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客大众化的动因探析:《博客文化研究》

博客大众化的动因探析:《博客文化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博客呈井喷式的发展趋势。曾经有4名美国总统候选人开设自己的博客站点,作为竞选的重要手段。博客这样火爆地发展,也是人际交流心理需求不断外化的深层次的反映。博客比起E-mail、BBS、QQ等是更为新鲜先进的网络应用,属于点对点的互动交流媒介。这就是博客得以兴起和发展的人们渴望深度交流沟通的心理原因之一。这也正是那些先行的博客们要卖力地自我炒作的原因。

中国注册博客数量已达数千万,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申请开通自己的博客。目前中国博客呈井喷式的发展趋势。现在,全球网上平均约每10~30秒钟就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很多记者、律师、教师、学者、专家,甚至法官和议员都有了自己的博客站点。曾经有4名美国总统候选人开设自己的博客站点,作为竞选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和教育领域都在尝试利用博客构建内部知识管理和沟通交流的新体系,可以让职员发表评论,积累知识,链接有价值的网络资源,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博客这种方式不仅是低成本、简便的知识管理工具,而且能够为越来越机械性的工作增添更多人的声音。可以预见,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博客的参与人数和应用范围都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博客这样火爆地发展,也是人际交流心理需求不断外化的深层次的反映。

一、深度沟通交流的渴望

作为能思考、会说话的动物——人几乎每天都要从事交流活动。美国学者彼得森在《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一书中,认为。“交流”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交流问题基本上是一个难以驾驭的问题。换言之,完美的交流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又认为要努力为走出交流失败的梦魇寻找一种新的办法,即以追求彼此的关爱来代替追求完美的交流,化解人与人之间人为的障碍,实现一种实用主义的行为的协调。[5]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普及和使用,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从印刷术到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

从实物传播到口语传播,从书面传播到多媒体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发展都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救性媒介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使媒介人性化,因而个人有能动性,能够主动去进行选择和改进媒介。他认为在媒介演化中,人有两个目的或动机:一是满足渴望和幻想,就是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此满足我们幻想中的渴求(因此,埃及的圣书文字、希腊的拼音文字和电报,都按自己的方式,使词语延伸了千万年、千万里);二是弥补失去的东西,整个的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因此,互联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的媒介。因为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和电话等媒介的改进。[6]比如,电子邮件注重的是私人间的信件交流,针对具体的交流个体,是一个点对点传播方式,它满足了人们信件交流传送的速度、容量、多媒体等形式的要求;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它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私人性的,满足了人与人之间跨越时空的即时交流欲望;BBS等网上论坛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网络社群,满足了人们关于某个共同的兴趣点与多数人一起交流的欲望,也可以说它是自由形成的小讨论组,但个人需要融入其他人预设的框架之中进行发言,个人在这里的言说空间是有限的,如讨论的话题是预设的,每个人发言的内容是要经管理员编辑管理的,并且,有些论坛上的内容分等级对不同的浏览者开放。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渴望实现深度交流沟通。点对点的信息流动包括爱欲交流、心灵交流、对话、书信、电话等所有一对一的互动交流,一种广义的“对话”。这是交流的理想形态。[7]人们为了实现理想的交流形态,就要寻找理想的点对点的互动交流方式。网络交流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公共论坛——个人网站的阶段。网民在公共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会受到版主的管理和限制,而且帖子具有分散性。那些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表达权并且集中自己发言内容的网络用户,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从而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但个人网站的设计和维护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个难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个人网站需要宣传,这将消耗大量的精力,会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网络博客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络日志,作为博客的主要形态,是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它对网络发展不同阶段产生的其他交流形式产生冲击,即相对于E-mail、BBS、ICQ(网络即时通信),具有高集成性、管理性、个人性,它是网络向个人化推进的一个重大转折,适合于一个信息高速膨胀的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在这个渴望体现个性的信息化时代,作为以文本形式为主的博客,比以前任何一种传播方式更能简单有效地表达自我,承载完整的个人精神世界,从而实现理想化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沟通。

