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角的度量,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周角分成360等分.规定其中的每一等分为1度(°)的角,这种以“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就叫做角度制.在角度制下,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的研究中常常还应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弧度制就是以“弧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那么,弧度又是怎样的一种单位呢?......
2023-11-22
小学与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衔接——以«春酒»为例
叶晓峰
作者简介:叶晓峰,浙江东阳人,杭州市上城区惠兴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与写作教学评价研究。
摘 要: 针对语文学习的特点及高学段教学不如低学段教学扎实和深入的现象,以«春酒»为例,从课程标准、教材编排、学情分析、具体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小学与初中散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区别与衔接。并从恰当选择和确定中小学教学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学情两个角度提出小学与初中散文教学内容衔接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衔接;散文教学;教学内容确定
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不是从不知到知,而是从知得较少到逐渐知得更多,但却不能知之全部。所以,同一篇文章,在小学阅读时有所收获,到了中学再去阅读又有所收获,乃至大学、中年、老年去阅读时还是有所收获。正因为这样,同一篇文章既可以放在小学进行教学,也可以放在初中进行教学,还可以放在高中进行教学。因此,就有必要厘清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怎样衔接,怎样随着学段的提高而深入。散文因其取材广泛,篇幅短小,能灵活地记叙见闻、自由地抒发情感而被教材大量收录,在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中学就占了约40%的比例。为此,我们利用九年一贯制的有利条件,探究小学、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衔接。下面以«春酒»为例,阐述小学、初中散文教学的区别与衔接。
一、从课程标准来看小学、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衔接
“散文”这一名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中是在第四学段(7~9年级)出现的,“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但在第三学段(5~6年级)只有叙事性作品和诗歌之分,这就意味着初中教学要抓住散文这一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教学,而小学只是作为叙事性作品进行教学。
语文课标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与内容”中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有词语理解和品析的要求。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可见其重在积累、感受。
第四学段(7~9年级)“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体味和推敲的要求。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有质疑、合作探讨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其重在体验理解。
归结起来,小学重在理解、品析、积累和感受,初中重在体味、推敲、体验和理解。
从衔接上看,两个学段品读词语的方式有改变,有提升。积累、感受是体验理解的基础,体验理解是积累感受的延伸、深化。如果小学时缺少积累,说不出自己的感受,那么初中阶段的体验理解就是空中楼阁。如果初中阶段没在积累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体验理解,那就是原地踏步。所以这两个学段必须依据新课标明确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到自己教学的立足点,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才能“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二、从教材编排来看小学、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衔接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学段(5~6年级)涉及的有状物写景散文——描写自然景物,如«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黄果树瀑布»、«彩色的非洲»、«与象共舞»、«威尼斯的小艇»、«白杨»、«草原»、«珍珠鸟»、«落花生»等。有记叙性散文——叙写名人,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十六年前的回忆»、«鞋匠的儿子»等;怀念亲人,如«怀念母亲»等;童年趣事,如«祖父的园子»等;回忆家乡,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叙写家乡的民风民俗,如«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等;叙写事情,如«剥豆»、«桃花心木»等。有抒情哲理性散文,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匆匆»等。
第四学段(7~9年级)散文就更多了,有记叙性的、有描写性的、有抒情性的、也有哲理性的,经初步统计如下:
七年级上册1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春»、«济南的冬天»、«夏感»、«风筝»、«散步»;
七年级下册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猫»;
八年级上册12篇,其中现当代散文4篇,文言散文8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下册18篇,其中现当代散文13篇,文言散文5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雪»、«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九年级教材现代文以小说、诗歌、戏剧为主,文言以传记、诸子百家为主,散文相对较少。
