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博客技术体现了对每个个体价值的尊重,真正赋予网民互联网上个性化“人”的概念,由此为互联网的社会化提供了基础。但无论博客怎样发展,对博客的观念怎样变革,它的基本技术特性才是检验博客还是非博客模式的明确标准。博客技术以超文本的形式将思维“外化”为平面网络体。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正在被博客技术并入万维网成为外化的“思维”过程......
2023-11-29
web2.0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它的技术理念是强调开放、共享、参与、创造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以博客、RSS等为代表的web2.0技术,正在改变互联网上生成、共享和分发信息的传统概念。
新技术所催生的新的媒介,网络媒体的出现以其多媒体的表现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格局,它的形态并非多种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等多种技术,并在电视和电脑的基础上,将有声的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进行集约化处理,这种一体化的格局不但使信息数量增加,而且信息传播的模式也不断变异。犹如海德堡印刷技术一样,第一代互联网的诞生,让我们经历了天堂与地狱再回归人间的悬殊变化。一度,第一代互联网以终结一切传统形态、颠覆一切固有模式的摧枯拉朽之力,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已故的传播文化学家内尔·波斯特曼是图书捍卫者。他说阅读是有一定规范的,它要求我们在案边坐下,从左到右汲取思想,并做出真与假的判断,阅读教授我们推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读书给我们一种分析的、延迟的反应……但是网络媒体将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人们更为全面的表达方式,尽管在页面编排方式上,还带有平面化设计组合内容的色彩,但是,它使我们只需轻轻点击鼠标,便可以从这篇文章跳跃到另外一篇文章,方便地进行搜索和查询。网络媒体上的内容是海量且全面的,它保证在诸多信息中,任何一个读者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它的存储特点,使我们抛弃了厚重的书本,只要通过相关文章查询,或者是数据库搜索,所需要的各种内容就会跃然眼前。博客技术可以使每个人便捷地在网上建立技术空间,以圈地建屋的方式,自主掌握收集或者写作任何信息,而且可以传播想要传播的内容。在表现元素上,可以自由选择图文组合,还可以自由插入动画视频等元素。在页面风格上,可以花花绿绿,可以素面朝天;在互动方式上,由博客主体自由选择,可以实时互动,可以关闭反馈大门,可以根据评论调整博客内容及价值观念,可以依然我行我素,我的博客我做主。总之,博客反对以固定的模式进行传播,倡导多种形态、多个维度的表达方式,而且,多维的掌控权力交给了博客个体。
博客从技术上为地球文化部落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从理论上帮助麦克卢汉实现了他的“地球村”乌托邦梦想。但是,正如麦克卢汉自己所说的:“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的行为尺度和形式。”[1]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决定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第一代互联网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它也夹杂着很多令人担忧的成分。首先,它曾经被人们寄托希望为颠覆传统文化传播格局的载体,但是现实的发展中,它并没有实现理想中的信息传播自由,在传播中仍然存在着中心角色。面对互联网的汹涌大潮,人们认为有了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再是一种垄断,不再是一部分掌握着强大经济命脉和信息资源的所谓传媒或者文化精英的权力,芸芸众生有了作为信息传播主人的机会。但是,当人们纷纷触网后,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COM和纷纷探网的传统媒体,霸占了网络的信息传播权。网络的传播基本还遵循着传播者→受众的单向传播规律,网民在互联网上仍然是信息的接收者,仍然被认为是信息传播的靶子。
博客是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应用,是新功能、新运动的升级版本。在技术特征上,倡导更加方便的交流和沟通。博客在诞生之初,博客倡导情投意合者自由组合,就是本着为了交流的更加方便和快捷,主要是为了给一些技术上的志同道合者提供沟通的渠道。博客高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大旗,提倡相互之间开展链接,共同提升影响力。当需要别人提供链接方便时,如果在共同旨趣上存在分歧,那么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并建立链接。当一个个在兴趣爱好上相近或者相似的博客组合连接在一起,博客便体现了网络民族或者网络部落的特点。博客的零门槛等技术理念,代表着博客是一种平民化、生活化的应用。
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博客之后,以往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因技术转变而产生的转变。博客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技术的崇拜,也消除了对技术的恐惧,原来博客是如此简单,可以如此尽在掌握。网络是基于技术的应用进行信息的传播。但是,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吓倒了众多网民。过去我们学习DOS,学习FOXBASE,学习C语言,要面对无数个口令和程序代码,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如果没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浓厚的兴趣和专业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建立个人网站,就要学会页面制作,要懂网络上载传输技术,要掌握超链接的应用,这对于那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节拍的人群,无疑是一道令人畏惧的门槛。正是网络技术需要较高知识修养和专业训练,网络开发人才才会成为社会的香悖悖。老百姓视网络技术人才、程序开发人员为社会的精英和财富的创造者。但是博客与个人网站等则不一样,它使人们建设网站技术不再神秘,不再令人仰视。它突破了过去建设网站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通过注册开设博客,使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能方便快速地建立属于自己的网上空间。犹如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之中,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安居小屋。人们获取信息或者实物都有着尽一切可能降低自己成本的心态。博客这种技术的简易、零门槛特点,如同免费午餐一样,自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使得大众趋之若鹜,推动着博客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就这样,博客被大众轻松随意地拿下,并被修葺为文化传播旗帜的旗杆。(www.chuimin.cn)
