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祭辱不是为了积恨1840年6月,40余艘英国舰船载着4 000多名士兵,齐集中国南海海面,拉开了对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大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时之长,参与国之多,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深,实属世界罕见。这一枪打响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令枪。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023-11-30
“庚款兴学”的根本意图
在19、20世纪美国侵华史中,在侵略手段上,它不像英国那样直接诉诸赤裸裸的军事武装力量。当其自身实力不济的时候,会采取“追随英国等列强”的策略;当其自身实力逐渐强大的时候,会采取“门户开放”等独立策略。而在美国政治、经济等多样化的侵华策略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间接的、不用武器的,而又影响深远的特色策略,那就是“文化战争”策略。
1843年,美国政府派顾盛作为代表来华谈判《望厦条约》时,就在给他的训令中强调:“去培植该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绪,才是得计的。”[12]1871年,美国总统格兰特[13]曾建议向中国派4名青年外交官,以“进一步增强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
为扩大在华利益,美国一方面在中国扩充军事力量,培育商贸环境;另一方面还努力利用宗教、教育等手段,积极传播美国文化,以“树立良好形象”。
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传教士就大批来到中国。到1889年,美国在华新教传教士就达到513人;1890年,在中国举行的新教传教士会议指出,中国还需要1 000名传教士;到1894年,中国来了1 100名外国传教士,其中多数为美国人;到1898年,美国传教士就已在中国建立了150多个教会和800多个分会;到19世纪末,中国几乎各地都有了美国传教士的身影。[14]
这些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在积极宣扬宗教文化的同时,还极力发展美国的对华贸易事业。1891年,长江口岸上一艘美国军舰的指挥官向国内报告说:传教士的人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金钱看来取之不尽。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曾指出:“传教士是贸易和通商的先驱。文明、学识和教育培育了通商所提供的各种新的必需品。”“每当一个未开化或半开化的国家成为文明国家时,它同西方国家的贸易和交涉便会增加。”[15]
美国来华传教士除了传播宗教和发展对华贸易外,还在中国广办教育,用“更直接而又更光彩”的手段推广美国文化。中国早期的一些著名大学多半是由美国教会创办的。如1864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创办的“蒙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齐鲁大学;1865年,由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培雅学堂”,后来成为“圣约翰大学”;1888年,美国美以美会分别在北京和南京设立书院,后来分别发展成为燕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在美国通过兴办教育的方式来掀起的“文化侵略”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在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向列强赔偿损失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这就是“庚子赔款”。(www.chuimin.cn)
在“庚子赔款”中,美国按比例分得32 939 055两白银。之后,因清政府的请求,美国政府决定退还部分赔款。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鼓动政府将退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断言:“为了扩张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另外,美国公理会牧师明恩溥也游说政府及政界人士,建议将庚子赔款中退还的部分专门用来开办和补贴中国的学校。明恩溥认为,退还庚款的实际目的是要“避免将来中国再次发生类似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6]
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从2 440万美元的赔款中拿出1 078.5万美元,用于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主要使用方式是用于派遣留美学生和兴办美式学校。如两国政府在草拟的派遣留美学生规程中约定,自退款的第一年(1909年)起,清政府在四年内,每年至少应派一百名留美学生;如第四年派足四百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1909年6月,清政府专门设立“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负责考选学生出国留学;1911年,清朝建立清华留美预备校,人称“赔款学校”。因此,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也部分用在了早期清华大学的建设上。
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出国前合影
到1929年,中国共计派遣留美学生1 279人;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同时,美国在中国还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
美国在华兴办教育有助于中国扩大开放和放眼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美国这种策略的根本动机却是为了增进中美之间的贸易,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同时培植美式教育的领袖人才,扩大在华的政治影响力。
如在“庚款兴学”中,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就曾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指出:“在教育现在这一代中国的青年人方面获得成功的国家,将是花费一定气力而能在精神、智育和商业影响方面获取最大限度的报酬的国家。”[17]“如果美国在三十年以前,已经做到把中国留学生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使这潮流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与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使用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美国公理会牧师明恩溥也分析道:“随着每年大批的中国学生从美国各大学毕业,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既熟悉美国又与美国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在一起。”[18]
而那些赴美的留学生,确实可以更直接地、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国文化”,同时在日后又承担了传播美国文化的“种子”。美国国务院的一位官员就曾认为:“一个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回国以后,往往非常推崇美国和美国的商品。”[19]
因此,尽管美国在华兴办教育客观上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出自本国的利益,多是从美国最根本和最长远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战争侵略,并非完全出于正义和公道。
有关被遗忘的较量的文章
序二祭辱不是为了积恨1840年6月,40余艘英国舰船载着4 000多名士兵,齐集中国南海海面,拉开了对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大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时之长,参与国之多,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深,实属世界罕见。这一枪打响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令枪。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023-11-30
亚当·斯密打败了拿破仑19世纪初,英国人威灵顿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这位将军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打败了“常胜将军”拿破仑。而对于这一经济因素具有决定意义的人物就是亚当·斯密。而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思想动力作用”这种思路再予以推演,那么亚当·斯密打败的不仅仅是拿破仑,而且征服的是整个世界,也包括中国。亚当·斯密也因《国富论》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至圣先师”。......
2023-11-30
序一从“甲申三百年祭”到“辛亥一百年祭”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也是大明王朝灭亡三百周年。当时,几乎各党派、政界、学界,都把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活动,看成是一次借用明朝灭亡抨击国民党统治、“使民主运动推进一步”的政治活动。当时被誉为革命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2023-11-30
“贸易战争”的扩大化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从清政府手里勒索到一系列的好处,一些特权的取得,使侵略者的欲望得到暂时满足。于是,英国发动的所有侵华战争实质上都是一种“贸易战争”。世界列强对华发动的贸易战争主要是以武力为基础,通过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控制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扩大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而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将中国纳入世界市场。......
2023-11-30
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在19世纪中后期这一段历史中,中国的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以及慈禧太后这五位最高统治者,与英国的最高王权象征者维多利亚女王都处于同一时代,但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把各自的国家带向了截然相反的境地。表面上看是维多利亚女王打败了中国晚清的四位皇帝及一位太后,而最根本的却是君主立宪制打败了君主专制。......
2023-11-30
不愿下跪的英国人既然英国人认为中国的商业制度不合理,势必努力改变或革除,但当时大清帝国毕竟是东亚一大霸主,属于强邦;英国人尽管满腹牢骚,但也不得不掂量是否具备与清政府抗衡的实力。但不幸的是,卡斯卡尔特在来华的途中因肺结核病死亡,访华事宜不了了之。经过一番争论,英使决定改用觐见英王的单腿下跪的方式觐见乾隆皇帝。......
2023-11-30
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制定了一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战争的机密“行事手册”,其中关于对付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1951年,以后经多次修改,逐步形成了十项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内部代号被称为《十条诫令》的“秘密手册”。......
2023-11-30
所有科学的发展都以一条假设为基础:宇宙在以一种可以为人类所理解的方式运转.在纷繁多彩、令人诱惑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某种简洁的规律,人类思维能与这种规律协调相符,多亏有了数学,人类正是通过数学来研究探索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数学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在许多同学们的眼里,阿基米德、牛顿是以物理学家的形象出现的,殊不知他们还是最杰出的数学家.今天我向大家再重点介绍一个人物,他也是一位物理学家,但他同时也应该......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