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强国战略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冯开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为此,在文化强国战略中,高校怎样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的文化教育。文化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重视大学生的外国文化教育,主要就是重视进行西方文化的教育。......
2023-11-29
蒋 丽 邱秀华(1)
【摘 要】2012年3月教育部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着重体现《教学建议》的要求,本文从近代中国国情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对国人的启示和五四运前后中国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思考三个方面,解析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中提到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得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伟大意义的论述,探索“纲要”课第四章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 马克思主义 教学实践
根据《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着重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相关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
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加强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的论述,在第四章中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近代中国国情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带给我们的启示,第二个问题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第三个问题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思考。以上三个问题既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的逻辑递进关
系,同时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静态的学说,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才能得到动态的传播。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境遇与中国社会内部诸多因素的“烃化”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伟大的近代和现代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2)可是,农民阶级平均主义思想指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指导的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也失败了。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未能改变从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国建立后的数年时间里,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了,辛亥革命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及西方资产阶级共和体制也被搬到了中国,但是在民主政治制度的外衣下却潜藏着封建的意识形态,于是在中国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复辟帝制的丑剧。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一手创建的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这场革命除留下一个“民国”的招牌和躯壳外,并没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真正的独立,也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发展,更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苦难的中国人民陷入彷徨迷茫之中,对先前的指导思想产生了质疑。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深刻的启发,认识到必须要寻求新的思想、探索新的道路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3)。在此背景下,无产阶级要求用自己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这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五四运动前后,在诸多传入中国的西方社会理论与思潮中,马克思主义能够脱颖而出,首先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继而与社会运动相结合,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从社会运动的角度来看,这些社会历史条件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等紧密相连。
1.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为了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倒行逆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该杂志从1916年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新文化运动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动摇了统治中国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的封建主义思想体系;有力地宣传了自由、民主、科学、个性主义等思想,深刻启发了国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冲开了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禁锢,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4)。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条件。
2.五四运动的促进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启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进一步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性,看到了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把社会主义作为研究和宣传的重点,在五四运动前,只有少数人像李大钊这样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开来。就此而言,五四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运动,经过这次运动洗礼,马克思主义逐渐为越来越多先进中国人所接受,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主流。
五四运动还启发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开始从一个“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随之日益壮大。例如,在1913—1919年间,中国产业工人人数由60万猛增到260余万人左右(5)。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的罢工斗争是自发的,斗争的要求仅限于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已经懂得为改善自身的生活和保障自身的权利而联合进行斗争的必要性,并且把这种必要性与国家命运和社会政治生活联系起来。中国工人阶级出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工人阶级为了总结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迫切需要新的、属于自己阶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的指导和革命政党的领导。因此,接受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内在政治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落实到中国工人阶级中去,才能够成为工人阶级自觉运用的理论武器。二者在起先锋和桥梁作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连接下实现了正确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3.俄国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之前,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还是十分认同并渴望施行西方资本主义救国方案的,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帝国主义阶段,其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弊端已经有了比较明显地暴露。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的尖锐矛盾和严重缺陷。当时许多中国人,正在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中已有部分人开始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www.chuimin.cn)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惨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威尔逊描绘的新世界的美好前景是以中国的独立和完整为代价的,现实从反面给了他们以深刻的教育。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
正在此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炮声惊醒了正在寻求新出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马克思主义已经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看到苏俄的工人和农民破天荒地成为社会的主人。它确实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这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了解、学习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6)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的形象描写,充分肯定了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外部动力作用。
三、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思考
1.不仅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是现实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上一些人断言“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国内也有一些人产生了“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困惑。对此,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温这些论断时,由衷感到是多么正确!历经时代的洗礼,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7)。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不仅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且实现了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的繁荣,更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进行艰辛的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当代中国的具体情况,试图解决如何才能使中国发展起来的问题。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的生活也大幅度提高,达到了总体小康的水平。所有这些都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但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8)。
2.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科学的方法论,体现真理性与价值性、规律性与规范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判断是非、分清曲直、明辨善恶提供了基本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科学性,它把客观实际作为价值根据,把实事求是作为价值前提,尊重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证明着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先进性,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价值反映、先进文化的价值体现和先进社会制度的价值内核,承载着社会主义的先进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人民性,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个人价值,并且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其价值理论的出发点,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价值理论的基本取向,维护着社会主义的主体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把代表人类价值思想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社会形态发展要求的价值思想作为根本。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保证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植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生动实践,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从而使得它的价值理念始终保持与时代、实践和群众同行,正确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建设。
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呈现日趋多样性,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面对新的复杂局势,必须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9)。
【注释】
(1)蒋丽(1978—),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邱秀华(1953—),女,辽宁锦州人,东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理论、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研究。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4)黄宏,张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6.
(5)刘健青,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7)六个“为什么”连载之一: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9385719.html.
(8)闫志民.历史的选择 现实的选择:关于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对话[J].党建,2009(5).
(9)颜晓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N].解放军报,2008-12-03(2).
有关高校“纲要”课和“概论”课教学研究的文章
论文化强国战略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冯开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为此,在文化强国战略中,高校怎样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的文化教育。文化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重视大学生的外国文化教育,主要就是重视进行西方文化的教育。......
2023-11-29
辅助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将会使“纲要”课教学的审美意境跃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因此,“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的审美意蕴密切相关。在“纲要”课教学逐渐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探寻教学意境的审美性问题应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这样的课件应该是符合“纲要”课的审美标准的。目前,“纲要”课教学面临几大教学矛盾,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解决。......
2023-11-29
马克思主义“三化”当代特点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当代特点的研究,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顺应时代和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同样需要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回答时代发展和历史条件变化提出的新问题。......
2023-11-29
“概论”课的主要任务,是达到该门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概论”课是将这些目标最终落到实处的最实际的课程。“概论”同其他三门高校政治课相比,突出的特色就是它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性,或者说是它的实用性。“概论”课离学生的实际最近,也是对学生当前走入社会指导性最强的一门课,涉及就业、婚恋、文化等方面。......
2023-11-29
“四位一体”互动式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以四川农业大学“纲要”课教改为例雷志敏《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核心教育理念。......
2023-11-29
笔者认为,要想使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任课教师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工夫,特别是需要正确处理好政治课和历史课、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三个方面的关系。而高校普遍开设的“纲要”课与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然,要讲好“纲要”课,任课教师除了应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之外,更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正确的历史观。......
2023-11-29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际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在实践中有力回答了这一问题。......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