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被他看作“人民大众以诙谐因素组成的第二种生活”。在狂欢中,广场这一阔大的空间对于民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博客成为民众自在狂欢的场所。“草根”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在产生初期主要是用来确立某一阶层的对立,多指意识形态上的区分。......
2023-11-29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客作者人数达1748.5万,占网民总数的14.2%。其中超过60%的人开设博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报告的结论是“博客正被越来越多的作者用来传播个人观点,博客作为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显”。博客在中国发展惊人,正是基于博客具有“人人可以用来传播自己的观点与声音”的草根属性。
一、个人操纵的大众话题
从无名小辈到话题主角,从“我的地盘我做主”发展到“大家的地盘我做主”,博客的平民声音能否挑战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现在做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博客的兴起释放了话语权力,将话语权扩散开来,从传统媒体的掌控之中转移到了大众手中。
博客在一些紧急事件中出够了风头,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2001年的9·11事件是博客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发源地。在几乎所有的主流网站都因为访问量过大而近乎瘫痪的情况下,博客网站脱颖而出,发布了无数目击者的作品。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位伊拉克博客SalamPaxd在巴格达遭受炸弹轰炸的情况下写下了发生在那里的事情,而且不停地在网站上更新。他从巴格达家中向世界发送的鲜活报道以及自己个人的真实感受,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博客的“混沌”世界里,几乎没人能抵挡成为主角的诱惑。“博客每个页面都有个‘主角’,其他人可以评论,但不能发表新主题”。实际上,类型博客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时政、商业、影评……一些写手已渐渐摆脱了内心独白的渲染,更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在新浪网举办的博客大赛中,“神六”、“巴金逝世”都成为热门话题,也吸引了一批名人和写手参与。一般来说,博客分为“草根型”和“精英型”,而两者的转变随时可能发生。作为“榕树下”的负责人之一、著名作家陈村承认,网络的即时、自由和互动显示了其巨大的吸引力。通过网络点击率和跟帖的考验,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等网络写手纷纷投奔传统媒体成为畅销书作家,安心地收取版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认为,博客给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精英们的观点如果能够接受考验,能够为网民所认同,那么他们自然会凸现出来。
曾经宣称自己“不上网”的余秋雨终于没有抵挡住网络诱惑,2008年8月,正式投身到博客世界。近年来,由于他长期在外,读者几乎读不到他新发表的文章,也无法和他及时交流。在博客首页,余秋雨表示,“我会把一些动态放上去,比如演讲实录、照片和新近写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常来逛”。
韦钰的博客是中国第一个部长级别的。曾经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她,在65岁之际,开办了自己的个人博客。韦钰的博客内容主要是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仅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6月,韦钰在博客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既有她在国外考察的心得体会,也有类似的“读书笔记”,甚至还包括和她读小学的孙子一起上互联网搜索资料,一起做科学小实验的“日记”。
二、从吸引眼球到纯棉时代
在中国博客史上,“木子美”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2003年6月至1l月,中国博客网(Blogcn.com)用户“木子美”发表网络性爱日记,给该网带来巨大访问量,“博客”一词成了网络搜索引擎热门关键词。制造话题、形成热点、成为“明星”,似乎是出名的一条捷径。但不少资深博客表示,他们的博客目的已经从“吸引眼球”转移到“加深交流”。黄锋文说,通过博客认识人,打破了常规的“先认识再熟悉”,演变成“先熟悉再认识”的模式。“看过我的博客,基本上就了解了我的为人,能接受的,私下再交往,不能接受的就免谈”。
媒体工作者范新材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时常在博客上发表些独到观点。但范新材并不热衷于通过博客结识朋友。印尼发生海啸时,他曾经在博客上发表了不少观点和翻译过来的国外报道,最多时有上百个回帖。“看到自己的东西有人认同,肯定有成就感,但没必要把关系发展到网下”。
事实上,大部分在网络上公开身份的人还是不愿意把隐私公之于众。女作家洁尘也开创了博客“私人版本”,她认为写博客就像面对陌生人说话,“一开始写博客,我就把自己放在安全位置,我不知道写作的对象具体是谁,过分袒露会很危险。我只呈现我愿意呈现的那一面,私密的、内在的东西会有所保留”。
除了发表个人观点,成为交流渠道才是博客的本原,洁尘对从博客上交的朋友设立了重重关卡,比如会员积分、考察回帖水平等,经过考查后才有可能发展到私下交往。
一些博客群干脆成为私人茶话会,在《三联生活周刊》建立的Blog“功夫茶”首页上,注明了“此博客系统为朋友圈子的私人博客系统”,明明白白地挂上“生人勿扰”的牌子。从最初的“广撒网多捕鱼”到用近乎苛刻的条件结交,博客交际渐渐成为“纯棉关系”,亲切而纯净。(www.chuimin.cn)
三、博客开启网络问政的先河
博客使个体有了自由表达和自由选择的平台,有了构建成为公众话语的力量。个体在博客通过博客和博客的文化传播,使自己获得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公众身份有了实现的可能。博客的出现,在文化传播主体上,民众实现了拥有传播途径的权利,甚至获得与官员一起讨论和沟通话题的机会。博客这种表达民意、体现公众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国的主要领导人已经体察到了网络在表达社情民意中的重要性。在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网民在网上的留言他看到了,有的已经责成有关部门研究和办理,甚至还回应了部分网民开设博客的呼声。而且,在2006年的“两会”中,还有个十分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人大代表纷纷在人民网强国博客上,通过开设博客的方式征求公众意见。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所说:我并非网络写手,写作的状态很传统,发表作品的渠道也多是报纸杂志和出版书籍。但是网络的影响铺天盖地,无人能躲避,2006年3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大会期间,应人民网和新浪网之约,开始写博客。我写于两会期间的博客,其实也是一个政协委员的思考,是我的心路历程的一部分。(见图8-1)
人民网记者在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李汉宇时,他说:“博客本来是网友的自言自语,以前我也喜欢在博客上自言自语一番。偶有所感也贴在博客上与大家共享,也有志同道合的网友上来交流,感觉很有意思。这次‘两会’,人民网开通了‘两会’代表委员博客,我感到从代表委员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的角度看,博客这种交流形式又有了一种新的价值。作为政协委员的我,以往的提案都是按照程序提交,有关部门也是按照程序答复,如果没有媒体的广泛传播,提案和答复的影响面显然不够大众化。而提案和答复如果能够通过博客的形式在网上讨论,让广大网友们共同参与,实际上通过委员和网友的交流拓展了民众关心国家大事的交流平台。我认为这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有序进行的一种很好的探索。所以我积极响应。”(见图8-2)
