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思想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环境管理思想的历史过程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环境管理思想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长期战争的创伤,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极大的灾难。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始了重新崛起的艰难历程。在会议进行期间,他密切关注会议的进展,指导代表团的工作。在他的指导下,代表团在环境会议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形成的历史过程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所谓的粮食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人类与环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环境孕育了人类,人类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发展壮大,改造完善环境,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人类与环境又是相生相克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不够科学,完全按自己的意志改造环境,从而受到环境的制约和报复,这就是环境问题。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环境管理。当今环境管理在发达国家已进人成熟阶段,即以创建优美环境为目标的环境管理。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环境管理逐渐步人了正确轨道。

中国共产党对环境管理思想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环境管理意识忽视阶段

1949年以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掠夺,东北的铁矿、煤矿被日本军国主义开发得千疮百孔,珍贵特产糜鹿也被英国人从皇家园林里全部掠走,今天我国动物园展出的糜鹿还是从英国购买的(永乐大曲)、石窟壁画均被掠夺,就连闻名世界的圆明园也被八国联军焚毁。由于长期战争的创伤,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极大的灾难。由于多年的战争,造成了生产力低下,工业规模弱小,人口数量较少又加上生活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对环境的破坏力影响力较小,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所以不可能考虑环境问题。

1949一1971年,是我国环境管理意识无觉醒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始了重新崛起的艰难历程。但是,历经多年战争而诞生的新中国,城乡凋敝,百业待兴,经济发展水平尤其低下。1949至1957年,中国在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年)计划。这个时期,工业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的重大工程项目基本上是重工业。应该肯定,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是付出了十分惊人的代价。那个时候,工业增长以外延式扩张为主,依靠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关注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尚未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工矿企业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基本上不受约束;特别是火电厂,沿着江河建设,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措施,把江河当作下水道、排渣场,每年将大量灰渣排入江河,造成了一定范围的工业污染。在胜利完成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之后,中央和地方的很多领导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这时离年底只有4个月。为了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巨额任务,全国各地各级党委由第一书记挂帅,大炼钢铁,大搞群众运动,动员9000万人上山砍树、下地挖煤、找矿炼铁,一场亿万群众参加的炼钢运动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中型钢铁企业打破各种规章制度,开足马力,拼命生产,各种简陋的炼铁炉、炼钢炉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当年7月,小高炉约有3万座,8月增至17万座,9月达到35万座,10月则多达几百万座。钢铁生产的“大跃进”造成能源供应紧张。而为创造煤炭生产的高速度,有关部门于1959年3月召开全国煤矿职工红旗竞赛大会,强调生产快速化,以保证每个矿井“面面高产,月月高产,大面积丰产”。以致全国各地的煤矿普遍遭受破坏性采掘,造成了惊人的浪费,破坏了许多地貌和景观,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跃进”运动就像新开的汽水瓶,冒气一阵,不久就气息奄奄。它忽视效益,甚至以牺牲效益为前提,所取得的高速度发展,得不偿失,遗症在一些地方至今尚未彻底根除。遭受了这次大范围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环境问题由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萌发阶段进入到严重产生阶段。十年动乱踢开党委闹革命,无数森林被砍伐,沙漠化延伸,首都北京成为受沙漠威胁的城市。初具规模的工业产生的三废,任意排放,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出现。1949一1971年,应该说经济和建设在旧中国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虽然也做了一些环保工作,如上海市1963年在环境卫生管理局设置了废渣管理所和废水废气管理处,被动地管理三废,还没有形成环境管理的概念,是环境管理意识还没有觉醒时期。

