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字时代设计:单调的设计素材

数字时代设计:单调的设计素材

【摘要】:图8-4某品牌机箱设计中国元素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共性化而导致缺乏个性。同时,发展“中国风”设计的逻辑起始点应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即认真推敲中国元素的内涵及其与产品各方面属性的关联。[21]因而,为了提升中国设计、创建品牌,设计师就需要不断地挖掘当代设计的新素材。

第三节 设计素材的单调

数字时代,在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几乎都可以成为设计的素材。所谓设计素材是指设计所需的原始材料,如山水花鸟、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园林田野、风俗人情……素材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是设计师在生活材料堆里筛选、取舍、剪辑、加工而成为设计的基本素材。如鲁迅先生的设计常用中国的石刻;马蒂斯的设计常用线描和剪纸;陶元庆的设计常用装饰变形的人物;陈之佛先生的设计常用图案等等,各种各样的设计素材是设计成功的前提。设计的价值不在设计作品本身,而是设计的内涵,设计师不管用高科技还是手绘技法,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都是设计创作最好的素材。

如今,设计师可以轻易在网上找到大量的图片,有些甚至是矢量的图片,我们该如何使用这些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设计素材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很少有人会考虑到,大多数人在意的是眼前运用的方便与自由。这种更为高效、便捷、畅通的获取方式,推波助澜地导致了现有设计素材的滥用,让设计师放弃了对原创设计素材的追求,渐渐淡忘了世界素材的丰富性。

一、数字素材的滥用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量形成的图形、图像资源和程序编码可供设计者任意使用,设计素材的来源大大被“丰富”了。各种媒体、杂志、互联网、论坛、讲座、展览,每分每秒提供着迅捷的信息,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素材资源,设计师被冲昏了头脑。以图片库为例,20世纪90年代末,IT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许多行业的运营方式。一些了解互联网优势的新兴图片库公司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图片库,把底片数字化后,加上检索系统和数据库,展示在互联网站上,让图片使用的区域能借助网络,扩展到全球范围。图片作为产品的特殊性,其拍摄的成本是固定的,但复制销售成本却几乎为零。基于互联网的图片电子商务平台,使得图片的获取从此没有了地域的限制,使用者可在网站上搜索图片,选择好合适的图片后,就可即时下载使用,这为设计者使用素材提供了方便与快捷。

img60

图8-3 某房地产公司Logo

纵观国内外设计市场,高科技仍是设计发展的主流。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得一般的设计者争相使用高科技下的设计素材,就连一些知名的设计师也沉醉其中。设计师使用设计素材的共享也直接助长了设计师“拿来主义”的气势,对于现成的素材不加理解的盲目使用。然而,没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沟通的视觉传达设计又何谈创新,又如何能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达呢?一方面,高科技既是一种强有力的、能提升设计价值的工具,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无穷的乐趣和视觉刺激;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用电脑设计出的作品因为过多地使用现成的素材、图片和效果,出现了严重的雷同现象。一些所谓的设计师凭借对电脑技术的掌握,从光盘上或网络图片库找出几张素材,毫无章法地组合起来就以为是在设计创作了。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图8-3):某房地产公司的Logo设计,设计强调人文生态居住环境。可是发现Logo的图形都是在同一辑的图片库中搜集出来的,从左边的图片中拿出了那条绿色的曲线来表现小溪(creek),从右边的图片拿来了那只蹦蹦跳的小鹿(deer),将它们放在一起,一个表现绿色自然环境的房地产公司的Logo就做成了,如此草率的做法让人失望。现在有很多设计者对现有设计素材的依赖超出想象,其所谓的设计根本就不善于挖掘内涵,而是机械地从素材库里寻找素材,东拼西凑地将两个或更多的图片结合在一起就完成设计,真正的创意思想则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img61