我们可以发现,第三、四学段所选散文涉及的内容大体一致,有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家庭亲情、风土人情。区别在于第四学段名人名家的散文名篇居多,进入八年级以后,文言散文增多。当然,文学欣赏的要求也就更高。可以说这两个体系是密切衔接、高度关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两条线。如果小学阶段在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家庭亲情、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已有所积累,阅读时已能较准确地把握场景、人物、细节,并已能比较明确地感受到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情感,那么第四学段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就有了基础。而如果第四学段在散文阅读过程中,读不出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不能读出文中的“我”,那么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也就没有可能实现。初中的散文教学也就很难区别于小学的叙事文教学,也就失去了教材编写时考虑的循序螺旋上升的意义。只有理清了区别,才能在教学中有效衔接。
三、从学情分析来看小学、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衔接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第三学段学生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人物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对文章叙事的顺序、六要素也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整体把握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对文章的理解比较粗浅、片面,需要教师扶着走。
初中生的思维已逐步走向理性,有了小学的积累和感受能力作基础,对文章也有一定的整体把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只需教师指明方向,学生就能自己走,有的甚至能自己跑。散文这个概念是在初中正式提出的,但并非第一次接触。七年级虽不能明确什么是散文,但能判断文章是否属于散文,属于哪一类散文,并在初中阅读学习过程中对狭义散文概念逐渐清晰明朗,散文的形式及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熟识。明白散文是写实的文学作品,文中的“我”就是作者,但对“我”的认知往往会忽略。加上文中的“我”与学生的年代、地域、生活水平、阅历等的差异,对“我”的理解需要教师协助。
从文体特点来说,哪怕是同一篇散文的教学,小学用的是叙事文的阅读分析方法,初中用的是散文的阅读分析方法。两者的教学目标本身不同。但一个缺乏叙事文阅读能力的学生很难读懂散文。小学落实好叙事文的教学,初中在了解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散文教学,才更利于衔接。
四、从具体的教学目标来看小学、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衔接
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有何不同和共同之处,我们以«春酒»为例进行分析。«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民风民俗单元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琦君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因为六年级也有民风民俗的教学内容,而且文章也不难,也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在我们进行的中小衔接教学比较研究中,两位教师依据课标、学情,分别设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如下表1。
表1 中小衔接教学中的目标和重难点
共同之处:都抓住细节描写进行教学;都有作者情感的体会或体验;都要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不同之处:
1.细节描写分析的目的不同。
六年级的目的是品读细节描写,立起“母亲”善良勤劳的形象,并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八年级则是究其作用,体会其写法,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感受春酒背后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感受童趣、母爱与乡情。对于细节描写,六年级采用品读,八年级采用品味。
2.作者情感感受体验程度不同。
六年级抓住母亲这一人物进行分析,立起“母亲”善良勤劳的形象,可见其重点是感受到母亲的善良勤劳,对家乡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只是整体感知。八年级的情感体验更丰富,人物上不仅要感知母亲的形象,还有“我”、乡邻等,以及字里行间充满的童趣、母爱与乡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所有这些构成了“我”记忆中的家园。
3.八年级抓住散文的特点进行教学,要读出散文中的“我”,由文及人。感受琦君文字背后的怀旧心理,探寻心灵栖息的家园。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的探究。还有对文章写法的体会,即作者的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六年级无此目标。
从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小学阶段因为还只是当成叙事性文章在教学,所以只要能够进行语言品读,感知人物,体会情感即可,目的是再现形象。而初中阶段则要在此基础上读出散文的特点,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品读细节来懂得散文的表现形式。小学阶段的目标如果达成了,初中阶段完成另两个目标才有保证,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感受、体验、分享到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同时也学习到作者如何用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来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初中教师了解小学已经学了什么,小学教师了解初中要学什么,对准确确定各自教学目标起着很大作用,也才有利于教学衔接。
五、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小学、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的区别与衔接
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执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以中小学散文教学衔接研究中杭州上城区高银巷小学钱晓佳老师和杭州第六中学褚徐敏老师执教«春酒»为例。
1.教学环节
六年级:漫谈家乡,引入“春酒”——初读全文,感知“风俗美、人情美”——默读课文,品味“沉醉”(母亲被夸醉的铺垫)——赏析细节,享受“沉醉”——拓展延伸,幻化“母亲”形象。
八年级:“酒”诗导入——识春酒,整体感知——品春酒,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评价人物(我、母亲、乡邻等)——醉春酒,体验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觅春酒,理解琦君家园情结。
