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研究

【摘要】: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一般专业课教师不同,应该具有特有的精神境界。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思考

李 虹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特质会对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和谐心理的构建、公民精神的培育,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升人格精神,塑造理想人格,社会和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积极示范效应。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人格魅力 大学生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必须付诸实践的现实任务。发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既抓住了高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也把握了新时期高校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因此,如何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特质,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积极影响,是当下亟需探明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特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和灵魂,具体是指,教师自身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最大吸引力量。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一般专业课教师不同,应该具有特有的精神境界。

一是要融政治性与道德威信于一体。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它直接服从、服务于党的整体事业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才能在授课的基础上,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良好的政治素养与高尚的道德人格相结合时,真理的力量会被成倍地放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提高政治教育的说理性、针对性、生动性,但从根本上讲,身教胜于言教。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德立身,依靠自身高尚的道德威信来感召大学生,不但可以使理论的现实性得到直接的体现,而且有利于建立起教育者的权威。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房玫是这样的楷模,她不断追求“四真”,即“真知、真懂、真信、真讲”,感染无数学生。有学生因为她把QQ签名改为“我爱马克思”,还有学生因为她爱上思政课,成为她的同行。可见,当高校思政课教师把自身的政治性与道德威信融为一体时,会散发出特有的人格魅力,形成榜样效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是要集学识性与人文追求于一身。“学高方能为师”,教师作为文明薪火的传播者,必须具备精深的学识魅力。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既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与之相联系的许多横向知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个体的学识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其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固有的知识水平。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开放的品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以系统和深入的思考消化新知,塑造自我。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崇尚真理,更要弘扬人文,引导大学生体验和感悟生命和生活的真谛。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易老师善于把中国古圣先贤对人生、道德品质、修身养性的论述和自身的哲学思考融入到课程中,借古喻今,娓娓道来,常常让学生有种“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让高校思政课成为滋养学生的“心灵鸡汤”,这既是教师教育理想的追求,也能闪烁教师人格魅力的光彩,收到与学生心灵约会的效果。

三是要存前瞻性与创新理念于一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性,对职业角色的认识应该从过去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由“知识传递”转变为“主动求索者”,及时把握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其中自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很重要。此外,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式、手段等方面应积极探索新途径,以个性化的授课方式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打出“品牌”,让思政课重新焕发生命力。如上海大学的李梁老师,他对多媒体的精湛运用已经成为他的“金字招牌”,注重情境交融产生悦耳悦目的教育艺术,让思政课不仅能紧跟时代潮流,而且极富感染力。这一切源于他不断超越的精神,始终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至高境界,充分展示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令学生和同行为之折服。

四是要承和谐性与大爱精神于一生。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和谐教师。根据美国的研究,未来教师除了高薪、权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自主性。在笔者看来,真正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总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并以深湛的涵养性和坚强的自制力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保持深沉、乐观的精神。此外,还应该把目光投向学生,爱生如子,以大爱精神铸造师魂。正如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发自内心的爱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贾凤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大爱无痕,她常说,先做母亲、后做老师,把母亲的责任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在一起,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容易接受。可见,大爱是一扇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持久而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后“效其行”。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产生的效应,属于非权力性影响力,它在时空上的广延性、内容上的全面性和方式上的隐匿性决定了它有无限的张力,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更广泛而持久的潜教育价值。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格的社会化是逐步内化的过程,就其主导因素而言,仍然当属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形式,其理论魅力、学识魅力、道德操守、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点都会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活的传播者和载体,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同与积极的评价。有位学生这样评价李梁老师:“我从他的身上学会了一个词——热爱。他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这种精神无论对我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所启发。”这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中所传递的不仅是学识魅力,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会让大学生形成内心的体验与内在的动机,进而使大学生产生模仿、从众行为,久而久之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习惯,形成社会所倡导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从而初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www.chuimin.cn)

二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心理。学校教育应该要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心理,养成达观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等,使得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上常常会形成闭锁性与交往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矛盾的冲突,由此诱发许多心理问题。贾凤姿老师几次注意到,有一名学生总是坐在角落里,不爱与同学交流,经过了解这名学生家境贫困,加之身材比较矮小,这使他性格内向、自卑。贾老师在讲授时间与空间客观性问题时有意进行引导,并多次与该学生谈心,慢慢地这位同学变得乐观向上。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所释放出来的人格魅力赋予学生的生活以力度和意义,实现与大学生灵魂的对接,并且以自身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朗、轻松的情绪和和谐的性格特质,诱发和引导学生丰富心灵世界,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努力创造一种有益于大学生成长的支持性环境,使大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是推动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国民人格的现代转型。对中国来说,实现政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其公民精神状况如何,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程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忘发挥其人格魅力,把公民精神作为自身的政治底色,善于营造宽松的富有公民意识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注重教学的对话性,以开放的教学形式,把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相结合,不仅让大学生感受到理论课本身的魅力和它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把“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增强大学生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身份与资格的意识与觉悟,推动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

四是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科学性。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价值观念多元化已经成为必然,容易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们出现价值迷失。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明显地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如果不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能力,会导致其畸形发展。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发挥其人格魅力,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很多学生都记得王易老师以“孝”为主题讲的那堂课,班级2/3的同学都在当天晚上给父母打电话,还有学生给父母寄去贺卡。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正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点燃大学生热爱真善美的思想火花,对大学生构成了生动的德育主导因素,使大学生有动力作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调节,主动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倡导的主导价值观转变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选择。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议

实践证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及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可塑性,要完善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其人格示范效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塑造教师的理想人格。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当前的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文化呈现出流动性和变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身处这样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一方面要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自身人格有一种自我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要克服文化传统和自身人格中妨碍现代社会进步和自我解放的因素,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不断地强化自身的道德自律精神和对自我的超越,在社会发展变化和时代变迁中不断地塑造理想人格,这样才能引领大学生形成理性审视和分析、选择价值观念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学会如何建立系统的价值观。

二是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教师的人格精神。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知性论教育的批判性思考,体验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学话语,它是人在亲历中,直接将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参悟和体会,最终在“体验之思”中完成意义的澄清和对世界及自我的超越。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投身到教育实践,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所带来的教育成功,不断地积累这种情感体验,会对情感的发展产生导向作用,使不自觉的情感体验成为有意识的心理感受,不仅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情感和向往,而且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人发生情感的共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从而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不断在认识和行动上丰富和提升人格精神。

三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美国人本主义思想家马斯洛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基础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才能显现出后面较为高层次需要。人们一般认为,动机是与需要密切相连的概念,动机是以需要为动力源泉形成的促使行为主体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所以,社会和学校应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优化外部环境,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减少外在压力所带来的对生活和未来的忧郁和不安,形成正向的合力系统,唤起他们对人生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比如,通过提高福利待遇,重视和鼓励继续培训深造,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持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及创造成就的需要,有利于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和事业发展依托问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发挥人格魅力的渗透与教育价值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裴跃进.教师品质修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杨蓓.试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