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祭辱不是积恨,被遗忘的较量

祭辱不是积恨,被遗忘的较量

【摘要】:序二祭辱不是为了积恨1840年6月,40余艘英国舰船载着4 000多名士兵,齐集中国南海海面,拉开了对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大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时之长,参与国之多,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深,实属世界罕见。这一枪打响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令枪。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序 二 祭辱不是为了积恨

1840年6月,40余艘英国舰船载着4 000多名士兵,齐集中国南海海面,拉开了对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大幕。

在这场历时两年多的西方新兴帝国与东方没落帝国的较量中,英国在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远胜于中国,也就自然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和结果,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终。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古老大门被打开,世界列强从此接踵而来,纷纷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当时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都入侵到中国领土上来,而且一些曾经听说过的、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也排队而来。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到近代史,也进入到列强纷争的屈辱时代。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百多年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强国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有公然入侵的,也有暗地作祟的;有单独入侵的,也有合伙劫掠的;有直接出兵控制的,也有扶植各种统治势力的;有军事政治施压的,也有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它们通过发动战争、迫签条约、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输出商品和资本等多种方式,对中国军事上加大打击,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都带有明显的自身特征。其中,英国对中国实施的是“贸易战争”,始终把获取各种通商贸易特权作为首要目标;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是“文化战争”,主要利用教育等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法国对中国实施的是“宗教战争”,注重利用宗教之名行政治、经济侵略之实;俄国对中国实施的是“疆土战争”,以占有和扩大领土为重点;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是“人性战争”,以军事打击为前提,妄图称霸并最终灭亡中国。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时之长,参与国之多,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深,实属世界罕见。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因此,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外国侵略中国、外国人打败中国人”的屈辱史。

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压迫、屈辱的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从反面警醒、教育了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反抗、探索和奋起。

从广大爱国官兵的反抗斗争,到人民群众自觉组织的反侵略行动,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和追寻救亡图存的探索史,抗争与图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反对外来侵略的抗争与追寻民族救亡图存的探索,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历次反侵略战争除取得一些局部胜利外,大多都以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条约而告结;各种为救亡图存的探索虽有过一些收获,但也多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没有让中国走上“自强求富”之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清朝封建专制政权。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汉新军工程营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中国的暗夜长空。这一枪打响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令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和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可是,在这之后,中国又进入到另一个充满暴力和混乱的军阀统治时期。从此,中国在遭遇外来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连绵不断的国内战争。

自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那是一个波诡云谲的纷乱朝代。民国初期,中国内外战争不断,革命、政治风潮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陷入到一个接一个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革命之中。

从南方的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到北方的袁世凯夺取革命政权,再到南北对立及军阀混战割据,其间,不是南方革命了北方,就是北方阴谋了南方。

因此,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期间及其之后的中华民国,基本上是一场“新人”与“旧人”之间的斗争史,即新型民主革命势力与封建守旧势力及军阀之间的角力、较量。

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每当打开中国近代史,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场场屡战屡败的反抗战争,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次挺身而出的失败革命……这一时期的中国,一战而败,再战亦败,败而又败,国事一塌糊涂,事事都不如意。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历史时期如这般屈辱、痛苦、艰难,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在威胁着这个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屈辱、最悲痛的时期,是血迹斑斑、不堪回首的奇耻大辱之历史,给世人留下太多太多的遗憾、愤怒与悲伤。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一个标志性的分水岭,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

基于辛亥年的“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般的狭义理解认为,辛亥革命是自1911年(中国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开始,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这一段时间的革命事件;而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自清朝末年(一般是指自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后)开始,到20世纪初清政府被推翻期间发生的所有革命运动。

毋庸置疑,辛亥革命百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和纪年,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年份,若仅仅是一种纪念,没有深度的反思,这一百年也只能是一种时间概念和符号,苍白而简单。

现在回望辛亥,其中有太多值得国人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图存为什么屡屡失败?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孙中山及其革命?

