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亚当·斯密与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亚当·斯密与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摘要】:亏本的买卖在亚当·斯密经济学力量和维多利亚女王政治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英国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当时外商和清朝的贸易基本上是以藩属和朝贡的形式进行,数量少,规模小。40年后,毛纺织品仍是难卖的商品,最后不得不亏本出售。另外,英国的金属品如刀子、钟表等,在华销量也很有限,有时亏本。总之,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整个贸易中没有一年是不亏本的。

亏本的买卖

在亚当·斯密经济学力量和维多利亚女王政治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英国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而近代以来英国发动的所有侵华战争,基本都可归因于贸易问题,实质上是一种“贸易战争”。

18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正处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上升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更多的海外原料产地和贸易市场。在不断增长的原料需求和商品销路需求的驱使下,以及在自由贸易思想的推动下,英国奔走于全球各地。在征服了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印度等大量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后,英国开始把目光瞄向了中国。而对于一向以“富庶强邦”闻名于世的东方大清帝国,这个西方的“日不落帝国”一开始还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当18、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快速发展时,亚洲的中国还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在这个社会里,以小农经济为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其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都很落后、狭小。

清朝时期,中国在对外关系上总体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至于航海探险、海外贸易,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和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和欲望。大清帝国万民臣服,万国来朝。

其中在海外贸易上,清王朝自建立之始,就对“海禁”实行严格管理,曾有“寸板不准下海”的规定,同时限制外商在华从事商业活动。当时外商和清朝的贸易基本上是以藩属和朝贡的形式进行,数量少,规模小。

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两年后,一度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为对外通商口岸。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政府下令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处口岸进行商业活动。此后又制定各种严格措施,如《防范外夷规条》,管束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规定外国商人只准通过“公行”[10]进行贸易。

当时清朝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中,以中英贸易为主,英国占有最大份额。在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后,英国商人就在广州开设商馆。在一开始,英国对华贸易主要由其东印度公司垄断专营。在双方的贸易中,中国主要以出口茶叶、丝绸、瓷器农产品和工艺品为主,尤以茶叶占第一位;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的主要以毛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为主。

在早期中英贸易中,一方面由于中国出产的茶、丝为外国市场所需要,在欧洲市场备受欢迎,每年出口的数量都有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大多自给自足,不需要很多的商品尤其是工业品,致使英国的商品在华难受青睐,大多卖不出去;加之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对外贸进行严格限制,认为“天朝上国”没有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必要。这使得在19世纪中期以前,在中国与英国甚至整个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贸易顺差)地位,对方则处于入超(贸易逆差)地位。

中英贸易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英国对中国茶、丝等商品有大量需求,而英国的工业品则在中国滞销。(www.chuimin.cn)

在1760—1764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向英属东印度公司输入茶叶43 062担,进入19世纪,则基本保持在20多万担;在1800—1804年,中国每年平均向英国输送的生丝和土布为1 133担,至1833年达到7 923担,增长6倍。

与此同时,英国商品在华则没有销路。1699年,英国毛纺织品刚输入中国时,广州外商在记录中写道:“我们发现没有人想买它。”这一年共运进价值5 000英镑左右的呢绒,其中1/4没有卖出。40年后,毛纺织品仍是难卖的商品,最后不得不亏本出售。

另外,英国的金属品如刀子、钟表等,在华销量也很有限,有时亏本。1786年,东印度公司曾试销棉纺织品,结果“随便哪一种都卖不出去”。

在1781—1790年中国输英的商品中,仅茶叶一项,即达96 267 832银元;在1781—1793年英国输华的商品中,包括毛织品、棉布、棉纱、金属等全部工业品在内,总共才16 871 592银元,只占到中国运出茶叶总值的1/6。[11]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每年的顺差额达到二三百万两白银以上。总之,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整个贸易中没有一年是不亏本的。

英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导致英国人越来越不满。英国人认为其工业品不能打开中国市场的障碍,一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一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当1834年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被英国政府废除后,其对华的一般贸易向所有英国公民开放,在此情况下,中国的贸易政策便被认为是影响英国对华贸易的最大障碍。

英国商人觉得“公行是一个有限制的交易媒介,毫无效率可言”,而且“只要向行商征收苛捐杂税和勒索款项的现行办法依然存在,英国绝不能从贸易的开放中获得任何重要利益”。[12]同时,英国人分析认为,面对中国,“我们可以用高额的关税排斥他们的货物,可是却不能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条件接受我们的货物”。[13]

英国人认为有限制的商业制度是不合理的,“其他一切国家对于英国应当同爱尔兰一样,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是其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