和单科大学的经费要充足一些,一般性的专科院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此外,由于东西部经济本身存在差距,再加上我国教育投资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东部投资是西部的近10倍,因此相对东部高校的信息化进程,我国西部高校呈现明显落后之势。

最后,在这一过程还存有观念认识问题。其主要体现为校园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些高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上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教育信息化初期投入比较大,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但这一阶段经费主要投入在硬件设施方面,忽视了软件设施,最终导致校园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二)校园信息化的发展适应阶段(21世纪初~2007年)

1.相关政策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目标。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中指出:“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断把我国信息化提高到新水平。”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首次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信息化工作受到空前重视。该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教育是立国之本,信息化社会的建设需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我国向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加快信息化学科建设,培养一大批信息化创新人才。(www.chuimin.cn)

2.具体发展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建成20 000千米的DWDM/SDH高速传输网,覆盖我国近30个主要城市,其主干总容量已经达到40GPS,并且在此基础上,CERNET高速传输网已经升级到2.5GPS,155M的CERNET中高速地区网已经连接到我国35个重点城市;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以100~1000MBPS的速率接入CERNET。截至目前,CERNET联网的单位已达到900多个,网络用户近800万人,它已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

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建成,并且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具备了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建成,不仅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造了基本的条件;而且也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实现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对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CERNET和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的进程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时期,全国已有90%左右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约占高校总数10%~15%的高校校园网采取千兆以太网技术,网络已连接到校内的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建立了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许多高校实现了与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的连接。校园网上开展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办公自动化、教学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网上录取、网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以及网上图书馆等公共信息资源应用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迅速。这些不仅实现了教学信息化,而大大提高了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例如,计算机网上录取,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使录取的时间缩短,录取准确性大大提高,而且使投错档案、丢失档案现象不再发生。

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呈不断增长趋势,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成为政府投资的主要对象。根据中国权威ICT研究咨询机构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的研究表明:相比2002年,2003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将以11%的速度增长,达230亿元人民币。2003年大幅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学校占我国高校的20.4%,略有增加的占35.9%,保持资金持平的占24.3%。投资规模在101~500万元人民币的占43.4%,19.1%的学校投资501~1000万元人民币。此外,根据赵国栋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2004年报告”显示:相对比2003年的校园信息化经费投入,各高校2004~2005年度的经费投资情况又都处于上升状况。其中,硬件设备经费预算增长幅度最大,61.1%的高校都增加了硬件投资;增长幅度最小的是用户支持类经费预算,为38.3%。中间依次为增加软件经费预算,为56.3%,人员类经费预算,为41.9%,增加技术支持与服务经费预算,为52.0%。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

此外,据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预测,随着校园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硬件投资比例将放慢脚步,并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软件投资份额则呈增长趋势。这是校园信息化在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

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信息化除了进一步推进软硬件发展之外,还在积极实现另一发展目标——实现“人的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达到利用校园信息化促进高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的。“人的信息化”是指教师信息化、学生信息化和管理人员信息化等;“管理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组织的保障,即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即高校不仅拥有信息化的设备和技术,还要把这些设备技术应用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真正实现信息化协调发展。

高校的教学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学信息化首先要完成教师信息化和学生的信息化。一般认为所谓“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范围的改革过程。当然在教学信息化顺利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学校进行信息化管理,例如实现教务信息化管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以及后勤信息化管理等。

教师是校园信息化的实施者,因此校园信息化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国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学信息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为实现教师信息化就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工作,例如,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政策和培训等活动为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管理者提供充分的观念、态度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使之通过学习来理解新技术的手段及其好处,并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来完成各自的教学、学习和管理任务。当然,如果学校不能有效地提供这些学习和培训机会,那么就会影响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应用信息化过程。根据北京大学进行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2004年报告”显示,38.1%的被调查学校表示每年都针对教职员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一半以上的高校则每年不定期进行;不提供培训的学校平均比例仅为7.2%,但他们也表示正在考虑这个问题。除了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活动外,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我国高校目前的师资队伍中,上述这些信息化的素质和能力还相对薄弱,很难适应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整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校园信息化虽然还不成熟,但基本实现了“战略融合”。即无论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以及与外界交流,还是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整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已经成为学校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阶段校园信息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应用系统比前两个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用,网络教学系统和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在一些学校纷纷建立,在学校的校务、行政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3.发展特点

首先,硬件在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呈现放缓趋势。信息化硬件设施平缓增长的原因,主要就是教育行业已经经历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进入稳定的增长和理性投资状态;另外,教育行业IT设备更新换代比较慢,大规模更新换代时间还不到。

其次,相对于起步阶段,各高校专注于迅速发展软硬件基础设施,力求实现软件设施在数量上的增长。这一时期实现“人的信息化”同样成为校园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是“技术信息化”和“人的信息化”并行发展的时期。

再次,相对于第一阶段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人的信息化”和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因为,校园信息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只要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短期时间能完成,而“人的信息化”至少需要一个接受消化的过程,发展适应阶段的过渡时间会历时比较长。

最后,这一时期实现了“战略融合”。即无论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以及与外界交流,还是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整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已经成为学校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4.存在问题

在这一阶段校园信息化进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依然还是不平衡问题。

首先,各地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在这一阶段东部各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已经步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而西部地区各高校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在东部各高校开始进行软硬建设并重发展时,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其次,校园信息化仍存在软硬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表现为学校不够重视软件系统的开发,而把大多数资金投入到硬件设施上,使得软件预算资金不足,特别在起步晚的高校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也充分说明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校园信息化过程中依然存在。

再次,在校园信息化运用上也存在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管理信息化发展要快于教学信息化。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1.7%的高校目前已经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但同时平均已有58.3%的被调查高校已经使用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另外,从被调查高校网站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校务、行政和管理方面的信息,而教学、科研类的信息服务项目相对较少。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在推进校园信息化的同时,把校园信息化的中心搞错,重管理轻教学,最终使校园信息化的重心发生偏离。

最后,有些高校在实现信息化管理上出现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编制不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严重影响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顺利进行。比如有些学校的校园缺乏对校园网站的监管力度,使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涌入校园网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校园信息化的大发展阶段(2007年以后~)

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的校园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把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作保持和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鉴于国际国内教育信息化形势的机遇和挑战,党和国家给校园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方针,指出我国的教育事业“需要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了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国家的实现要求拥有信息化的人才,因此,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在保证培养信息化人才之前,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信息化。

为了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校园信息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思想意识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将校园信息化建设制订成为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将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摆脱贫困、振兴国家的重要举措,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

第二,确保经费投入:保证校园信息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教育投资平衡,加大对中西部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投入,注重发展平衡。

第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要让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融入学校和教学的各个层次和环节。

第四,丰富建设资源: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要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使校园网的在线资源丰富,为在校师生和校外群体服务。

第五,开展网络教育:随着校园网络的实现,网络教育发展迅猛,满足不同高校的师生可以分享彼此的课程成为校园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第六,传统课程的信息化改造: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形式多样,知识呈现多媒体化,学习过程交互化。

第七,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师资培训、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初、中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除了培养专门信息化技术人才,还要栽培专门信息化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