图8-4 某品牌机箱设计

中国元素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共性化而导致缺乏个性。中国传统元素向来是设计者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成功应用在设计上的却少之又少,有很多都只是对传统元素的直接搬用,“中国风”似乎已经是世界设计舞台的一大潮流。最近几年,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到平面设计、标识设计领域都蜂拥而上地“运用”,甚至“滥用”中国元素。例如,某品牌的电脑“中国风”系列机箱设计(图8-4):陶瓷篇、竹画篇和脸谱篇。正如其名,陶瓷篇机箱借鉴的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花纹,出现在前面板上;竹画篇取材于中国水墨画元素;脸谱篇机箱的设计更为浓重、夸张,着力描绘出类似“孙悟空”一般的戏剧脸谱……所谓“中国风”就仅仅是在主机上简单地添加了中国元素符号。“中国风”目前的发展态势呈现出被“误解”现象,问题很有可能出在我国设计师对“文化和设计的关系”的出发点——“文化对设计是嵌入式的”——有偏颇,这就容易造成诸如将剪纸作品、蜡染作品等经过材料处理直接贴到产品上便命名为“中国风设计”。这般屡见不鲜的现象——将某种中国元素单独提取出来,不管这种元素与其“覆着”的产品之间是否有文化意义上的联系,硬是强加在产品表面,形成“表面元素”的尴尬局面。因而,设计师要避免一谈到中国元素就是大红灯笼京剧脸谱、龙、旗袍、中国功夫、中国红,事实上中国元素远不止这些,其内涵非常深厚和宽泛,表现形式也并不局限在具体的符号上。同时,发展“中国风”设计的逻辑起始点应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即认真推敲中国元素的内涵及其与产品各方面属性的关联。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延伸脉络,在数字技术与新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其结果必然是精神内涵与民族文化相沟通,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设计特色,使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当代设计中得以延伸与传承。(www.chuimin.cn)

真正优秀的设计,其素材的选择应该体现出独特性,避免雷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中的设计素材逐渐增多,近年更是爆炸性的快速成长,设计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进行选择使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高科技正在试图把所有的晦涩难懂的符号和无止境的想象转变成我们可以直接解读的形象化符号,一方面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浅化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有形文化差异,是一个简单易懂的‘读图时代’,降低了受众获得信息的困难程度,视觉艺术的无边界化突破了空间上和时间上对艺术形式的限制,更为大众化和更具有文化传播影响力。”[21]因而,为了提升中国设计、创建品牌,设计师就需要不断地挖掘当代设计的新素材。我们可以将科技发明作为设计素材,即将科技发明的新景观、新理念、新材料引入到当代设计中去,如新的力学结构框架原子结构图形、磁悬浮现象的利用和展示、液晶奇特的光学色彩效应、新型材料、声光电磁等的综合运用等等。这需要设计师在从事设计构思时,要抛开一切“现有素材”的限制,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设计才能有所突破。如今,中国大多数主流的传媒、商业图片用户,已经习惯了付费使用商业图片,但是如果能尝试整合不同素材和技术的新方式,就足以让更多优秀设计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传统素材的片面运用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最悠久的历史,无数的艺术在为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传播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底蕴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给当代设计带来取之不尽的素材:彩陶纹样、青铜纹饰、户牖花窗、雕梁画栋、砖雕木刻、民间年画、泥塑纸马等等艺术和手工艺,丝绸、瓷器国画、绣品、音乐长城、灯笼、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宝库,其素材资源丰富博大、风格多样,有着独特的视觉语言与意象之美,它包含了质朴、自然、喜庆、乐观、吉祥、充满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且涵盖着广博的传统文化精髓。因此,设计者对传统素材的运用要采取一种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和再运用。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它为当代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从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都是具有相当高的利用价值的字体,成为取之不尽的源泉:隶书的古朴端庄;魏碑的坚韧雄壮;草书的豪迈奔放,其字体如龙飞凤舞行云流水,能创造一种高雅不凡的气氛。如果设计者使用得当,巧妙地运用到当代设计中表达主题,不同的书法字体能给设计带来深沉的内涵,不论从题材还是形式,都是一种创新。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文字无可比拟的,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是,如果作品仅仅是对中国传统素材进行片面的运用、强行拼凑置入设计中,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平面的、简单的理解,并不利于设计信息的传达。如图8-5,车体表面装饰采用中国传统元素——景泰蓝,元素的滥用给人以简单堆砌、生搬硬套的印象,并不能与设计创意很好地结合,这些都是当代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在当代设计创作中,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当代设计可用的素材,并非只是把传统符号、图案,拿来一用了之。对于设计师而言,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则更能够帮助设计师饱含感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作动机,同时也帮助设计师宣泄某种情感,用强烈的感情因素来打动观者,从而顺利地完成视觉传达的过程。例如,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在设计中就常常运用笔、墨、砚、算盘、尺子等传统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作品中,在传统符号上赋予其时代的新意。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尺子”这一素材,也许因为大师曾经以做裁缝谋生,作为裁缝的必备工具,尺子曾陪他走过一段特殊的时光。因此,靳埭强数次将这一对他来说饱含感情色彩的意象运用到其设计作品中,尺子已经不仅是其曾经用来量体裁衣的工具,更是其用来表达设计思想的工具……在靳埭强大量设计作品中出现了很多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形成了一种他自身运用自如的设计语言。而这种设计语言及素材的独特性正是来自于设计师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也是大师形成自己风格或特征的关键要素。但是,从靳埭强在平面设计中将传统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到李宁牌水墨系列篮球鞋广告的成功推出……中国传统素材的运用似乎成为设计的法宝,国内设计界出现了“传统元素风”。遗憾的是,不少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运用,常常是以粗浅、狭隘、偏颇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嫁接和盲目照搬上,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与灵魂核心,掌握其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最深层的本原和根基。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设计作品就是将传统素材直接“贴”到表面(图8-6),追求画面外在形式感的新鲜刺激,传统文化的内涵没能得以深挖,仅仅是对传统素材进行膜拜和崇尚,忘记了要在发掘传统素材的基础上,贴切、生动地去做自己的设计,因而,设计必然会陷入空洞的形式主义。

