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启蒙性质探究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启蒙性质探究

【摘要】:第四章“现代主义启蒙性”的三维结构第二章从诗学和美学角度对现代主义之启蒙本体论的感性之维进行了探究,本章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做一研究。启蒙即人性的成长、自由与完善。对此,我们从新文学包括现代主义文学中能够发现何种有正面价值的启蒙思想和方法?现代主义文学在重塑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结构方面,或有值得发掘和冶炼的矿脉,因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呈现为此等公民自由价值诉求和审美精神结构的革新。

第四章 “现代主义启蒙性”的三维结构

第二章从诗学和美学角度对现代主义之启蒙本体论的感性之维进行了探究,本章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做一研究。在此之前,先从人格结构或精神结构角度来做一番考察和阐释,接着以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小说等为例来做案例的分析,然后再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悠久的政教伦理的解构和冲击角度做一探测和梳理,以期发现现代主义文学在启蒙方面所探察的深切和独特。

从人的精神结构即人性结构来看,精神结构或人性结构可以划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perception)指“心之感受性,即心在被激动时容易受表象之能力”,简称“表象之能力”。“知性”(原译为“悟性”,即理智, understanding)指“心由自身产生表象之能力”(即“知识之自发生”),简称“知识之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理性”(reason, rationality)指“整理直观之质料而使之隶属于思维之最高统一”的能力,简称“原理之能力”。这是康德的划分法。这里人性也可理解为精神结构。在康德那里,从理性出发,他还特辟出一个领域——神性或信仰,认为唯有这个神性之维才能超越现实的桎梏和局限,而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是他的《判断力批判》和《纯然理性范围内的宗教》所一再强调的。这个神性或上帝仍然是由基督教这种黑格尔所说的启示宗教转化而来,往前推则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信仰民间化。经过了这番洗礼的基督新教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和人权逐渐凸显的时代诉求,不是钳制,而是推动了启蒙主义的建构和完成。在此基础上,康德推论出了理性上帝或神性,已经不是基督教人格神宗教里的上帝或神性,但依然带有公正的道义性和最高价值即绝对价值性。启蒙即人性的成长、自由与完善。这样,围绕着启蒙(人性完善)的精神结构图式即为:感性——(知性)——理性——神性。康德所说的“自由意志”、“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便是证明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和最后的准则而必须存在的神性之维,否则,人类将丧失或永远没有价值标准而恣意妄为,将永远陷于法国大革命式的混乱和暴力当中。这一点康德虽然一直在书斋里做着学者的思维工作,但这是康德启蒙思想建构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其思想的核心意图。(www.chuimin.cn)

然而中国近代以来并没有经过类似的宗教改革运动,当然其前提是中国并没有如此的宗教信仰体系和传统。按照秦晖先生的观点,近代以来延续或继承的恰恰是“传统强权哲学与犬儒哲学的互补”等负面遗产,“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法道互补’特质也注意不够,而过分夸张了‘西儒冲突’。西化派与新儒家似乎成了势不两立的两极,却不料‘指鹿为马’的新强权与‘难得糊涂’的新犬儒却在西儒冲突之外大获渔翁之利,导致西、儒两败俱伤,现代公民权利未张而传统责任伦理尽失的后果”。(1)在现实生活和政治运作中,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如秦晖所指出的“儒表法里”,即儒家的理想主义法家实用主义之间的悖论导致中国人的人格分裂或双重人格成为普遍性存在。但是由于还有一家——道家的存在,儒法道三家合流或互补,最后导致消弭真善美截然界限的馄饨形态。对此秦晖总结道:“就制度与典籍而言是‘儒表法里’,就理念与行为而言是‘内省外霸’,就总体文化而言是儒法道三者互补的情况构成了过去2000年间,至少是在近代西学传入前的常态。”(2)这种毫无真理、毫无良知的局面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传统遗留和现实窘况。对此,我们从新文学包括现代主义文学中能够发现何种有正面价值的启蒙思想和方法?我以为,如灵肉一体、情欲合体、知行合一、内外一致的祛伪饰、舍浪漫、融主客、求本真的文学观,正可以提炼为启蒙的价值。现代主义文学在重塑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结构方面,或有值得发掘和冶炼的矿脉,因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呈现为此等公民自由价值诉求和审美精神结构的革新。具体到现代主义文学的启蒙性质探讨,就要从这个感性——(知性)——理性——神性所构成的精神图式出发,建构既关注感性这种文学特别是关乎内在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学最为根本的维度,又注重对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感性)关系(间性)的把握,重思理性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性,而尤为关键的是重塑国人本来既有但后世特别是现代衰微了的神性信仰之维,以补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均匮乏的既主宰人心又勾画外在和谐世界的上帝缺位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