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

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研究

【摘要】:(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本质要求人才培养新优势是“纲要”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在要求。

新形势下“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彭 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辽宁沈阳 110136)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新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等都给教育者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需求,在“纲要”课教学中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研究上有所突破,实行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了情景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 研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纲要”课是一门新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使“纲要”的教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新鲜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应该说这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教材体系科学地转化为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践研讨式教学是实现转换的有效教学途径和教学模式之一。

一、“纲要”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缘起

(一)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际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在国际文化较量中取得优势,必须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全面创建高校文化创新工程,在大德育发展中发挥“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感染人、教育人的功能。

(二)社会新形势下价值取向建立的内在需要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繁变幻。在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也存在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确立一种具有强大整合力和凝聚力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政治导向功能,要与社会主流文化融会整合中互相促进发展,始终坚持与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断从社会大文化系统中吸取营养,成为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本质要求

人才培养新优势是“纲要”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见,在“纲要”课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阐述和分析,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领会“三个选择”,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

二、“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着我国高等教育德育为先的思想。德育的社会适应性是指德育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与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这门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传导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政治导向作用。德育的个体适应性是指德育适应学生个体品质发展需要,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通过教育和引导,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品质行为,使其成为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适应个人差异性。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情感的培养,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动脑思考、动心体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切实体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历史的发展统一起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纲要”课的实践环节是要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大学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校德育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丰富德育内容,开拓德育渠道,提高德育实效性。

三、“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实践教学的形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总学时为36学时,实践教学环节应为12学时,占总学时的1/3。主要形式为读书活动、案例教学、参观活动、历史小剧场、教学讨论和历史知识大赛,学时分配分别为1学时、4学时、不占学时、2学时、2学时和3学时。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

(1)读一本书活动

要求同学要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书籍,结合“纲要”课的内容和主题来完成读书活动,期末前结合一定的主题写一篇读后感,并开展“读书会”活动,先在班级内部举行,然后用1学时来进行大班级的“读书会”交流活动,每个班级选出3名代表进行发言。同时,也可将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或相关的展览等内容也体现在读书的读后感中。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补充不同形式的材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角。确定相关的影视资料,例如通过资料片《圆明园》,电影剪辑《我的1919》《圆明园》《辛亥革命》《南京》等影视案例教学增强历史的感性认识,并结合现实,进行问题的思考:“圆明园与中国近代史”“1919与中国近代史”“南京与中国近代史”等问题。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分组讨论,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能力,以及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从而达到进一步学好“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目的。

(3)参观活动

参观军事博物馆、抗日纪念馆等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展览。例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学良故居等。

(4)历史小剧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的第二章至第七章作为历史小剧场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题目,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己设计,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小剧目,其中优秀的剧目要展演,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历史的纵深感,回溯历史、亲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能力的培养,提升了“纲要”课程的实效性。(www.chuimin.cn)

(5)教学讨论

首先通过课程教学布置讨论题目,例如如何评价李鸿章,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的作用等问题;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小组的自由讨论,并要求课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小组核心观点,进行讨论式的专题发言。在整个发言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不同意见进行争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的指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思考问题。

(6)历史知识大赛

主要内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具体步骤为,第一环节:先由每个班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发动全班同学读书获取历史知识要点(包括参观所知内容),组合成为班内竞赛题目。班级比赛决出3~5名代表,成立班级代表队。同时,产生院竞赛委员会,院内竞赛题目,由各班的队员和热心学生组成,并产生主持人。第二环节:利用一次课堂教学,组织院级历史知识竞赛。同时,产生每个学院的代表队和历史知识大赛志愿者。第三环节:人文社科部与教务处、团委联合举办全校历史知识大赛,最终评出奖项和级别。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以热情启动同学的素质教育。

(三)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1)“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①“读书活动”的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锻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能力,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③参观活动。让学生认知历史,感知历史事件、人物,感受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历史景象。

④历史小剧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历史的纵深感,回溯历史、亲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能力培养。

⑤教学讨论的教学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中,注意把握问题的能力,经常问一些“为什么”。养成学生思考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讨论,使部分同学有了锻炼的机会,为自身的全面发展积累重要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⑥历史知识大赛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互相学习的能力。

(2)“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能够按照教学内容认真准备;上交的文字材料全面、整齐、篇幅适当,无抄袭行为,能够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求相符合;实践教学的考核作为平时考核记入期末考核总成绩。根据同学的表现情况,组长要给每一个小组进行等级打分。把平时成绩的20分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评分标准,由各组组长打出一个参考分,分为A,B两个层次。再由历史课代表打出一个分数。最后,任课老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情况确定这一环节的成绩。

四、情景教学法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在“纲要”课教学中实践研讨式教学内容共有6项,在此只对历史小剧目实践教学做具体的阐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部历史教研组根据“纲要”课教学计划安排,在近两年的教学中采取了历史小剧目实践教学与“纲要”课教学内容的结合,安排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编排和表演了历史短剧。通过情景剧演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教学改革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机电工程学院04060301班创作的《风雨六十载》历史剧目,以祖国60多年风云变幻为历史线索,通过一个普通家庭60多年的生活变化来反映祖国的发展,用小人物来演绎家庭的发展变化,用家庭的变化来烘托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变化。剧中家庭的幸福来之不易,祖国的繁荣与发展更是无数仁人志士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上下求索的结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广泛搜集资料,对其中几个精彩片段进行精加工,班级同学众志成城,精诚合作,深入挖掘历史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使剧目有了思想与灵魂。加深了对伟大祖国60载风风雨雨的认识,深刻理解了无产阶级先辈们的卓著贡献。通过回顾历史剧创作表演的实践过程,同学们不仅清楚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努力的重要性,而且体会到情景教学法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与探究、交流与合作、体验与创新,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同学们称:“历史在不断地前进,舞台在不断地变幻,我们的人生亦不断充实,日久常新……思想政治汇报演出虽然已经落下帷幕,曾经的付出与荣耀也已成过眼烟云,但是我们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展望未来,前进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情景教学法在“纲要”课教学内容上具体运用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景教学法优化育人的功能和“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杜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索[J].黑龙江史志,2010(13):175-181.

[3] 彭平一.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63-66.

[4] 郑亚红,王鑫宏,李彦彬.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导向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2008(12):420-42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3.

[6] 齐鹏飞,张晓京.浅析“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逻辑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