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客技术的价值取向-博客文化研究详解

博客技术的价值取向-博客文化研究详解

【摘要】: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博客技术体现了对每个个体价值的尊重,真正赋予网民互联网上个性化“人”的概念,由此为互联网的社会化提供了基础。但无论博客怎样发展,对博客的观念怎样变革,它的基本技术特性才是检验博客还是非博客模式的明确标准。博客技术以超文本的形式将思维“外化”为平面网络体。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正在被博客技术并入万维网成为外化的“思维”过程

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博客技术体现了对每个个体价值的尊重,真正赋予网民互联网上个性化“人”的概念,由此为互联网的社会化提供了基础。而互联网社会化的立足点则在于个人网络存在体系的搭建。

由于每个人对博客的利用都有各自的目的和出发点,对博客的理解更是因人而异。但无论博客怎样发展,对博客的观念怎样变革,它的基本技术特性才是检验博客还是非博客模式的明确标准。博客倡导的精神就是自由、开放、共享。博客的自由性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价值,这是博客技术的核心;博客具有的开放性提倡互动,建立客观理智的价值判断标准,无边界、无障碍地顺利流畅的信息以及关系运动是博客文化关键;博客的共享性使信息、关系、思想、知识等网络资源在博客世界中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分享,从而能够实现最大化的价值体现和效益挖掘,这是博客文化的实质。博客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了互联网本质的价值追求,更重要的是博客通过网络个人化信息、自组织知识交流综合平台的搭建,为推进互联网向个人化、社会化的新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客技术就是新的互联网文化。

博客把互联网的自由精神延伸,是网络技术和人的自由的新体现,同时包容了内容与个人的自由。长时间的互联网低潮带来的最大遗憾不是诸多商业网站的倒闭,而是无数个性张扬、丰富多彩的个人网站的不断消失和丧失活力。这种背景下,博客秉承了网络的自由精神,但更注重在网络世界尊重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个人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

网络阅读时代已有数年,人们虽然已经习惯了被动地阅读信息,但是很多人早就有了可读写的愿望。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六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格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严重影响着其发展。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名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做“信息动物”一样[3]。博客使个人第一次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读者。比如“我”的文章发在新浪,访问量很高,有很多留言,但那还是新浪的读者,而不是“我”自己的读者。而在自己的博客则不同,每一个访问者都是“我”自己真正的读者,这是完全不同的心理交流。这样的方式改变了编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实现了编辑与作者的完美统一。同时,博客纯粹的自由状态的写作方式,其内容没有主题要求,没有文体限制,甚至没有工作要求。这样的出于兴趣和爱好的写作挑战了商业写作和职业写作的固化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个性化行为,个性化角度,个性化思想,以个人大脑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和思想发源地,是任何技术无法实现的极致。在这个领域,博客写作就是自我存在的表现方式,它以独立、自由的个性化创作态度,倡导理性的记录,在这种个性化书写的背后展现出了一个平等的世界。带有个人观点、个人感情的文字背后就是真实的自我,自由精神造就的个性张扬是创造性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博客由此激发了创造力的新模式。

互联网的首要本质是开放,博客的开放性继承并发扬了互联网的本质,将之推进到一个更新的境界。博客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为:源代码的开放,这是“博客革命的力量之源”,因为它给原有媒体传播格局带来的是一种解构和颠覆性的冲击。国内第一本全面引介博客文化的书籍《博客》一书,总结出人类历史上文明的两大传播模式——“大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所谓的“大教堂模式”即指文明的传播需要有一个中介,这个角色便由巫师、僧侣、诗人甚至是软件工程师来承担;“集市模式”则指每一个自由个体对生命的顿悟和对世界的自我主张。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提出的“二媒时代”也如是说。第一媒介时代是由文化精英、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和发布;而第二媒介时代则是消灭了中心,散点的可逆的交流。博客作为内容、媒体、知识、思想的开放源代码出现,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不同,博客的版权不是copyright,而是CC公共版权,意味着只要不用作商业用途,网络的内容可以被复制和自由延展,网络思想和外延都更加开阔,博客的开放性意味着博客是真正意义的公共领域,博客成为一种传媒工具,意味着个人空间直接变成公共领域,个人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和机制完全消散于无形。曾经写出《新知的未来:联网世界中公共知识的命运》一书的劳伦斯·莱斯格强调博客上的信息是每个人独有的,同时也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而不像传统知识传播界那样,要依靠版权和专利,来把人类的知识和情感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对待[4]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分享是一种普遍的态度,这在以往的网络交流方式中早已存在,博客也不例外。分享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博客的生命力除了要有分享的奠基石,还在于一个“博”字,即须有大量的博客存在。当每个博客以自己的网页组成博客们的共同主题时,无数的分享便构成了一个共享。共享是基于分享的,没有分享便不会有共享,但共享比起分享更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的本质触及了互联网的伦理,在观念上前进了一大步。利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资料库,博客文本将大部分背景材料、别人的观点和思想通过链接解决,精练地写出自己的东西,把冗余的无谓的内容降到最低限度。这种写作通过持续不断地思考表达出来,其精髓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视野为半径画圆,精选和记录自己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普通写作达到了增值的效用,由此决定了博客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内在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将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公布出来,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互联网的链接而变得简单。

博客技术以超文本的形式将思维“外化”为平面网络体。在这一过程中,简单元素的复杂连接可以突现出高度复杂的“现象”。正如同无数简单神经元的复杂连接突现出“思维”现象一样,可以说博客是人体感觉器官和思维观念的延伸集合体。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正在被博客技术并入万维网成为外化的“思维”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一思维网络的能力将极大地超过任何单一大脑的思维能力。博客技术的文化价值,与麦克卢汉类似,带有乌托邦的理想化色彩和人道主义标记的乐观主义情怀。(www.chuimin.cn)

【注释】

[1]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07.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07.

[3]方兴东、刘双桂等.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初论[M]现代传播2004,211.

[4]尚进.40个月博客在中国的流变[J]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42322.html三联生活周刊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