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在19世纪中后期这一段历史中,中国的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以及慈禧太后这五位最高统治者,与英国的最高王权象征者维多利亚女王都处于同一时代,但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把各自的国家带向了截然相反的境地。表面上看是维多利亚女王打败了中国晚清的四位皇帝及一位太后,而最根本的却是君主立宪制打败了君主专制。......
2023-11-30
亚当·斯密打败了拿破仑
19世纪初,英国人威灵顿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这位将军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打败了“常胜将军”拿破仑。
1815年6月18日,以威灵顿为统帅的欧洲反法同盟联军与以拿破仑为统帅的法国军队,在比利时一个名叫滑铁卢的地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威灵顿取得了胜利。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之战是一场经典战役,这一战不仅结束了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也使英国击败了宿敌法国,确立了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而且,“滑铁卢”这三个字从此也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在全世界广泛传用。
对于威灵顿打败拿破仑的故事,据说后来有人做了一个调查,竟然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不是威灵顿打败了拿破仑,而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打败了拿破仑——因为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让英国发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道路,使英国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跟拿破仑对抗,最后才赢得战争,建立了强权地位。
对于这一次的英法较量,还有人评价说:战争的胜利不仅是英国军队的胜利,也是英国市场经济的胜利——英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外市场做后盾,打败了一度不可一世的法国军队。
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许能说明这是一场经济实力的较量:当法国军队在与英军作战时,身上穿的军服,都是来自英国的棉纺织品。
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势力日盛,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霸权国家;接着,在17世纪50—70年代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了商业竞争对手荷兰,逐步取代了荷兰的“海上马车夫”地位,保住了海上霸权的优势;之后,在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法国,夺取了法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称霸欧洲的霸权地位;最后至1815年的滑铁卢战争,英国打败法国,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政治、军事的强权地位。
在英国崛起称霸的过程中,除了传统史学强调的宪政体制、工业革命、地理优势等政治、科技、自然因素外,实际上还与其自由贸易这个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对于这一经济因素具有决定意义的人物就是亚当·斯密。
尽管“亚当·斯密打败拿破仑”这个故事及其解释颇为深晦甚至费解,但却说明了亚当·斯密这个人物对英国的强盛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智慧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力量和理论指导,这就是他对英国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原理。
而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思想动力作用”这种思路再予以推演,那么亚当·斯密打败的不仅仅是拿破仑,而且征服的是整个世界,也包括中国。
亚当·斯密这位举世闻名的经济学巨匠,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他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并终身未娶。
斯密在少年时期喜欢阅读各类书籍,记忆力特别强。1737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考入格拉斯哥大学;1740年,他被推荐到牛津大学深造。在大学期间,斯密深受休谟等启蒙哲学家思想的影响。(www.chuimin.cn)
亚当·斯密
1748年,斯密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三年后,1751年,他返回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次年开设道德哲学讲座。斯密的道德哲学讲座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内容,其伦理学讲义后来经过修订,在1759年作为《道德情操论》一书出版。
《道德情操论》的关键词是“同情”,斯密在书中继承了休谟等人的同情论和道德感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来源,论述人的利他主义伦理观。《道德情操论》出版后在伦理学界获得极高评价,确立了斯密在知识界的威望,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关于法学和政治学的讲义包含了价格、税收、贸易等财政经济问题,这表明他在此时就已经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了。1764年,斯密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受聘为一位出国旅行公爵的私人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欧洲大陆之行。在此期间,斯密开始构建他的经济学理论。
1767年,斯密返回家乡,埋头于经济学的创作。1776年,凝聚了斯密近十年心血的《国富论》终于问世。
此书一经出版,就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它的反响,把其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经济学著作”和“经济学圣经”。在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出了9个英文版本。
亚当·斯密也因《国富论》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至圣先师”。据传,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斯密的弟子”为荣,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1]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国富论》的观点成了国会议员的常用论据,在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引用《国富论》的语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
