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1]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再次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创新就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己有基本理论和实践提出新的理论和变革措施,进行发展补充,就是借鉴和吸纳新的科学成就,将其溶入到相应领域,提出突破性或超越性的措施和新的机制。中国共产党秉着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管理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环境管理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环境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和丰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做出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人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思想。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能够自觉地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也表现于人与自然。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的肉体生活、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4]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自然的存在的人是由于自然而成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与其他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相互联系。但是,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是通过劳动来作用于自然,通过不断地生产生活资料并消费生产资料生存下来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6]由于人通过一定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作用于自然,与自然进行物质的变换,而自然又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性,因此,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如果劳动生产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或者通过生产和生活返回于自然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就会破坏自然。而损害了自然,自然就会反过来影响人类,对人类做出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因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并以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滥砍滥伐引来洪水的事例来佐证其观点,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一种撤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给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7]由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解”。“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8]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从“环境管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三个代表’的贯彻落实”等角度,论证了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上述理论为基础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上述理论的继承,但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上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环境管理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思想,主要是基于理论思考和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环境破坏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由于当时的环境破坏程度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是很深刻。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思想,由于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非常严重的客观实际情况基础之上的,是站在马克思恩格斯等巨人肩膀上提出来的,对“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的认识异常深刻。这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论断上。
首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的新论断。马克思主义虽然提出了:“在生产中存在两种活动的要素,即自然和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论断,提出了“自然环境破坏会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等思想,这些论断或思想本身蕴涵着“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的思想,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终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个论断,列宁、斯大林等也没有。2008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环境管理思想增添的新的内容和成果。
其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环境管理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的新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破坏的实际情况,指出了环境破坏同时也破坏了“城市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9]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会像今天这样严重。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尚未成为社会实践,他们也无从知晓环境破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会造成何种影响。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深刻地看到了环境破坏对人们生活的危害,保护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生活摆脱贫困达到小康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2007年12月,中国政府对外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白皮书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总结了中国能源发展状况,介绍中国能源发展成就,阐明中国能源发展政策,旨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因此,明确提出了“环境管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的思想,这个思想无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管理意义的认识。
再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环境管理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的落实,而且还关系到党的地位的巩固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由于马克思主义不可能预料到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环境破坏的情况,也无从知晓环境破坏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是否构成威胁,因此,他们也未能把环境管理提高到关系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地位巩固的高度加以认识。江泽民立足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敏锐地观察到了环境破坏在破坏社会生产力,危害人们利益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和拥护,影响着执政党立足的根基,意识到了环境管理对巩固执共产党执政地位意义之重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将环境保护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同时,人民群众随着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对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的改善的关心和要求也日益迫切。因此,“环境管理关系到‘三个代表’的落实,关系到党的地位的巩固”的新思想,这无疑也大大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管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思想的认识。
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党我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思想克服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尽管提出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思想,但是他们的这个思想仍然是不够彻底的,或多或少仍然带有一些人类中心主义的痕迹。换而言之,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对自然界或环境进行保护时,更加偏重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和改造。这可以从某些论述中看出。马克思有这样两段论述:“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0]“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又扩大了人的眼界。”[11]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论述中多次使用了“支配”、“控制”、“统治”自然这样的论述,才在理论界引起了一些争论。而江泽民基于对现时代严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严重报复或者说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深刻认识,已经完全克服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思想中存在的某种程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这同样可以从江泽民的一系列谈话中体现出来。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12]江泽民的这个论述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协调、和谐的;第二,现在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第三,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这是三段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以第一、第二两层含义为依据的,没有前面的两个前提,这个结论就不成立。所以,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相处的思想,而没有一丝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其他一些论述也佐证了这一点。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以及1994年发表的《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一文中,在论及科学技术的功能时,都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13]2005年4月2日,胡锦涛强调,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全社会都要坚持不懈地做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工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人类要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认识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可见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的思想,既没有任何人类中心主义的痕迹,也没有生物、生态中心主义的痕迹,彻底克服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使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www.chuimin.cn)