图8-1 赵丽宏博客截图
过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或者通过座谈会的方式,了解老百姓的所感、所想、所需。现在有了博客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公众对话,反映群众的心声。不仅如此,记者也通过博客报道“两会”,网民通过博客表达对“两会”的感触。在这里,博客不仅成为传播“两会”动态的途径,甚至已经成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公共领域发展的一种手段。博客成为了公众的“家”,即精神上的平衡、安宁、和谐之所在。博客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精神交流的归宿,这是博客人心灵寄托的“居所”。公众自己的博客中,在自己的“家里”纵论天下大事。(见图8-3)
图8-2 李汉宇博客截图
图8-3 人民网《“两会”博客》截图
个体通过博客传播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博客已经是一种“自媒体”。这是划时代的媒体变革,因为实现了自己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宰,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它挑战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许多博客“将个体作为公共事件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公共事件)的牺牲者或者旁观者,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公众讨论的舆论环境,而不是冷眼旁观这种环境越变越坏,以及帮助公共生活走向更加和谐美好。”[1]过去,媒体由于受到版面的限制和把关的扼杀,很多新闻事件不能通过传播“登堂入室”。如今有了博客,这种情形发生了改变。不仅使报道不再零碎或者在受众看来“断章取义”,而且本身也已经具备了新闻的信息来源。在报道形式上,博客已经可以成为新闻评论的组成部分,而且,博客评论由于有了公众的参与,如同万花筒一样,形成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态势。例如,2004年,黑龙江的“宝马撞人案”引起了轩然大波,正是有了博客的参与。公众对案件的许多质疑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素材来源,彰显了博客在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同样,在博客发展初期,原渤海大学教师王吉鹏在网上发出系列反“网络色情”的战斗“檄文”,呼吁尽快治理这种网络“泛黄”的不良局面。其中《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老鸨》一文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王吉鹏也因此被称为“民间网络反黄第一人”。由于这篇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络色情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他用手指和键盘打响了一场保卫互联网纯净的战斗。在这场被称为蚂蚁对抗大象的战斗中,他借助博客这块阵地,口诛笔伐,最终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贩卖、生产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属于犯罪。从2005年9月28日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连续打击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等淫秽色情活动专项行动。
有关博客文化研究的文章
狂欢节被他看作“人民大众以诙谐因素组成的第二种生活”。在狂欢中,广场这一阔大的空间对于民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博客成为民众自在狂欢的场所。“草根”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在产生初期主要是用来确立某一阶层的对立,多指意识形态上的区分。......
2023-11-29
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可见,博客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特色。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作及表达方式。绿色健康的博客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符合国情。所谓共享的博客文化,是指在博客世界中,信息、关系、思想、知识等网络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博客鼓励共享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
2023-11-29
因此,可以确定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关于博客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这表明,我国学者对博客的研究是伴随着博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图2-2博客研究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布四、中国博客研究的特点我国的博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特点。确切地说,博客的概念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中的,而博客的研究也是从当年开始的。......
2023-11-29
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有着重大意义。......
2023-11-29
同时名人博客中的个人发言往往会形成巨大的群体效应,若有网友指责某位偶像,则立即会被淹没在其粉丝群体的口水中。名人博客成为粉丝借助名人光环展现自我的舞台。而名人博客的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博客普遍的娱乐化态势。从2006年前后大批名人开设博客随后又关博的现象可见一斑。总之,名人博客在名人与粉丝之间第一次建立起了大范围的、无时空限制的互动性联系,网友粉丝认为这种联系是活生生的,是直接现实的。......
2023-11-29
·2006~2010年:成长期在博客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件典型事件促成了人们对博客的关注,这些事件来自美国——博客开始的地方。这是美国博客史上的重大事件,博客由此走进公众的视野转变为新媒体主流。·2010年至今:沉淀期“并不是博客过时了,关键是中国普通网民对博客的态度问题。”Blogbus的总裁窦毅是目前除方兴东之外,第一批独立博客网站中硕果仅存的“老人”。......
2023-11-29
从现有博客传播实践来看,公众使用博客的文化诉求,包括外部环境推动和个体内在需求两个方面的动力源泉。图4-3人民网《强国博客》截图5.博客满足了部分人群实现自我的需要我国都市百姓低层次的需要已经基本解决,人们转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博客恰好契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当然,博客主体开设博客空间,进行博客写作,还有其他文化动机和诉求。......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