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教学研究:教师魅力在纲要课中的作用

高校教学研究:教师魅力在纲要课中的作用

【摘要】:而教师人格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本文以教师人格魅力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论述“纲要”课教师如何以人格魅力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魅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人格魅力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

蔡榕津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思政教研室,福建厦门 361021)

【摘 要】教师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学艺术。而教师人格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教师就会对自己所要传授的历史知识有认同感;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就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及对相关事件的关注能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本文以教师人格魅力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论述“纲要”课教师如何以人格魅力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一、教师人格魅力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其实就是对教师职责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即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而教师人格在实现教师的职责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一种反映教师职业特征的人的品位或格调。”(1)

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指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2)广博的知识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向学生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授,因此任课教师本身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

(3)良好的教学艺术

教师人格“蕴蓄于内,形诸于外”是教师的内在品格与外在行为的统一(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即富有感情的丰富的语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二、教师人格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

1.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

(1)正确的政治立场让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认同感

“纲要”课是2005年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时增设的课程。它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确立并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3)因此,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本身要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坚定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有认同感,从而能够更富有感情地传授这些知识,而这必定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2)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www.chuimin.cn)

教师的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即师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那么其在备课过程中势必会很认真、充分,授课时也会很有耐心。而通过听课,学生会明显地感受到教师这种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教师以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2.广博的知识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

(1)翔实的历史知识将提升教师的信任度

虽然“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教育课,但是在讲授过程中主要是寓思想于史实之中。因此,此门课程离不开对历史知识的讲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非常熟悉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过程中有丰富的史实作为所要传授思想的充足的论证,从而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更好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比如,笔者在讲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引导学生一同回顾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实行的戊戌变法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从而推导出结论即历史是公平的,它曾经给了各个阶级机会,但是都没有成功,所以历史需要中国共产党这个新的政党出现。而后中国共产党的确证明了其能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正是通过翔实的历史史实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充分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就能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及时传达最新时事动态将赢得学生的尊敬

历史事件很多到现在还有所延续。教师必须关注这些与历史事件有关联的时事动态,并将其运用到授课过程中,更全面地讲解这些事件的情况。如此会显示出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即不仅熟悉历史还关注实事动态,也会更加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从而也会更积极地去学习这门课。比如,在讲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其中外国从中国抢掠了很多的文物这一内容时,笔者就结合了圆明园十二兽首之兔、鼠兽被拍卖的事件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既能够对当前事件有所关注,又能对所讲授的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内容有更为深刻地认识。

总而言之,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教师才能够在讲课过程中旁征博引,充分地论证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树立较好地威信,从而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良好的教学艺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罗素说过:“教学艺术是熔铸着知识、智慧、人格的真实表演。”也就是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外化成教学艺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魅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真情投入以感染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史带论的一门课程,在讲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富有感情,做到以情感人。比如,在讲到近代日本对中国侵略,进行南京大屠杀时,教师要带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和语气;而当讲到我国打败日本法西斯,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大胜利的时候,语气应当是激动而自豪的。只有教师能够真情投入进行知识传播时,学生才会被感染,从而更容易接受及把握所学的内容,达到“纲要”课的教学的目的。

(2)尊重学生以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大家。在授课过程中,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地听,并给予点评;当学生不会回答时,要慢慢地引导启发。只有这样,教师在学生当中才有亲和力,才能被学生所接受,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 结

总而言之,教师人格魅力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信念,教师就会对自己所要传授的历史知识有认同感,从而更富激情地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传授,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就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及对相关事件的关注能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更容易让教师所要传授的历史知识被学生所接受;最后,教师人格魅力外化为的良好的教学艺术即极富感情的讲授,互动式地教学方式会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释】

(1)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7.

(2)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8.

(3)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若干问题[M]//沙健孙.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