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可靠保证

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可靠保证

【摘要】:经济社会安全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国家都有机构在政府高层直接领导下,进行国家经济社会安全问题的研究。2000年11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阐述了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性。从现实出发,重视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政治。

一、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可靠保证

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是相对于“国家经济社会不安全、以至危机”而言的。总体而言是指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伤害。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方面在整体上基本稳定、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卫力和竞争力,不致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和社会受到过大的打击和(或)损失过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经济社会安全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就有学者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安全问题”。到70年代,日本学者也开始关注“日本的生存空间和经济社会安全问题”。到80年代,美国、日本的学者和政府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安全问题的兴趣更浓。90年代,尤其是1997年东南亚诸国相继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国家经济社会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国家都有机构在政府高层直接领导下,进行国家经济社会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安全问题不仅是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很关心的问题。2000年11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阐述了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性。他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谋划长远发展和大的生产力布局,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是党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职责。”[3]2005年10月8日,温家宝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4]10月11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的任务抓紧抓好,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5]

经济社会安全之所以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经济社会安全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国的经济社会安全和社会全面发展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经济社会安全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是经济社会安全的实现条件。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我国能否取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赢得和保持在国际上的适当地位,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程度。如果经济社会不安全,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与政治安全紧密相关,互为依存。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没有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就没有国家的政治安全。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讲政治”。从现实出发,重视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政治。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由于我国在社会制度上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根本差别,所以,它们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竭力抑制我国,在向我国输送它们的意识形态的同时,更多地是想从经济上抑制我国的发展。因此,维护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安全也就成了一个紧迫而重大问题。环境管理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可靠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6]为了保证我国的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江泽民同志代表我们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损害其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思想已成为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思想,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对环境与社会的整体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也就必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1995年,他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就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7]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他又进一步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8]江泽民同志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9]2007年12月胡锦涛在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说,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再一次表明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工业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始于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建设之初,恶化于20世纪80、90年代。环境污染主要源于“三废”即废气、废液、废渣的大量形成和超标准排放与弃置。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和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危害,既是显在的,又是潜在的。显在的危害直接表现在直接恶化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直接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潜在的危害表现在环境影响具有滞后性,日后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8年全国322个统计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值为0.289毫克/立方米。尽管比1996年、1997年有所下降,但总悬浮颗粒物仍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在统计的城市中,一项指标超过二级标准的城市占71.7%。1998年,我国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尘粉的排放量分别为2090万吨、1452万吨和1322万吨。大量二氧化硫、烟尘排入空中,导致酸雨危害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酸雨己经从南到北、自东向西,飘过了我国大多数省区上空,甚至引起了邻国的关注。目前,酸雨覆盖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就重庆市而言,有一年因酸雨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47亿元。同时,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堆放在地表或埋在地下,不仅占用了土地,同时对工农业生产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受污染耕地的最新数据是1.5亿亩。”[10]

其次,耕地荒漠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的耕地荒漠化面积己经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3%,而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向前推进,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11]全国24000个村镇经常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沙漠化是荒漠化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的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己占国土面积的16%,达15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以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相当于每年损失300万亩粮田。[12]由于土地荒漠化的加剧,我国耕地持续减少。20世纪50年代,我国人均耕地尚有0.18公顷,但到1998年,人均耕地已只有0.1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1997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3.5万公顷,1998年,耕地净减少面积又增加了12.6万公顷,为26.1万公顷。[13]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与2005年相比净减30.7万公顷,减少0.25%。[14]此外,由于受酸雨影响,土地酸化过程加剧。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己经达到540亿元。

第三,水土流失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透露,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己从15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83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15]伴随着水土流失,全国损失地表土约50亿吨,相当于从全国现有耕地上刮去了1厘米厚的表土。若以耕作层为0.33米厚的耕地计算,就相当于每年损失1750亩耕地。水土流失带走了肥沃的土层,影响了土壤的肥力。有人估计,每年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超过了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于全国每年损失4000万吨的化肥。现在我国每年至少有50吨沃土付之东流,上亿吨氮、磷、钾养分随之流失。如不抓紧治理,总有一天,土层会流失殆尽。

由于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显在的和潜在的危害,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就必须实行环境管理。否则,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16]“环境管理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7](www.chuimin.cn)

2.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所谓粮食安全,主要是指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粮食占有量”要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用粮,能够保障全社会的生产用粮,能够保障国家基本的战略储备和应急需要。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同时粮食又是人类最基本的食物、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重要的战备资源。因此,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安全和发展的首要的基础性问题。基于此,江泽民同志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注意粮食安全问题。他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好粮食安全、水资源和油气资源问题。这是直接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我讲过多次了,今天再强调一下。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十三亿多人吃饭,只有依靠自己,靠谁都靠不住。”[18]

目前,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一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退化和破坏),已经破坏了环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保障功能和能力,使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抗逆能力大大降低,大大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遇到严峻的挑战。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正在加剧,其直接结果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土层趋薄,肥力下降,粮食减产。二是农业化学污染威胁着粮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其中化肥、塑料、薄膜等农业化学用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物品的过量使用也会造成农业化学污染,从而导致十分严重的面源污染,破坏农业生产的增长潜力。尤其是化肥和农药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地面湖泊水污染后富营养化,在一些地区,这类破坏已非常严重。农用塑料使用量1996年比1991年翻了一番,引发了“白色污染”。尽管塑料薄膜可以使部分地区增产,但塑料薄膜不易分解,混入泥土中,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根系发育,破坏土壤的透水性,进而造成今后的粮食减产。三是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威胁着粮食安全。工业废水主要是影响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主要是蚕食农田和污染水资源;工业废弃物对农林牧副渔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总体看,2006年我国有393万公顷的在耕土地受到生态恶化的威胁,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达1000万公顷。受污在耕田中,因灌溉造成污染的农田330万公顷,受大气污染的农田530万公顷,因固体废弃物堆存侵占农田、垃圾和污泥使用不当等污染农田90万公顷。仅因农田污染,全国每年至少少产粮食120亿公斤。

耕地减少,无疑是给粮食安全增添了不利因素。尽管粮食可以对外购进,但是,一味靠外援的粮食供应是不可靠的。一旦遇上特大人为或自然灾害,粮食缺人心慌的问题会立马出现。因此,“无粮不稳”是真言。而确保粮食安全,根本措施是保护耕地,这也是不容置疑的道理。

3.关系到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善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商品市场、信息市场日趋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其他国家求得发展。因此,顺应这个要求,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并且,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在不断扩大。但是,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利刃”,他在给国家带来各种利益的同时,也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伤害。

在我国,影响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借环境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商品市场上:对我国企业商品进行了极力限制。一些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己经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极难逾越的障碍,我国的商品出口正受到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这必将给我国工业化进程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更大的经济困难。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安全问题的因素,这是因为:第一,环境问题是扩散的和流动的。我国日前仍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跨国扩散、流动,必然引发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第二,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甚至尖锐的利益冲突。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借此将我国环境问题扩大化,甚至将“环境问题”转化为“环境斗争”。所以,在环境管理己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我国又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尽量解决环境问题,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就会使我国的国际经济关系恶化,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因此,环境管理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善。

4.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约15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56万平方公里,每年仍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开展。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由于不合理开发,长江流域植被减少,土壤流失,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泥沙量逐年增加,威胁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国每年因干早、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大幅度增长之势。”[19]

因此,我国制定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时,确地阐明环境问题对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该规划指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20]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只有保护环境,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