2.继承和发展了环境管理途径思想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的思想,同时还就环境管理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露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提出了“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一系列公害(尽管恩格斯没有使用“公害”这一术语)以及给工人阶级带来的危害。他在考察除了伦敦极少数地区以外的英国全部的“工人阶级一般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状况时,作了如下描述:“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城市中这些地区的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由于很多人住在这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所以这些工人区的空气如何,是容易想象的。”[14]恩格斯在这个引人注目的报告中不仅揭露了工人的居住、工作场地的环境卫生的恶劣,而且还揭露了由于高速的经济增长所引起的产业公害,造成了河流、大气的污染这一问题。他在报告中写道:“桥底下流着,或者更确切地说,停滞着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里面充满了污泥和废弃物,河水把这些东西冲积在右边的较平坦的河岸上。天气干燥的时候,这个岸上就留下一长串龌龊透顶的暗绿色的淤泥坑,臭气泡经常不断地从坑底冒上来,散布着臭气,甚至在高出水面四五十英尺的桥上也使人感到受不了。此外,河本身每隔几步就被高高的堤堰所隔断,堤堰近旁,淤泥和垃圾积成厚厚的一层并且在腐烂着,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15]“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间那样清新而充满氧气。……呼吸和燃烧所产生的碳酸气,由于本身比重大,都滞留在房屋之间,而大气的主流只从屋顶掠过。住在这些房子里面的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结果身体和精神都萎靡不振,生活力减弱。因此,大城市的居民患急病的,特别是患各种炎症的,虽然比生活在清新的空气里的农村居民少得多,但是患慢性病的却多得多。”[16]
恩格斯认为这些公害应该在资产阶级“为了自己发财致富”去兴办“工业”这一事实中去寻找原因。[17]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进一步揭露了环境破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指出环境问题是资本家唯利是图,追求更大利润的结果。他说:“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结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结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18]
马克思在分析“大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时也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19]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环境污染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都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环境污染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恩格斯预言道:“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20]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21]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将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消灭环境问题,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总体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而且还具体提出了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考察了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深刻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3]他认为,包括蒸汽动力机、工作机等机器制造,是以这一时期“己有所发展的力学科学等等为基础的”,[24]机器生产的过程实质上是应用自然科学的过程。“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25]从19世纪资本主义开始,“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26]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思想。他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27]他以化学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例,论证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靠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即:“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8]“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29]“科学技术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30]
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了科学是生产力,深刻地感知了科学技术对人们改造自然界,获得财富的伟大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预言,科学技术也能够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的能力,帮助人民保护自然,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恩格斯说:“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31]在恩格斯看来,科学的进步是人类能够控制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危害,防止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重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上述理论基础上,结合环境管理的伟大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环境管理的对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管理对策思想。
首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科学”的思想。这表现在:第一,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环境管理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尽管有“环境管理要依靠科学”的思想,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论断。而中国共产党深刻阐明了科学技术对环境管理的伟大作用,明确提出了“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的思想。[32]第二,中国共产党将科学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虽然提出了“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科学”的思想,但是他们是从“科学是生产力”的层次认识科学对环境管理的作用的,同时,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对科学技术对人们改造自然的作用强调甚多,对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作用强调较少。而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境管理伟大实践,不仅将科学技术对环境管理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认识,而且将科学技术对环境管理的作用放到一个与改造自然同等重要的位置,反复强调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地阐明了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职能。1991年5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33]1994年2月6日,江泽民同志在《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一文中又写道:“我们的中、高级干部如果用更多的科技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提高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那么,我们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能够更好地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画卷。”[34]第三,中国共产党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管理要依靠科学技术”思想中“科学技术”这个概念的内涵。由于在马克思主义时代,环境管理尚未成为一个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科学对环境管理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环境管理要依靠科学技术”思想中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而不包括社会科学(至少是没有明确指出包括社会科学)。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难度非常大的事业,更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既包括治理技术,又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而江泽民则明确指出:“科学包括社会科学。”[35]2004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换而言之,在中国共产党看来,环境管理要依靠科学技术,不仅指要依靠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指要依靠社会科学的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汲取世界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路子。所以,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环境管理要依靠科学技术”思想的内涵。第四,中国共产党系统阐明了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保护环境。限于当时未有社会主义环境管理的实践,对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保护自然,保护环境,马克思主义没有做出具体阐述。而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从“调整环境管理科研结构,切实做到研究、应用和推广能形成梯形结构”,“增加对环境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的投资”,“加速环境管理科技体制的改革”,“广泛开展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注意引进一些必要的防治技术”等方面系统阐明了如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环境管理。
其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其他一些环境管理的对策措施。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由于没有社会主义环境管理的伟大实践,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具体全面阐明社会主义国家环境管理的对策。而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现时代环境管理实践的要求,遵循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的思想,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管理的对策措施,提出了环境管理必须与经济发展、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统筹考虑,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解决的战略方针思想,以及防治污染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战略方针思想;提出了环境管理必须坚持“打持久战”和预防为主的原则的思想;提出了环境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的法律机制、合理的产业促进机制、文明的消费引导机制、严格的领导责任机制的思想;提出了要制定宏观规划,转变增长方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环境质量、公众广泛参与,形成社会合力、抓住重点问题,实行综合整治等战略措施思想。江泽民对环境管理对策的系统具体阐述,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环境管理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二、前代领导集体环境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管理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环境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3-11-30
把思想道德建设视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和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与毛泽东对道德本质的正确认识相一致。鉴于此,毛泽东认为,对中国传统道德,并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批判地继承。......
2023-08-12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提得最多的内容是教育和扫盲。可见,列宁是从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来看待教育问题。列宁把文盲现象列为“三大敌人”之一,扫除文盲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34]列宁加大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求绝对量增长,还要求提高相对比例。列宁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并认为“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
2023-08-12
列宁对否认和排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思潮予以严厉抨击与批判。1954年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内容,而是在以这一思想为主体的情况下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
2023-08-12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