技术进步的脚步伴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来到了现代信息社会,从雕版印刷到电子出版,从飞鸽传书到卫星通信,人类解决交流困境的努力从未停歇。媒介技术的进步满足了人类一个又一个关于交流的欲望,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让知识从特权中解放出来,让我们可以了解几千年前的文明;电话的发明解决了人们远距离沟通的问题;广播和电视延伸了我们的耳朵和眼睛;互联网的诞生更是让人们在跨时空的交流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弥补了以前的不足,满足了人不断增长的交流渴望,也为进一步的追求和努力提供了条件。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技术,无论是对于其他网上交流方式或是传统的媒介而言都是一个补充。博客比起E-mail、BBS、QQ等是更为新鲜先进的网络应用,属于点对点的互动交流媒介。博客的出现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提供了十分便捷和简易自动的自我出版的工具和服务,又更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交流需要。这就是博客得以兴起和发展的人们渴望深度交流沟通的心理原因之一。

二、分享走向共享的趋势

在有关博客的诸多文献中,分享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关键词。如果网络上只有一个博客,那就永远不会有博客。博客之博,所隐含的广泛性非常重要。只有当博客在网络上形成一个数量颇大的群体时,在网上发布的个人日志才有了交流的对象,有了实现的价值。这也正是那些先行的博客们要卖力地自我炒作的原因。他们希望更强烈地吸引网络发烧友的目光,使更多的人加入,使博客有可能真正自我实现。其中,分享的观念成了一面高高举起的大旗。

分享的观念既基于网络的伦理,又基于网民的心理。当一个博客从发布个人日志的点击率中意识到自己被注意的程度,感受到把个人的东西与博客们分享的愉快,他就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动力。这方面,方兴东的体会很有代表性。他说:保存文件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6年多,基本上是风雨无阻,已经有400M之多。如今,我只是多了一道工序,在“另存”的同时,把网址、标题等张贴到“博客中国”。虽然,需要多费一点时间,但是能够与更多的朋友分享,就有着特别的成就感。另一个博客则这样说:分享可真是个好东西,一个人的快乐与人分享会成为两个人的快乐,一种知识与人分享,不仅是两个人的知识,它还会在分享中增殖,变得比原来更多。这种正向反馈的存在,正是Blog作为趋势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了。[8]

如果说,珍藏在抽屉里的个人日记带有某种私密性的话,那么它在一开始就是独享的东西。在台湾影片《爱你爱我》中,女主人公因为母亲偷看自己的日记而毅然把它全部烧掉,这个举动正是要表达对私人空间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而当个人日记在网上被公开发布,它就撕去了那一层遮蔽的面纱,大胆而坦然地迈出了私人的领域,把过去独享的东西变成与他人共享的东西了。

博客的产生及蔓延和盛行,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网络的空间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的需要。有的人写博客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如日记一般,但他们不愿日记只有自己能够阅读。现代的人们显然已经不愿将自己禁锢在自我的圈子中,他们也需要自己在社会领域中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理解,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比如,笔者响应民主党派的号召,去贵州支教,返沪后,将支教的经历放在博客中,让更多人了解大山里坚守教师岗位的辛勤园丁,得到很多网友的青睐。

一路黔行——我的支教课堂

每一种经历,都是一段特殊的人生,而此次的贵州贫困山区帮扶支教之旅更是我人生中的财富。——题记

此次响应九三学社的号召,在九三上海市委领导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三人赴国家级贫困县贵州威宁开展支教活动。

威宁县地处云贵高原,位于黔西北,山路崎岖险峻,交通十分不便。道路两侧虽植被茂密,重峦叠嶂,风景宜人,我们却无心驻足观赏,为早日到达目的地开展工作,一路急行军赶至威宁中水镇。

转了山路十八弯,终于来到了中水中学。走进不起眼的校门,眼前豁然:宽阔的大操场、崭新的篮球架、气派的教学大楼,甚至是走廊里草莓造型的果壳箱也玲珑可爱。这和我想象中的贫困地区:设备简陋、校舍破旧大相径庭。中水中学的夏老师看到我们疑惑的表情介绍说:这是“希望工程”的爱心标志。当天上午在该校会议室举行了捐赠仪式,由我代表学院的全体教师捐给当地小朋友书包和文具。紧接着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www.chuimin.cn)

