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基本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始终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与神圣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

张丽红

(鞍山师范学院思政部,辽宁鞍山 114000)

【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把人民性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加以升华,开辟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族精神 传承与创新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灵魂和升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毛泽东明确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他在1943年5月27日的《解放日报》上撰文说,“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一切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文化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丰富的实践内容,培育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精神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无论是在理论建树上,还是在具体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都对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新崛起,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同的阶级、阶层对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不同思想,分别进行了各自的民族复兴实践,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2)

中国共产党是在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中,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始终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与神圣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根本无从谈起。只有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扫清障碍。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在其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地奋斗和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繁荣。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胜利完成。同时,又把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二项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国民经济恢复到旧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把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前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之后,党领导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90年多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正奔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大道上,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培育、丰富和弘扬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发展。“自从中国人民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人民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3)但是,如果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学说,它就会变成教条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而无法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为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4)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就是始终坚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同时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理性认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需要和时代要求而形成的指导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使之获得了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进步的思想力量。又结合着具体而丰富的中国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风格和灵魂,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培育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和新时期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而且,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因素和精神支柱。它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最大幅度地进步和提升。

三、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性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

恩格斯在讲到历史发展动力的时候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6)。这就是说,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向,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不仅是伟大事业的创造者、民族利益的维护者,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把人民性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自觉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意志,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培育的民族精神,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由于人民性立场的确立,使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获得了根本性的改造,同时也产生了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凸显人民性的全新的民族精神。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压倒。”(8)毛泽东一再强调,共产党员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9)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自己毕生的责任,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0)抗战时期,美国军事观察组来华考察后,得出一个结论:国民党占有大片的土地,而共产党则占有大片的人心。我们党正是通过密切联系群众,赢得民心,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组织能像共产党一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赞同。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醒全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党能够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充分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才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

四、中国共产党赋予传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其他内容相比,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强烈,更为重要,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都以此为主线来延伸和展开。在我国的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爱国”的字眼,东汉时荀悦的《汉纪》中则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说法。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逐渐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道德责任。“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祖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给予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改造和进步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自然的、社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回顾百年历程,精辟论述了爱国主义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忠实代表。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自觉,尤其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行升华,爱国主义精神在传承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即强调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1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这样,爱国主义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高度的统一。(www.chuimin.cn)

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因时代的前进得到极大地丰富。今天,系统总结党对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与创新的经验,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