从教学环节来看,两位教师都围绕着各自的目标进行教学。区别在于六年级的全部教学内容在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也仍旧有所体现,但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基础部分,而这一部分时间花费的多少与小学时培养的积累感受能力好坏直接相关。只有小学叙事性文章的基础扎实了,八年级体现散文教学特点的两个目标才有时间和精力顺利完成,衔接得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2.教学内容
(1)情感体验,小学立足母亲,初中立足家园。
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都抓住了作者(即“我”)的独特感悟与情感体验,且都没有标签化的事件、人物的概括,都使学生感受到了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六年级侧重母亲形象的树立,重视文字的形象化再现。从细节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故事和人物深深地印入孩子的心灵,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精神和思维的发展。
八年级的学生对作者主观情感的理解并不难,所以侧重点是家园的重现及写法点拨。借助学生提问(作者的标题是“春酒”,那么应该都写春酒,为什么还要介绍春节的迎神拜佛、喝会酒等内容?)以及片断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点拔①儿童化的叙述视角,与成年人的感受不同,充满童趣;②选材的技巧,选的都是与春酒有关的快乐幸福的片段,为表情达意服务。无形中理解形散而神不散。
从学生反应可以看出,六年级的情感体会能力,是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石,所以要关注情感体验的衔接。(www.chuimin.cn)
(2)语言品味,小学重文字品析,初中重文学赏析。
两堂课均重视语言品味。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喜怒哀乐,进而领悟语言的内涵,从“言内”到“言外”。而且言语品析与内涵理解交融,如八年级学生对阿标叔的“呼呼呼”的体验,蜜蜂的比喻的体验,不仅有言语的品析还有对情感、气氛的理解交融。六年级通过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的品读,感受情感,如“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教师通过追问,帮助体会轮流喝春酒的热闹。如:“有没有谁是农村来的?你喜欢这样的习俗吗?为什么?有没有人会说她很馋,吃了不够,还会捧一大包回家?”三位学生回答:“大方、朴实、融洽。”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的过程中,体会到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对母亲的喜爱及当地风俗的喜爱已是溢于言表。
六年级重在文字的品析,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形象的再创造。既有一开始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又有文字的品析,如捏、舔、伸等,还有文学的再创造。如邀喝春酒,“我”捏着酒杯舍不得喝,却把酒洒在衣襟上了,通过动作形式表现猜酒令,描画醉意;通过角色扮演(由教师饰母亲,让学生演各类乡亲)来夸夸母亲,从而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理解“醉”,结合已学的«桂花雨»想象母亲形象,出示描写的文字,做到形象的再现,场景的再现。
八年级在文字品析的基础上,重在文学赏析,进而探究作者的创作缘由。学生通过学习教师对细节描写的示范评析,进行自主赏析,把获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评价书面表述出来。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入课外资料佐证作者的家园情结,对学生把握文中的“我”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结尾用“一杯春酒,盛满了 ;盛满了 ;盛满了 ”再次落实到书面,进一步明晰了作者的情怀,再一次走进作者内心。
3.教学形式
(1)朗读,小学注重感性,初中增加理性。
小学、初中都重视读,方式不同,为各自的目的服务。
六年级——自由方式初读5分钟、默读、指名学生读、投入地读、带着情感读,读课内学生找出的赏析句、读课外的有关母亲的描写等,形式多样。
八年级——齐读、默读为主,形式单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篇散文要想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读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发现,六年级的读很有情感,学生也很放得开,包括教师扮演母亲时,学生的模拟夸赞都声情并茂。从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人物的态度,感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而八年级的课堂氛围不可谓不好,但朗读水平明显不如六年级。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害羞吗?是年龄、心理的差异吗?也许有一些。但更主要的是八年级太过理性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都是带着任务的,感受体验不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就行,还需要“说出自己的体验”,注意力在如何说出体验,而弱化了朗读中的情感的流露。小学生不仅要朗读课文还要背诵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读出感情。初中生由于每篇文章篇幅长、学习任务多,反而忽略了最原始而又最有效的学生体验的表现形式——有感情地读,背的就更少了,所以在“读”的衔接上,初中还要努力地延续小学的做法——多读,读出感情。如果文章太长,哪怕挑一两个段落也要读得流利,读出情感。最好是不经教师引导,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味道,再来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说出体验。
(2)词句品析,小学求统一,初中重多元。
课堂教学形式上,六年级有引读词语,在词句品析时,以口头说加上表演体验为主,目的是找到文学作品相对统一的认识,保证“哈姆雷特”不变成“李尔王”。
八年级则是在口头初步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范例——靠、舔的赏析,让学生进行圈划批注,落实于笔头,再进行交流,重在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课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词句品析是阅读散文最好的方法之一。六年级相对统一的认识或许就是每个人在以后的阅读中都应该直接体会到的情感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做基础,再来谈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会显得更有意义,也有利于八年级学生理解文中作者独特的情感。
