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加强新农村环境管理,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思想研究

加强新农村环境管理,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思想研究

【摘要】:五是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城市工业“三废”向农村转移问题也相当突出,“三废”污染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3%。据统计,目前工业“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环境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己成为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主要是指改善农民生存状态,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因此,治理农村污染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农村环境污染的分析

一是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面明显扩大,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从而引起城乡普遍关注。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达19万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省甚至超过这一比例的4倍。未经处理的禽畜粪便被随意排放,导致大量氮、磷流失,造成成片水体污染。

二是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为追求高产,种植农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数量也明显增加。据计1996年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化肥施用量为3800万吨,居世第一位,单位面积使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我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这不仅造成巨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一定污染,对土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不仅造成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其在土壤和作物中大量残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有些甚至危及人类健康。统计,我国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已930万公顷。

此外,农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对农业造成一定破坏。目前,多数地膜为聚乙烯成分,这种材料的性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其光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即使经过长达10年的时残膜仍留在土壤中。特别是当土壤中残膜数量超土壤的自然容重时,即将降低土壤的水分传导以及毛细管的功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水肥吸收,并导致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不仅如此,农业生产中使用塑料薄膜,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村带来的“白色污染”也相当严重。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公斤/公顷,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公斤/公顷,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

三是生活污水和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特点由分散趋向集中,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现起来。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其他原因,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少镇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这使得农村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2003年,我国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仅为62.1%,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2%,卫生厕所普及率仍不到10%,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成率几乎为0。这已经成为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据2006年公布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杂调查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已达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1/3。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己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此庞大的污染物数量当地农村环境的污染可想而知。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多数直接堆放在农田里,使农田遭受污染,农民无法对宝贵的土地资源继续利用。

五是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城市工业“三废”向农村转移问题也相当突出,“三废”污染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3%。据统计,目前工业“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这一切,致使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www.chuimin.cn)

2.保护农村环境的措施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第一,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因而应切实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要加快排污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发展规划外,在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采用BOT方式等。要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逐渐加大环保投入。

第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执行境保护政策法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应努力做好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完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保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些法律法规还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制定出来的。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原有的一些法律条文己不适应变后的情况,对这些不适应新情况的法律法规应及修改。此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里还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最后,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的力度,从法律制度上来加强管理力度,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第三,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应对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而且应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加大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充分利用好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等纪念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提倡文明生活方式,逐步营造一种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荣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日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要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教育。二要有效地控制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出现新的污染源。三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和大量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五,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防治乡镇企业排放“三废”造成的污染,就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属于应该淘汰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要引导其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创建优美环境小城镇等活动。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转移。

第六,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农村环保投入。有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大约还有15%的县级行政区域没有成立环境保护机构,农村环境技术支持体系更是不健全。全国县级环境监测站只有2000个左右,其它技术咨询、服务组织更少。多数乡镇只配有一名专(兼)职环保员,这与较发达地区的乡镇拥有上百家企业,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工业产值的经济规模相比,更显得疏于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因此,应加强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再加上乡镇企业环保投入太少,每年用于环保投入仅占GDP的0.1%,致使环境污防治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速度。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1.5%,要使环境改善,则须达到GDP的2.5%。我国环保投入长期以来都低于GDP的1.5%,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另外,还要切实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对环境治理的增长应适当超过当年GDP的增幅,以弥补过对环保投入的相对不足,力争达到GDP2%左右的目标。此外,要加强环保产业。所谓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利用、信息服务、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是防治污染、保护生的技术保证和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仅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而且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有效启动市场,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