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政党新现代性发展的多维视角

中国政党新现代性发展的多维视角

【摘要】:中国政党的新现代性是建立在对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三重超越的基础上的。中国政党围绕现代性这个中心题旨,正抓紧进行自身的调整与创新。中国政党要自觉把握政党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性关系,积极回应国家、社会对政党的现代性诉求,同时加强现代民主制度建设,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双重互补。

第七章 中国政党新现代性发展的几重向度

中国政党新现代性的建构,既不同于追求集权和中心统治,强调一致性、普遍性和秩序性,以手段代替目的,钟情于工具理性,偏离价值理性的经典现代性政党;不同于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追求以零乱性、异质性、无序性和平面化来反对整体性、确定性、权威性和统一性的后现代性政党;也不同于以吉登斯哈贝马斯等学者提倡的“反思现代性”、“重建现代性”思想作为执政价值理念的欧洲一些反思现代性政党。中国政党的新现代性是建立在对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三重超越的基础上的。中国政党围绕现代性这个中心题旨,正抓紧进行自身的调整与创新。中国政党一方面具有“理念—威权型”的政党共同体的历史性格,由于长期处于威权统治地位,根本性的危机仍然在党的体制性方面。所以,中国政党可能还要经历体制改造与彻底转型的长期阵痛,在全球化、民主化的政党政治生态的压力与焠炼中,才能逐步蜕变而得以提升。一方面中国政党又有担负着传统的长期的中国式“理念—威权型”政党的制度体系,组织形态及政党伦理观念文化的沉重包袱。同时,还面临着“世代交替”与“改革整合再提升”的现代性课题,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可能分化的隐忧。在传统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发展起来的政党,既没有英美式政党在一片自由社会人文环境中生长发展的环境,也没有自由健康的并能够对国家公共权力实行制约的公民社会基础,却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及其在民主化了的环境中的诸多压力与挑战,以及政党自身理念目标的调适和路线政策等方面转换及提升的新任务。中国政党要自觉把握政党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性关系,积极回应国家、社会对政党的现代性诉求,同时加强现代民主制度建设,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双重互补。中国政党还要加强公共性建构,以提升当代生活视界中的公共性,把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结合起来,实现政党从“魅力型”向“法理型”切换的现代性诉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促成社会与自然的双盛、相携永久,人与人与社会的共赢、和谐而丰足。当现代性回归到旨在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这一根本目标上来,才会真正实现中国政党的新现代性制度典范建构的重大意义。(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