六、小学和初中散文教学内容衔接的建议
通过以上思考分析和对«春酒»的中小学教学比较研究,觉得在中小学衔接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关键点:
1.要准确选择和确定各自的教学内容
小学和初中在某些共同的教学内容上做到衔接,避免简单重复,首先需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单元要求、文章体式来准确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学段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上做到螺旋上升,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才不会存在脱节现象。
如前所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只有叙事性作品和诗歌之分,而在第四学段(7~9年级)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分。这就意味着小学只是作为叙事性作品进行教学,而初中教学要抓住散文这一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教学。
叙事性文章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小学生更多通过对字词的品析、情节的了解、细节的把握,说出对文本的初步感受即可,重在积累、感受。初中要抓住散文特点教学。什么是散文?刘锡庆曾提出,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所以散文具有写实性和文学性,表现的是作者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与他人分享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所以散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体验、分享到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初中生要在对文本意义的细读指认与文本意义的拓展之间找到平衡,更多时候趋向前者,重在理解、体验。
小学高段和初中都有对情感的感受要求,只不过5~6年级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等感受即可,即重在感受什么感情。而初中不仅要体会到什么感情,还要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作者怎样表现这种情感。
就«春酒»这篇文章来说,小学的教学可以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有所感受即止。而中学则要在此基础上,体验到琦君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理解“思乡怀旧”之情。同样是春酒的“醉”,六年级体会到醉的美妙即可;而八年级,不仅要感受到“醉”,而且还要体会到因何而“醉”,作者用什么手法表现“醉”。
2.要较准确地掌握学情
对学生“学”的关注现已成为一种趋势,以学定教是一种新教学理念,要想教学高效就得关注学情。小学生和初中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差异是两个学段教学内容的区别和衔接的基础。
(1)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的能力。
以«春酒»为例,小学生对慈爱、善良、勤劳、聪慧的母亲形象的理解没什么困难,对母亲的喜爱也会自然而然产生,有的学生还会对作者拥有这样的母亲产生羡慕。但是对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小学生较难理解,其实这种美也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但需通过教师进行回顾和引导,学生才能发生联想,进行联系,也就是说小学生需要教师引领才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而初中生与现实生活主动链接能力较强。比如,同样是理解端着杯中酒走来走去,结果倒翻,小学生需教师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初中生就能以自己吃最喜欢的东西的经历来加深理解,并且归纳出人总是希望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对“醉”的理解,八年级学生会想到教师的脸颊红红的,是否也是因为被我们的回答陶醉了呢。可见,八年级学生已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那么六七年级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把阅读体验与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联系,如何帮助学生从被动联系走向主动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形象化,所以在面对整体感知“这是 的酒”这类问题时,体会相对肤浅,甚至直接引用课本中的原话来说。他们的回答比较口语化、具体化,如:给“人美好回味的酒”、“不分你我的酒”等。而初中生的思维更抽象化,就会用较抽象的幸福、欢乐、温暖等形容词来回答。所以在中小衔接中,当学生的回答比较形象化时,初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追问。比如,这种感受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下吗?逐渐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会增强。
(3)字词品味能力。
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小学生对字词的品味通过表演、动作比划比较容易体会,但八年级通过文字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增强,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即可达成,品味时自主选取词的角度也更多样,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均有。如从“一马当先、不请自到”体会孩子气,从写法上的体验帮助理解琦君的怀旧。比如对蜜蜂比喻的理解,小学生只体会到它的形象性,觉得可爱,而初中生体验理解能力更强,能体会到采蜜的感觉与家家户户轮流相似,蜜蜂采百家蜜,琦君喝百家酒;捧一大包回家也如蜜蜂一样,个子小巧可爱也一样。不仅体会到用比喻的好处,还能深入挖掘到它的不可替代性,即比喻的独特性。而这种品味能力的提升是要靠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引导、比较,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实现。
这些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关。有的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形成,但在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
(4)提问意识与能力。
让学生提问是关注学情极好的办法,第四学段的课标也由此有质疑的要求。六年级应努力使学生有质疑意识。
六年级学生在整堂课中,在教师的提示下,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滴酒不沾为什么还会醉了?”