博客要求开放源代码,在理念上与当代人的精神追求颇为相似,希望消除文化垄断,重在人人参与,体现共享共建的思想。微软依靠强大的技术开发力量,垄断了电脑操作系统领域,掌握着操作系统的核心代码。其他公司如果想开发产品,赢得一份市场蛋糕,就必须拿出荷包里的银子,购买微软的技术代码,产品要基于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微软正是通过强大的市场占有力量和独有的核心源代码,牵引了全球无数个公司的技术开发力量,而博客正好相反,它的技术开发理念类似于另一种操作系统-INUX,倡导源代码的开放。“一批开放源代码领域的程序员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博客软件(或者类似博客形式的简易出版软件)。这些软件不但免费,而且开放源代码。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可以让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人,方便、快捷而低成本地构建自己的交互网站。”[2]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中,你只要输入“博客源代码”,可以轻松下载各式各样的代码程序。
可以说,第一代互联网主要完成的是“人机对话”或者是对话气泡框型的回复。通过软件让机器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比如办公软件和浏览信息等。而在以博客为代表的第二代互联网时代,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借助人机)进行思想和观点的对话。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web2.0就是以人或者说是以用户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等三个基本矛盾,博客引发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在技术层面上使上述矛盾得到了解决。博客在技术理念上,反对垄断,反对集权,反对约束,追求自由,追求共享、追求分享。博客要求参与人群不要封闭,而是开放,要让更多的人踩在别人的肩膀上,更好地享受博客给人带来的乐趣。因而博客不倡导神秘,不追求黑匣子精神,而是要求公开透明,让每一个人都会使用。要能像骑自行车一样方便,稍微懂点电脑常识,便可容易地将它作为网络应用和文化传播的工具。
有关博客文化研究的文章
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博客技术体现了对每个个体价值的尊重,真正赋予网民互联网上个性化“人”的概念,由此为互联网的社会化提供了基础。但无论博客怎样发展,对博客的观念怎样变革,它的基本技术特性才是检验博客还是非博客模式的明确标准。博客技术以超文本的形式将思维“外化”为平面网络体。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正在被博客技术并入万维网成为外化的“思维”过程......
2023-11-29
可见,博客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特色。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作及表达方式。绿色健康的博客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符合国情。所谓共享的博客文化,是指在博客世界中,信息、关系、思想、知识等网络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博客鼓励共享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
2023-11-29
因此,可以确定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关于博客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这表明,我国学者对博客的研究是伴随着博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图2-2博客研究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布四、中国博客研究的特点我国的博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特点。确切地说,博客的概念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中的,而博客的研究也是从当年开始的。......
2023-11-29
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客作者人数达1748.5万,占网民总数的14.2%。韦钰的博客是中国第一个部长级别的。韦钰的博客内容主要是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个体在博客通过博客和博客的文化传播,使自己获得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公众身份有了实现的可能。博客的出现,在文化传播主体上,民众实现了拥有传播途径的权利,甚至获得与官员一起讨论和沟通话题的机会。博客这种表达民意、体现公众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2023-11-29
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有着重大意义。......
2023-11-29
同时名人博客中的个人发言往往会形成巨大的群体效应,若有网友指责某位偶像,则立即会被淹没在其粉丝群体的口水中。名人博客成为粉丝借助名人光环展现自我的舞台。而名人博客的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博客普遍的娱乐化态势。从2006年前后大批名人开设博客随后又关博的现象可见一斑。总之,名人博客在名人与粉丝之间第一次建立起了大范围的、无时空限制的互动性联系,网友粉丝认为这种联系是活生生的,是直接现实的。......
2023-11-29
博客的传播特征是与其所依据的web2.0的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总之,博客及其所依据的web2.0技术,和其他与此相关的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革命性的创新。......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