img62

图8-5 车饰——传统景泰蓝元素

img63

图8-6 画册设计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师来说,以传统文化为素材,以深厚的文化、理论修养为翅膀,以长期积淀的艺术认知和技法经验为依托,升华提炼出独到的见解和艺术语言,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计算机、网络等是科技的产物,自然会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文化素材,加以融合地表现出来,呈现出符合时代的新面貌而被受众接受,是值得设计者深思的问题。在众多的素材中,历代传统图案、图像、装饰纹样等是较常用的素材,但设计最为重要的是以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加以创作,对素材的表现力作更深层次的挖掘,既要继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当代设计观念无论从形态还是形式上来看,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我们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中,往往注意更多的是观念文化,对更具体、更有魅力的艺术文化类型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建筑,包括民俗等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当代设计应以中国文化研究为本原,回溯中国文化的精粹与根源,归纳出中国设计思维的精神特质和内涵。传统艺术和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素材,使传统生出新意,符合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几千年来,一代代华夏先人留下来的艺术瑰宝难以胜数。中国传统文化以衣、食、住、行等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心意表象,通过口头、行为、心理等载体,沟通了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外一个历史阶段的连续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符号,并为人类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也渗透在各个细节:过春节贴年画、贴吊钱、元宵节赏花灯、端午节赛龙舟……到处都离不开传统文化,也正是这些传统艺术符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温暖的部分。中国传统艺术绵延数千年不因历史更迭而消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并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起规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传统艺术符号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丰富的素材是完成创意设计的重要基础。设计者要深入生活,发掘新的设计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大大丰富我们的设计构思和设计语言,使作品更具特有的艺术魅力。“创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懂得发现,首先我们要懂得生活,热爱我们的生活。”[22]设计师应用敏感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要深入生活,多用身边的亲身经历的素材。好的内容或题材能够帮助设计师更真实,更富有情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获得观者情感上的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现有”素材产生的标准化、统一化的设计将日益受到冷落,因为它们令人感到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缺少生动性和多元性。作为当代设计师,面对开放的世界要开拓自己的视野,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信仰,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特殊需求等诸方面来寻找设计素材;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寻找视觉传达设计的灵感,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展示设计风格,这样才能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具生命力。因此,设计师应以敏锐的目光,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新素材,这样才能避免设计素材的单调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