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高校课程研究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高校课程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受历史的局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批判继承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传统文化上升到战略高度并给予重视。中国共产党在中西之辩中诞生,在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倪 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政部,辽宁阜新 123000)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传承性和变易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受历史的局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批判继承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活学活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传统文化上升到战略高度并给予重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19世纪末以来兴起的以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民族振兴运动中,中华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甚至是彻底的否定。然而,全盘西化并没有带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共产党在中西之辩中诞生,在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面临千年不遇的大变革,民族文化的复兴,是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历史角度看文化的传承性与变易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演变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的传承性与变易性

文化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概念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一般认为,19世纪英国文化史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最早有较大影响的定义。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说来,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通过的《关于文化政策的墨西哥宣言》指出:“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我国学者一般地把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可见,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目前,对文化的分类因标准不同而有所不同,从文化结构上看,一般地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地域和文化的异质性上看,文化又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又有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等文化之分,西方文化在主要指欧美文化之外还包含其他的子文化。由于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过程、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创性。这些特殊性和独创性表现在构成文化的具体形态中,比如语言、文学、音乐、绘画和习俗等精神生活中,也表现在如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中。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传统、信仰,那么这个民族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作为一个民族其独立的属性也会走向死亡。中国历史上很多曾经显赫一时的民族最终被具有强势的汉民族文化所同化,从而失去了其自身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而被融合于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就是明显的例子。

民族的文化具有传承性,是一个民族特定的记忆,但是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变易性,如果民族文化在其生命发展过程中,不汲收养分,就会缺乏生命的力量,但是如果吸收了过多的异质养分,则会发生文化变异,导致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变异或死亡。中华文化就是在汉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周边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更具强势的文化,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变迁中,中华文化以其开放性、包容性,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形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一般地把周秦至辛亥革命前这段时期称为传统社会,把晚清以前的中国文化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历史灾难,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觉醒和奋起,开始了中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依次深化,表现在政治思想上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的君主立宪、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和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经受挑战,同时也以其博大胸怀融合人类优秀文化。

二、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演变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客观的分析和冷静的对待,也有过主观的臆断和盲目的排斥。但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失误之后,能够及时拨乱反正,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终于使中国传统文化老树新花,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关键时刻,展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即以全力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继承的时期。毛泽东在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1941年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毛泽东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解中国历史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活学活用。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改造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主流行为。“改造传统文化”是在新文化运动“改造国民性”和抗日战争时期“改造旧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改造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要繁荣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要求戏曲工作“推陈出新”此后,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建国后的17年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浩劫。没有原则、没有标准,全面反对传统,彻底摧毁传统,致使无数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典章、文献等被付之一炬,毁于一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传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受重创,表现为地区与族群的风俗和习惯的小传统(1),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了破坏。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所遇到的挑战除了外来文化以外,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反省中的破坏也使中华传统文化发生变易。“五四时期的反传统,是学问与知识的清理,纵使批判得过了头,也是有识之士的愤激。六七十年代的反传统,是无知者对传统的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实现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层面揭示了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对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回顾“中国的20世纪的100年,或者说自晚清到民国以来的百年中国,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发生危机并逐渐解体的过程,也是现代文明体系建构的过程。这是一个混合着血和泪的极端痛苦的过程,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大。”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与发展(www.chuimin.cn)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飞跃,这种理论飞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优秀遗产,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对这些遗产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使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修古好学,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求是”一词,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相联系,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军事思想方面,无论是战争观,还是方法论,毛泽东都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战争观方面,将中国古代兵学强调用兵作战的目的是为了伸张正义的“道”,阐发为对战争性质的分析。《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的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的,而日本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从战略高度分析战争的发展走向,进而得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结论,这与中国古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不谋而合。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用新的语言表述出来,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色。他引用“以逸待劳”“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来阐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从中国古代的典型战例中学习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方法。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无暇刻意地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却在不自觉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地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根据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未来趋势,在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制裁使指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这是以自强内敛、中道和平的方式谋求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韬光养晦”以静制动,积聚力量,这是一个“为而不争”的过程;“有所作为”是“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入世精神,是发挥力量的过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其实蕴涵着中国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理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数千年前《周易》中的“与时偕行”被发展为“与时俱进”,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是对中国古代“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对百姓实行“德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运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深厚的中华传统道德积淀中发掘和汲取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提倡将中国古老的“诚”“信”“义”“德”等作为当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在吸取“谦和”“宽厚”“克己”等概念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创新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正是儒家“和合”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实践。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谈传统文化时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人也对自己传统文化更加自信,促成了中国人新的文化自觉,“国学热”随之兴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共产党,已经历史地充当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发扬者的中坚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也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融合人类一切优秀文化融合成长,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于沛.中华战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届中华战略文化论坛文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2] 于沛.中华战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届中华战略文化论坛文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3]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C]//刘梦溪.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化卷:上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C]//刘梦溪.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化卷:上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7]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C]//刘梦溪.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化卷:上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注释】

(1)人类学家把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叫做小传统,而把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叫做大传统。小传统较之大传统而言,往往由一种集体无意识来维系,因此变易得比较缓慢。“礼失,求诸野。”就说明小传统比大传统更具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