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博客在国外出现之初,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社会价值。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博客报道客观中立,找回了主流媒体在战争中失去的中立原则;2002年,博客披露了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洛特的种族主义言论,导致他被迫辞职。在中国,博客也在较大程度上左右着网络、社会舆论,孙志刚案就是一个典型。博客行为独立自主,在揭露事实真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作为网络新宠的博客,它在带来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同时,也必定因为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1.误导公众,弱化主流价值观
因为博客是一个“没有篱笆的万花丛”,不同层次的思想和文化在博客中自由传播、碰撞和交融,所以对原本就拥有多元文化底蕴的公众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公众不再单独接受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们以自己不一定正确的是非观判断和选择答案。博主在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的过程中,从以往的平等交流者蜕变为高于接受者的发言人,接受者的意识被打破,容易相信错误言论,失去传统教育中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
2.虚假信息泛滥,引发社会不稳定
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信息和技术的垄断优势来操纵信息,大肆向社会主义国家宣扬、兜售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同时,敌对势力、恐怖组织及一些别有用心的“持不同政见者”利用博客空间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攻击党和政府,破坏社会稳定。在一些重大突发性社会事件中,一些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肆意散播虚假信息,夸大事态,煽动群众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妄图制造社会混乱,造成政府宏观失控,进而破坏国家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
3.传播偏激言论,容易误导读者
自由状态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从而造成了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中,加之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淡薄,因此他们极易产生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等感觉和冲动,容易接受偏激言论,造成是非观念模糊,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淡化甚至消解社会道德责任与法律意识。
4.对政治传播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
自由无序发帖与灌水显示了个性化、自由博客的精神,它与人们在传统社会中经历的新闻阅读是不同的,它将群众性、专业化、个性化博客作为整个网络的基础,改变了传统的报道新闻事件的方式与传播内容,严重冲击着传统的政治传播。“中国博客侵权第一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5.弱化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www.chuimin.cn)
大众化的博客写作创造了新闻表达的新形式与新内容,能够使人深入社会不同层面去发现世界本来的面貌。博客网站聚合了这些内容与形式,让人们广泛阅读与理解,它改变了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主流媒体之所以可以为公众设置议程,关键在于其对信息源的掌控与垄断。在无法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公众只能被动地以大众传媒的议程为自己的议程。然而,随着互联网这一“第四媒体”的日益壮大以及博客这种传播形式的日渐成熟,这种被动的地位有可能彻底扭转。但是,这种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博客为载体的传播形式容易使网络文化交流失去平等地位,变成单向渗透,从而弱化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使博客成为新的文化霸权工具,甚至会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动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基[1]。
二、博客文化对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1.博客虚拟化和信息多元化导致网络伦理丧失
博客里传播着各种信息,同时也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检验着网民的道德伦理水准。其中,博客空间的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而博客信息的多元化又导致了一些人道德信念的丧失。多元的价值观增加了大众选择的宽度,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2]。
2.网络素养教育没有跟上,导致青少年网民鉴别力不强
我国的网民72%以上是青少年,他们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素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我国的网络素养教育远远没有跟上,导致青少年网民鉴别力不强,容易被人利用。
3.监管制度不健全,对博客极端行为的处理无法可依
我国涉及博客网站管理的法律,除了宪法,还有刑法、民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大都缺乏针对性,可以说对博客网站的监管还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关于博客的经济立法,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我国《著作权法》和《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对于利用互联网侵害他人著作权的行为进行了界定,但对于博客网站侵权行为的查处还显得势单力薄、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当事人在这个虚拟世界的侵权行为,凭借个人的力量去调查、取证,相当困难。
4.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扩大了博客的传播影响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断扩大,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博客由于其自由的最大化和操作的便捷性,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基层公民发表观点、传播资讯的得力工具。博客中各种观点针锋相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混淆视听,破坏稳定团结的局面。
有关博客文化研究的文章
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可见,博客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特色。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作及表达方式。绿色健康的博客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符合国情。所谓共享的博客文化,是指在博客世界中,信息、关系、思想、知识等网络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博客鼓励共享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
2023-11-29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客作者人数达1748.5万,占网民总数的14.2%。韦钰的博客是中国第一个部长级别的。韦钰的博客内容主要是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个体在博客通过博客和博客的文化传播,使自己获得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公众身份有了实现的可能。博客的出现,在文化传播主体上,民众实现了拥有传播途径的权利,甚至获得与官员一起讨论和沟通话题的机会。博客这种表达民意、体现公众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2023-11-29
因此,可以确定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关于博客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这表明,我国学者对博客的研究是伴随着博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图2-2博客研究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布四、中国博客研究的特点我国的博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特点。确切地说,博客的概念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中的,而博客的研究也是从当年开始的。......
2023-11-29
同时名人博客中的个人发言往往会形成巨大的群体效应,若有网友指责某位偶像,则立即会被淹没在其粉丝群体的口水中。名人博客成为粉丝借助名人光环展现自我的舞台。而名人博客的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博客普遍的娱乐化态势。从2006年前后大批名人开设博客随后又关博的现象可见一斑。总之,名人博客在名人与粉丝之间第一次建立起了大范围的、无时空限制的互动性联系,网友粉丝认为这种联系是活生生的,是直接现实的。......
2023-11-29
·2006~2010年:成长期在博客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件典型事件促成了人们对博客的关注,这些事件来自美国——博客开始的地方。这是美国博客史上的重大事件,博客由此走进公众的视野转变为新媒体主流。·2010年至今:沉淀期“并不是博客过时了,关键是中国普通网民对博客的态度问题。”Blogbus的总裁窦毅是目前除方兴东之外,第一批独立博客网站中硕果仅存的“老人”。......
2023-11-29
从现有博客传播实践来看,公众使用博客的文化诉求,包括外部环境推动和个体内在需求两个方面的动力源泉。图4-3人民网《强国博客》截图5.博客满足了部分人群实现自我的需要我国都市百姓低层次的需要已经基本解决,人们转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博客恰好契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当然,博客主体开设博客空间,进行博客写作,还有其他文化动机和诉求。......
2023-11-29
博客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博主本人,发出的声音也来自个人,于是很多粗俗的语言,张狂放纵的思想进入我们的审美文化中,丑在博客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丑与审丑都笼罩着一股非理性的阴霾,甚至试图吞噬主流审美文化。“韩白事件”让博客进入文学、理性的论证之中。审美,在博客中,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自由,颠覆了传统文化审美价值中的权威性。博友们以白烨、陆川博客的关闭为最终胜利的标志。......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