为什么武昌起义的成功仅仅是一次偶然,而这次偶然最后又成了星火燎原?(www.chuimin.cn)

辛亥革命到底发生了什么?

清政府为何会走向败亡?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是革命派单独搞成功的?

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临时”政府?

民国的历史为何如此纷乱?

辛亥革命前后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历史的归宿在哪里……

对于这些问题,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一个沉思的契机,也是从中解读出百年中国的一种视角。

而且,回望、沉思辛亥革命,不应把时间局限在迄今为止的“一百年”,还需要把这个时间的通道拉长、拉远。因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如同任何在历史上出现过的社会运动一样,它有自己的前因后果,还有对后世的影响。

对于辛亥革命的沉思时限,向前可以推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甚至更远,这是其前因;向后可以预设到中国的百年未来,这是其后果及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其全貌和实质。

《被遗忘的较量——辛亥沉思录》是一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借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沉思中国百年屈辱岁月的“祭文”。它以广义辛亥革命概念为立足点和分界点,以中西、新旧、南北人物对比为切入点和基础,通过比较手法,结合客观时势,从“人与人的较量中”分析述论中国的屈辱历史。

本书以全景式的大历史观,讲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同时,书中以细腻的笔法,生动地讲述了晚清及民国初期中国各个派别政治力量的代表。

由于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人物众多,本书只是选择近代中国舞台上各种对立势力的典型代表加以叙述、评析,而不是人人俱到;在述评某个人物时也是详略结合,突出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细节往往蕴藏着真实的力量,历史其实就是一连串瞬间镜头的组合,当人们追忆某一个时代的时候,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常常是一个或若干个经典的画面。本书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每个章节采用“讲述一个故事、回忆一段历史、剖析一个背景、评述一个道理”的模式和方法展开叙述。

本书在著述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可读性、简明性与知识性、思想性相统一,力争给读者一种新鲜、直观、深刻的回味与醒示。

因此,本书不是按照历史教科书或专业学术著作来写,而是按照一般的历史读物来叙写,其中以史为据,穿插故事细节和多元视角,去掉脸谱化的历史,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尽量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本书又有理性的分析和述评,让感性的情愫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增强知识性和思辨性,兼顾读者对历史的深层阅读需求。

关于中国近代史以及辛亥革命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那些已有的论著成果,是本书进一步探究的基础。本书谨依据大量文史资料,参照有关著作,加以解读诠释,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屈辱岁月述评成书,以求客观真实地再现那些往事。本书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同时推陈出新,一些叙述和评析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创新性。

本书站在民间角度,以真切而忧忡的心情来述评辛亥革命前后这一百年的历史,书中纵是平铺直叙,冷眼静观,但亦可见纵横内外,满腔热忱。

时光的流逝会磨灭人们的许多记忆。这些年来,越来越安逸富足的生活,让很多人的“健忘症”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对曾经的屈辱之耻、之痛也越来越淡漠,甚至淡忘。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而如果忘记的是最屈辱的那段历史,就意味着更可耻的背叛。今天,在这个越来越轻浮、狂躁和急功近利的时代,当我们再回顾过去,对中国历史再做一次梳理对比时,我们会为曾经的屈辱而扼腕叹息,悲痛不已。

1997年香港回归时,上映了一部电影《鸦片战争》,其中开始的题记部分写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经济社会实力比以往更加发达,更有能力和必要去“正视和反思曾经屈辱的历史”。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淡忘国家、民族的屈辱史,一个不忘屈辱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而铭记屈辱不是为了积压愤恨,这不是本书的初衷。

历史在前进,世界也在前进,中国更在前进,单纯追究曾经的错与失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也无法抚平曾经的屈辱疼痛。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清晰地映照过去的轨迹,亦可照亮未来的行程。

我们只有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才能避免未来的悲剧重演;只有不断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和不断改进。回顾历史,铭记屈辱;居安思危,启迪未来;知耻而进,知辱而兴。就此而言,本书希望为每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历史与命运的人提供一个回顾、反思的机会,以求更好的复兴和强盛。

作 者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