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打败了皇帝和太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60余年里,中国的清政府相继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五位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死后,其6岁的独子载淳继位,年号同治。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终年38岁。慈禧太后作为同治皇帝生母、光绪皇帝养母,以及这两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3-11-30
亏本的买卖
在亚当·斯密经济学力量和维多利亚女王政治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英国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而近代以来英国发动的所有侵华战争,基本都可归因于贸易问题,实质上是一种“贸易战争”。
18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正处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上升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更多的海外原料产地和贸易市场。在不断增长的原料需求和商品销路需求的驱使下,以及在自由贸易思想的推动下,英国奔走于全球各地。在征服了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印度等大量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后,英国开始把目光瞄向了中国。而对于一向以“富庶强邦”闻名于世的东方大清帝国,这个西方的“日不落帝国”一开始还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当18、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快速发展时,亚洲的中国还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在这个社会里,以小农经济为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其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都很落后、狭小。
清朝时期,中国在对外关系上总体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至于航海探险、海外贸易,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和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和欲望。大清帝国万民臣服,万国来朝。
其中在海外贸易上,清王朝自建立之始,就对“海禁”实行严格管理,曾有“寸板不准下海”的规定,同时限制外商在华从事商业活动。当时外商和清朝的贸易基本上是以藩属和朝贡的形式进行,数量少,规模小。
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两年后,一度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政府下令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处口岸进行商业活动。此后又制定各种严格措施,如《防范外夷规条》,管束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规定外国商人只准通过“公行”[10]进行贸易。
当时清朝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中,以中英贸易为主,英国占有最大份额。在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后,英国商人就在广州开设商馆。在一开始,英国对华贸易主要由其东印度公司垄断专营。在双方的贸易中,中国主要以出口茶叶、丝绸、瓷器等农产品和工艺品为主,尤以茶叶占第一位;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的主要以毛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为主。
在早期中英贸易中,一方面由于中国出产的茶、丝为外国市场所需要,在欧洲市场备受欢迎,每年出口的数量都有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大多自给自足,不需要很多的商品尤其是工业品,致使英国的商品在华难受青睐,大多卖不出去;加之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对外贸进行严格限制,认为“天朝上国”没有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必要。这使得在19世纪中期以前,在中国与英国甚至整个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贸易顺差)地位,对方则处于入超(贸易逆差)地位。
中英贸易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英国对中国茶、丝等商品有大量需求,而英国的工业品则在中国滞销。(www.chuimin.cn)
在1760—1764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向英属东印度公司输入茶叶43 062担,进入19世纪,则基本保持在20多万担;在1800—1804年,中国每年平均向英国输送的生丝和土布为1 133担,至1833年达到7 923担,增长6倍。
与此同时,英国商品在华则没有销路。1699年,英国毛纺织品刚输入中国时,广州外商在记录中写道:“我们发现没有人想买它。”这一年共运进价值5 000英镑左右的呢绒,其中1/4没有卖出。40年后,毛纺织品仍是难卖的商品,最后不得不亏本出售。
另外,英国的金属品如刀子、钟表等,在华销量也很有限,有时亏本。1786年,东印度公司曾试销棉纺织品,结果“随便哪一种都卖不出去”。
在1781—1790年中国输英的商品中,仅茶叶一项,即达96 267 832银元;在1781—1793年英国输华的商品中,包括毛织品、棉布、棉纱、金属等全部工业品在内,总共才16 871 592银元,只占到中国运出茶叶总值的1/6。[11]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每年的顺差额达到二三百万两白银以上。总之,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整个贸易中没有一年是不亏本的。
英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导致英国人越来越不满。英国人认为其工业品不能打开中国市场的障碍,一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一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当1834年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被英国政府废除后,其对华的一般贸易向所有英国公民开放,在此情况下,中国的贸易政策便被认为是影响英国对华贸易的最大障碍。
英国商人觉得“公行是一个有限制的交易媒介,毫无效率可言”,而且“只要向行商征收苛捐杂税和勒索款项的现行办法依然存在,英国绝不能从贸易的开放中获得任何重要利益”。[12]同时,英国人分析认为,面对中国,“我们可以用高额的关税排斥他们的货物,可是却不能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条件接受我们的货物”。[13]
英国人认为有限制的商业制度是不合理的,“其他一切国家对于英国应当同爱尔兰一样,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是其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地”[14]。
有关被遗忘的较量的文章
女王打败了皇帝和太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60余年里,中国的清政府相继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五位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死后,其6岁的独子载淳继位,年号同治。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终年38岁。慈禧太后作为同治皇帝生母、光绪皇帝养母,以及这两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3-11-30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是亚当·斯密时代人们普遍信奉的萨伊定律,那么萨伊定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萨伊描述的情形是,市场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供给自己能够创造需求。“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句格言准确地把握了萨伊定律的本质,它描述了我们的经济体系中的交换本质特征。......
2023-12-01
亚当·斯密打败了拿破仑19世纪初,英国人威灵顿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这位将军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打败了“常胜将军”拿破仑。而对于这一经济因素具有决定意义的人物就是亚当·斯密。而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思想动力作用”这种思路再予以推演,那么亚当·斯密打败的不仅仅是拿破仑,而且征服的是整个世界,也包括中国。亚当·斯密也因《国富论》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至圣先师”。......
2023-11-30
公元1723~公元1790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
2023-11-29
亚当·斯密是英国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的经济学理论正是以这种基本观点为基础而对经济过程做出分析的。在经济政策方面,斯密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斯密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体系,虽然其间缺乏严密的逻辑以及存在各种矛盾,但两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24-07-13
铁腕女王“赤膊上阵”如果说亚当·斯密通过自己的经济学思想征服了世界,同时也在经济上打败了中国,那么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在政治上打败中国的则是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出生在1819年,1837年继承王位。维多利亚女王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的祖母”。据说在战争前夕,当时年仅21岁的维多利亚曾“赤膊上阵”,在议会上发表演说时,要求政府“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
2023-11-30
伊拉斯谟的反独身主义不仅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而且对英国也有重大影响。伊拉斯谟认为守独身誓是由于对人类本性缺乏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盲目的迷信。依据基督参加迦拿的婚礼这一记载,伊拉斯谟批评宗教的独身是一种无益的反自然的生活方式。独身制度实施的结果与教会确立这一制度时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更使教会成为了众矢之的。......
2023-07-26
贸易建造的帝国斯密在《国富论》中的经济学思想要点之一是“自由放任”,他相信并坚持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劳动分工。通过自由贸易,各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其成本最低、最具优势的产品,能够使各国行业分工日益完善,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些举措意味着自由贸易原则在英国逐渐被认可。通过自由贸易和殖民侵略,即贸易战争,英国迅速扩张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