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时期我国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新时期我国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科学的环境保护战略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与以往的我国环境管理思想相比较所表现出的二大创新。创新之二,《决定》用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确立了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

三、新时期我国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党不仅在思想上理论上深刻地、创造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并构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把它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贯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化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思想武器。我们看到,包含着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指导我们建设和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并贯穿和渗透到立法、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等重大决策中。

党的十六大就指出,虽然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的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还面临着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有经济指标,还有民主与法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目标,还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而,它是个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200多年特别是国外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节好型社会,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06年《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精髓要义及其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形成了较科学的环境保护战略,是统领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科学的环境保护战略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与以往的我国环境管理思想相比较所表现出的二大创新。

创新之一,《决定》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确定了环境保护的根本宗旨、目标和重点任务。在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决定》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在2010年的环境目标设计上,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实现“一起为了人民群众”的环保宗旨,《决定》要求重点解决6大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以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问题,以污染为重点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以二氧化硫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以土壤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和核与辐射问题。

创新之二,《决定》用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确立了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多年的环保实践,特别是近10年的经验教训证明: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树立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反过来讲,目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已使经济增长没有了足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支撑空间,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和威胁,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约束,危及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形象。正是基于这一科学认识,《决定》指出,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决定》将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确立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要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些思想和观点的提出,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注释】

[1]江泽民著:《论党的建设》,人民出版杜2001年,第532页。

[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3]《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I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1-20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6页。

[7]《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8]《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1、384页。

[9]《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3卷,第55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第2版。第633~63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文第2版,第376页。

[12]江泽民著:《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13]《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37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文第1版,第306-307页。

[15]同上,第331页。

[16]《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第1版,第380-381页。

[17]同上,第33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6页。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2页。

[20]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03页。

[2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页。

[2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24]同上,第11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www.chuimin.cn)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0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7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4页。

[29]同上,第42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3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32]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5-386页。

[33]《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T作魔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杜1995年版,第379页。

[34]同上,第636页。

[3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36]转引自刘东:《周恩来关于环境管理的论述与实践》,《北京党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29页。

[37]同上,第30页。

[38]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或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39]同上,第43页。

[40]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4页。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同志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

[4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页。

[43]同上,第1096页。

[44]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1年,第58页。

[45]同上,第74页。

[4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47]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2001年,第457页。

[4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7页。

[49]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7页。

[50]同上,第73页。

[5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52]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53]洪大用著:《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54]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55]同上,第48页。

[56]国家环境管理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瑰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57]同上,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