《国富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土外,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倾倒。该书出版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都将书中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从而影响了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顾名思义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以及如何增加财富的问题,亦即如何“富国裕民”的问题。《国富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做了系统描述。在书里,斯密一开始就说明了分工和贸易是如何增加财富的,指出分工和交易都出自人的“利己之心”,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之下,利己行为促使了社会财富的增加。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斯密指出,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盘算自己的好处,这是人性的一面,但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坏;相反,人们在利己之心的支配下从事各种劳动,去实现一种他原本无意要实现的社会利益,从而构成了私人与社会财富的增加。
据此,斯密所要表述的是一种“自由经济”精神: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与宽松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一切干预都有可能对经济造成破坏——只有让自由经济规律不受节制地起作用,才能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倘若每个人都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创造财富,不但会凭着自己的理性判断让个人利益达到最大化,同时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市场机制,还会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所以,个人的“自由、自利”会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
斯密将利己之心看作是人的本性之一,既然利己之心是人的天性,那么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该限制。于是,斯密对于经济活动的主张是“放任自由”,倡导“自由市场、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他特别强调,一个国家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就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有关被遗忘的较量的文章
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在19世纪中后期这一段历史中,中国的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以及慈禧太后这五位最高统治者,与英国的最高王权象征者维多利亚女王都处于同一时代,但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把各自的国家带向了截然相反的境地。表面上看是维多利亚女王打败了中国晚清的四位皇帝及一位太后,而最根本的却是君主立宪制打败了君主专制。......
2023-11-30
“庚款兴学”的根本意图在19、20世纪美国侵华史中,在侵略手段上,它不像英国那样直接诉诸赤裸裸的军事武装力量。在美国通过兴办教育的方式来掀起的“文化侵略”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庚款兴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在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向列强赔偿损失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这就是“庚子赔款”。在“庚子赔款”中,美国按比例分得32 939 055两白银。......
2023-11-30
序二祭辱不是为了积恨1840年6月,40余艘英国舰船载着4 000多名士兵,齐集中国南海海面,拉开了对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大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时之长,参与国之多,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深,实属世界罕见。这一枪打响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令枪。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023-11-30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是亚当·斯密时代人们普遍信奉的萨伊定律,那么萨伊定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萨伊描述的情形是,市场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供给自己能够创造需求。“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句格言准确地把握了萨伊定律的本质,它描述了我们的经济体系中的交换本质特征。......
2023-12-01
所有科学的发展都以一条假设为基础:宇宙在以一种可以为人类所理解的方式运转.在纷繁多彩、令人诱惑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某种简洁的规律,人类思维能与这种规律协调相符,多亏有了数学,人类正是通过数学来研究探索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数学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在许多同学们的眼里,阿基米德、牛顿是以物理学家的形象出现的,殊不知他们还是最杰出的数学家.今天我向大家再重点介绍一个人物,他也是一位物理学家,但他同时也应该......
2023-11-19
序一从“甲申三百年祭”到“辛亥一百年祭”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也是大明王朝灭亡三百周年。当时,几乎各党派、政界、学界,都把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活动,看成是一次借用明朝灭亡抨击国民党统治、“使民主运动推进一步”的政治活动。当时被誉为革命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2023-11-30
“贸易战争”的扩大化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从清政府手里勒索到一系列的好处,一些特权的取得,使侵略者的欲望得到暂时满足。于是,英国发动的所有侵华战争实质上都是一种“贸易战争”。世界列强对华发动的贸易战争主要是以武力为基础,通过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控制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扩大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而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将中国纳入世界市场。......
2023-11-30
不愿下跪的英国人既然英国人认为中国的商业制度不合理,势必努力改变或革除,但当时大清帝国毕竟是东亚一大霸主,属于强邦;英国人尽管满腹牢骚,但也不得不掂量是否具备与清政府抗衡的实力。但不幸的是,卡斯卡尔特在来华的途中因肺结核病死亡,访华事宜不了了之。经过一番争论,英使决定改用觐见英王的单腿下跪的方式觐见乾隆皇帝。......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