2.环境管理意识觉醒阶段

1972一1978年是我国环境管理意识觉醒时期。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2年,我国政府派员参加了在斯得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周恩来非常重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亲自修改和审定了代表团带到会议上的所有重要文件。针对当时在环境问题上的极“左”观点,他明确指示代表团应该实事求是,并在修改与会文件时加上了“中国也存在环境问题”一节。在会议进行期间,他密切关注会议的进展,指导代表团的工作。在他的指导下,代表团在环境会议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提出了修改“人类环境宣言”草案的十个主要原则,联合发展中国家迫使大会对宣言草案做了较大的修改,使修改后的内容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并将中国的声音响亮地留在了大会正式通过的宣言之中。中国代表团还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32字的环境保护主张。这个主张后来被确定为中国环境保护的长期方针。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会议像一面镜子,使中国代表认识到,环境问题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产,在社会主义中国也有,而且非常严重。这是一个痛苦却又非常重要的思想转折,是中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1973年8月19日,来自党、政、军、民、学的各界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参加环境保护万人大会。北京市,上海市,株洲市,沈阳化工厂,吉林造纸厂,广东马坝冶炼厂,先后在会议上做代表发言,介绍各自在综合利用、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要求各地广泛宣传国家环境保护会议的情况。会议结束不久,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上报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这是中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由国务院批转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文件分十个方面对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出了规定。在这项规定的要求和指导下,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下,中国当代环境保护事业驱散乌云终见天,开始名正言顺地迈步前进。1974年5月国务院环境领导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兼任、副组长由国家基建委主任谷牧兼任、委员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兼任,聘请科学家担任顾问。通过制订政策、行政法规和标准控制环境污染,但环境管理只是作为环境保护部门的日常行政工作,还没有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环保与经济发展没有结合起来,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可以说,这一时期,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环境管理意识开始觉醒。

3.环境管理思想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0年是我国环境管理思想大发展阶段。完成了拨乱反正,把经济建设提高到党最重要的工作地位。1979年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全面环境管理,以管促治”的方针,197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从此环保有了法律保障,环境管理进人了法治阶段。

1980年2月在山西太原召开了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环境保护学会,举办了学术讨论会,会议提出把环境管理放在环境保护工作的首位,环境保护要纳人国民经济计划,从此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使环境保护有了人力和物力的保证。1982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协同发展,同步前进”的环境战略方针。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就是所谓的“三同步”,“三统一”。并确定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使我国的环境管理从理论认识上产生了飞跃,而且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在环保机构设置和环境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原三废办公室的基础上,1982年成立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业务范围。1984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副总理李鹏兼任主任,环境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84年11月成立国家环保局,作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曲格平兼任办公室主任。以此为动力,各地方政府、各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环保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环境监理、环境监测机构遍及城乡,环保员制度的实施,更使环境管理网络趋于完善。在教育方面,很多大学设置了环境保护专业,成立了苏州城建环保学院,湖南环保学校等部属院校,以在职人员培训为主的秦皇岛干部学院,这一切都加快了专业管理干部的成长,在环境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素质得到了提高。中小学开设了环境保护常识,新闻界加大了环境宣传力度,一个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体系业已形成。同时,颁布了十几部环境保护法律,建立了环保法律体系的骨架。在这一时期环境管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协调发展论为基础,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并已初步配套,建立了统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了业务范围及应有的职能,为了发挥职能作用开展了环境预测、评价、制订了相应的法规、标准、环境科研,环境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表明了党中央方针政策的正确与英明。但应该看到,我国的环境管理毕竟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环保法的贯彻落实不够深人,人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普遍较差,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太小,且不能很好的利用,环境科研力量薄弱,随着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新污染物质和新的污染问题不断出现,局部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4.环境管理思想成熟阶段

1990年以后到现在是我国环境管理思想走向成熟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环境管理实现了战略转移,由一靠政策,二靠管理,三靠科技改为一靠科技,二靠管理,三靠政策。这种转变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因为当政策是束缚生产力因素的时候,政策调整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政策与生产力相一致,要想实现生产力的前进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者,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环境保护的投人越来越多,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使依靠科技有了基础。在环境管理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为龙头,全面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污染等八项新制度。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现在中央又成立了环境保护部。这些从根本上表明,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思想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我国将以改革工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综合治理等科技手段;以规划定点排放,集中处理,总量控制等管理手段,解决老污染源问题。以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环境影响预评价;开展连续自动监测,全面贯彻落实环保法规和标准,防止新的污染源出现。在自然环境管理方面,我国将配套、完善、实施有关法律,贯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绿化祖国,营造大面积防护林,防风固沙,改造环境,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对于自然资源,将贯彻落实一切资源为国家所有,即中央人民政府所有的方针,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以开发许可证和交纳资源税的方式,保证资源开采利用率,避免浪费和流失。

总之,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环境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我国的天将更蓝,水将更清,环境将更优美。

【注释】
(www.chuimin.cn)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2]《环境工作通讯》,2002年第7期,第5-12页。

[3]《环境工作通讯》,2002年第7期,第5-12页。

[4]腾藤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5]《管子·地数》

[6]《管子·国准》

[7]《管子·立政》

[8]《荀子·王制》

[9]同上

[10]《孟子·梁惠王》

[11]《孟子·告子》

[12]《论语·泰伯》

[13]《孟子·尽心上》

[14]《论语·阳货》

[15]《荀子·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