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建立合理机制产业促进

建立合理机制产业促进

【摘要】:因此,江泽民同志认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双赢,或者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必须建构合理的产业促进机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一个有利于环境管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产业结构体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构合理的产业促进机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合理的产业促进机制

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对自然资源投入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例如,能源、原材料工业比农业、加工工业和大多数服务业,粗加工产品比深加工产品,对自然资源投入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因此,江泽民同志认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双赢,或者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必须建构合理的产业促进机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一个有利于环境管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产业结构体系。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22]2002年3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又进一步强调,保护环境,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23]

“产业结构”,属于经济范畴,主要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一是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二是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三是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四是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升级换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构合理的产业促进机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1.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首先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要“根治和减少污染严重的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24]中共中央关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的思想,为我国实现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双赢指明了道路。

所谓清洁生产,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定义,“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耗最少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清洁生产涉及两个全过程,一是生产过程,它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采用无毒、低毒的原材料和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工业生产;二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于产品,则意味着从产品的原材料选用到用后的处理和处置不构成和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清洁的能源:即常规能源的合理利用,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等。②清洁的生产过程:即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具有高风险因素的加入,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等;采用高效率设备;改进操作步骤;回收再利用原物料和中间产品;改进工厂管理等等。③清洁的产品:即节约原物料和能源;少用贵重或稀有原料;产品制造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要的考虑因素;易于回收再利用;减少不必要功能;强调使用寿命等等。

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够节能、降耗、减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主动性,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清洁生产这种既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又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的特点,正是江泽民同志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的根本原因。(www.chuimin.cn)

2.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建立有利于环境管理的产业结构,还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25]中共中央关于“开展环境管理,要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思想,是建立在对我国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特点的深刻了解基础之上的,是对我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型:一是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有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如果林地立体间套、农田立体间套、水域立体养殖,农户庭院立体种养等。二是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如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等。三是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有机农业是指有利于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按照特定标准生产食物和纤维的各种生产系统,这些系统把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作为运作的关键,在农业和环境的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农作物、牲畜和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并致力于提高食物质量。有机农业生产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化学和基因合成的肥料、杀虫剂、药品等外部投入物,而主要依靠自然规律和法则提高生态循环效率。与常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技术路线上,强调传统农业农艺技术的应用,如尽可能地依靠有机肥料、作物轮作、种植豆科作物以培养地力,运用生物技术控制作物病虫害,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等;二是生产、加工过程有一系列的准则标准,以此约束和规范生产者行为,并为检查、认证、监督提供基本依据,也为产品进入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三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展认证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使生产者建立与消费者相互信赖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标识这种生产方式及其产品的内在价值和品质。

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防止或者减少生态破坏,保护环境。自1993年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试点以来,我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所产出的直接经济效益13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25;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试点县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与试点前相比,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30.2%,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4%,森林覆盖率则平均提高了3.7个百分点;51个国家级试点县中,己有7个生态农业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500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