我培训的对象是当地的初、高中语文教师。走进教室我感觉到他们麻木的表情,开始我也有些忐忑,但是仍然要拿出上海大都市的高校教师风范来,于是面带微笑地用上海话和老师们打招呼:大家早上好!这一招真奏效,老师们紧绷的面孔马上松弛下来,还很幽默地用贵州话回敬我:教授您辛苦喽!第一节课就是在这样宽松的气氛中开始了。由于他们水平参差不齐,在培训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声像资料和图文并茂的PPT课件,有针对性地精选了五个专题——《中国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景展望与举措》、《如何上好作文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解读高效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解中,我发现老师们虽然很认真听讲,但是没有互动和反应。于是我开导说:你们全神贯注的眼神是对我的尊重,但这只是最低层次的尊重,如果对我讲解的内容感到满意的话,应该颔首,用肢体语言传达你们的信息,无声的肯定是尊重的最高境界。如果你的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能得到你的点头称赞,那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啊。老师们感悟力很强,中间的几位年轻教师在听到精彩处已经会频频点头啦。我在想,冰心她老人家能点亮小橘灯,我就能用智慧带动山村教师去点亮他们手中的每盏小橘灯。为了促进培训内容的消化,下午我安排了小组讨论并全程参与,老师们开始还是有点拘谨,为了打破僵局,我说你们作为语文教师都这么不善于表达,如何让你们的学生踊跃发言呢,一位年龄稍大些的男教师说:这些都是长期形成的习惯,上面来人,我们只有听的份。我说只有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爱情的火花也是这样擦出来的呀!老师们哈哈大笑起来,有一位女老师说:教授,你上午讲的合作学习和三维教学,在我们学校实行起来有点难度……还有人问:如何花最少的钱,看世博会……五花八门的棘手问题,接踵而至,我全部用机智的回答化解了,最后我给他们画出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参观世博会的图表,老师们都喜出望外,好像世博会就在眼前。在我的带动下,老师们畅所欲言,从他们热烈的讨论中,看得出对我的教学方法和最前沿的教学理念的肯定。九三中学几位老师表示愿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用我提供的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效融合运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几天的培训,老师们个个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最后一节课,一向寡言的铁娅老师举手问:教授,我们女老师感到你们上海人的生活很神秘,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生活吗?我说:我每天几乎鸡叫出门,鬼叫进门……老师们不理解什么意思,当我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告诉他们时,全场歔欷不已。这时右面几位年轻老师小声嘀咕说:老师这么忙,估计以后再也没有时间来中水了,我们邀请她和我们合个影吧,我马上应和:如果老师们不嫌我长得难看,我还求之不得呢。于是课间休息,老师们争相与我合影,每张留影都笑得那么由衷和自然。时光如逝,眼看着就要下课了,后排几位男教师突然站起来说:教授你再多讲点、拖堂是我们的爱好。下课铃声比往日更刺耳地无情地响了起来,老师们还是不肯离去。很多老师匿名写纸条、发信息给我,说喜欢我洒脱、开朗的性格,自由开放的教学方式……对于老师们的求知欲望和高度赞扬,我深感欣慰,也被他们的淳朴和真诚所打动。

虽然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我已经能够叫出很多老师的名字了:马永志、铁娅、辛勇、马红梅、何明军……每一张渴望知识的面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我已经和他们成为了良师益友。每天中午铁娅老师还热情邀请我到她家去坐坐、聊聊,和我说很多工作、生活上的事情,他们一家三口要求我单独和他们留影纪念,并再三请求我以后还来中水,还到她家,最好住在她家,对他们的诚心诚意,我唯有感动。

转眼间,短暂的支教生活已经结束了。返沪,就接到了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欣喜的同时又想到了那句老话:付出总有回报。那些写满心声的纸条,我视如珍宝,珍藏在记忆中,如今当我翻看那并不漂亮的字迹时,山村教师们那一张张淳朴的面孔、渴望的眼神又会浮现在眼前,恍若昨日。我想老师们能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坚守清贫的园丁岗位,默默无闻地为乡村的孩子们铺着走出大山的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贫困山区教育的脊梁。

这段支教生活是我人生中一个美丽的驿站,它不仅让我浮躁的心,宁静了下来,它也将在我的生命中写下不平凡的一页,也使我的人生历练得更为丰富。(见图9-5)

图9-5 《宋园园的博客》截图

由分享(如E-mail、QQ等)走向共享,这就是博客兴起和发展的人际交流沟通的重要心理原因。

【注释】

[1]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J].新闻与写作,2006(3).

[2]雷璐荣.以质取胜——论中国博客的发展方向[J].新闻界,2006(6).

[3]汪寅,黄翠瑶.博客文化现象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3).

[4]方兴东.博客:信息时代的麦哲伦[J].计算机与网络,2003(17).

[5]彼得森.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7.

[6]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78.

[7]彼得森.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96.

[8]颜纯钧.博客和个人媒体时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