八年级学生则是在预习中就提出了问题,教师用了其中的三个问题来推动教学:
既然母亲从来不上会,为什么还喜欢把花厅借给大家请客?
母亲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与下文“可见,母亲做什么都是有分寸的”相矛盾吗?为什么?
作者的标题是“春酒”,那么应该都写春酒,为什么还要介绍春节的迎神拜佛、喝会酒等内容?
通过解答,理解母亲是一位酿酒高手,人好酒好,才有人品酒,并帮助学生了解散文的组织形式,运用巧妙。
为了适应中学的学习,小学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预习提问的习惯,至少要有这种意识,中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方法的指导,以更好地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找准学生学习起点。
3.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
多开展活动,让小学教师走进初中课堂,初中教师熟悉小学生的现状。小学教师要摸清初中教学内容,明白学生将走向何方,最终将达到何等高度,以踏踏实实铺好基石。初中教师要熟悉小学教材,了解小学已教了哪些知识点,学生已掌握什么,明白自己的起点在何处,基石铺得如何,这样才能走得更稳,立得更高。
春酒香醇醉有别,但不论何种“醉”,作为散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质疑的能力,有一定的个性化诠释途径和空间,而这种个性化是基于对学生的深刻认识,突显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1,(11).
Difference and Link of Pro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and in Middle School
——Taking Chun Jiu as Example
YE Xiaofeng
(Hangzhou Huixing Middle School in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310006)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phenomenon of junior-middleschool teaching isn’t as solid and thorough as the elementary-school teaching.Take Chun Jiu as an example, from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teaching material arrangement, analysis, specific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process five aspects of pros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And from the right to choose and determin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aching content, more accurately grasp the learning both suggest prose teaching cont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cohesion.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cohesion, the prose tea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determination
有关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14卷的文章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角的度量,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周角分成360等分.规定其中的每一等分为1度(°)的角,这种以“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就叫做角度制.在角度制下,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的研究中常常还应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弧度制就是以“弧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那么,弧度又是怎样的一种单位呢?......
2023-11-22
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要求,初中阶段代数课程领域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数、代数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知识。其中,实数部分主要包括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因此,代数的教学,就应当从单纯地关注计算转向关注模型、表示、计算与应用。......
2023-07-30
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仅充分显示了它的实用价值,更是主要的文化力量,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等具有典型的人文属性。立足于教学全过程,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可融入的人文内容和实施途径以及对学生智能的发掘与促进进行了一系列长时间的行动研究。在数学文化教学内容的开发中,我们开发了数学童话、数学诗词、数学之美、数学简史、数学之理、数学与科技等内容。......
2023-08-03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来自高职高专,原因是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中都将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定位于高职高专。首先,从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来看,本科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一样的。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主要的区别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分配比例,还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方式方面。其实,究其根本,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与本科应用型人才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3-09-18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一定的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我们将立足于教学全过程,对小学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课程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课堂内外用更互动与多元化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及评鉴能力,有效增加培养高阶思维的机会。......
2023-08-03
余光中一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准此,则把散文分成知性与感性,往往失之武断,并无太大意义。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
2023-07-15
科技创新教学内容的开发利用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以综合实践为平台,学生在完成多元化、个性化作业的同时,进行数学游戏、小调查、小实验、小研究,阅读和交流人文学习成果,设计理财产品、做预算,解决需要高阶思维参与的问题,创造性地设计科技作品等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四基”目标达成度的最好诠释。......
2023-08-03
(一)古诗教学内容儿童化解读的价值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古诗教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低年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儿童的视角引领低年级学生解读,这是生活化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站位点。小学低年级的古诗解读必须以儿童化解读为主,教师要蹲起来看见孩子,让孩子勇敢地去突破和尝试。要想在古诗解读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获得彼此心灵的共同抵达,那么就应该采用儿童化解读,使双方都用心地、真诚地解读。......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