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博主本人,发出的声音也来自个人,于是很多粗俗的语言,张狂放纵的思想进入我们的审美文化中,丑在博客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丑与审丑都笼罩着一股非理性的阴霾,甚至试图吞噬主流审美文化。“韩白事件”让博客进入文学、理性的论证之中。审美,在博客中,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自由,颠覆了传统文化审美价值中的权威性。博友们以白烨、陆川博客的关闭为最终胜利的标志。......
2023-11-29
博客使得整个社会的私人化与公众化主题有机地融合,全民共享博客文化,不仅意味着“精英”与“草根”之间的文化对接成为可能,而且也意味着现代新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
一、社会“新景观”
景观,“不是形象的聚积,而是以形象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2]通过博客,人际交往圈、即时评论和交谈等日常生活活动的立体生活现场融入了文字当中。人的精神在这一空间内得到充分的施展,并创造了博客圈子文化,即在博客人之间建立了链接关系,通过圈内讨论,交流思想。
以博客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媒体,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大众媒体,那就是大众社会化媒体(MasssocialMedia)。这是社会化媒体走向主流的标志。DionHinchcliffe深入阐述了这些基本观点。大众社会化媒体,指人们通过线上平台同他人交流意见、经验的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表达。这种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留言板,播客,维客以及影像博客。
DionHinchcliffe总结的大众社会化媒体的几大特点如下:
(1)传播成为一种对话,不再是独白。
(2)社会媒介的参与者不再是组织,而是公众。
(3)诚实和透明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
(4)传播成为一种牵引力,而不是推动力。(www.chuimin.cn)
(5)分散化代替中心主义。
通过这样的大众社会化媒体,人成为决定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大众传媒中心主义式的信息获取方式被消除;解放公众思想,真实呈现公众的感受、想法,成为大众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特点。而这一社会化媒体的代表就是博客。可以说博客开启了新的时代,社会风景重新被建构。这一次,建构的主人是人,在博客中得到身体延伸的人。博客不仅影响了赛博空间,还影响了客观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一切社会风景不再由技术来决定和影响,人们通过多元化的真实信息了解社会,并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整个社会生活。博客为我们带来了自由和共享,就像黑客一样,博客从诞生之日就有其应有的精神——创新。原创性是博客的生命力所在。在复制蔓延的时代,原创成为一种渴求和稀缺,而博客作为原创性的提倡者,无疑会给社会带来新的头脑风暴。博客,也将成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的有利工具。博客整合了人类沟通的文字、口语与视听形态,以人类心灵与机械的重新结构,造就了全新的交流模式。
在网络时代,公众逐渐改变了自我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方式,web1.0时代的信息是大量而杂乱的,但是较为自由。公众开始获取信息传播的自由权,但是仍旧受到网站技术等多方面限制。web2.0时代,在Blog形式出现后,博客成为个人媒体,个人对客观世界经验的获取开始来自个体,并且通过这一媒介形式开始反省自身,将媒体作为人主体的内化系统,审美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寻求真实和自由成为这个时代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博客时代,人们不再仅是受众,而同时成为信息的发出者。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身体的延伸”,成为最贴切的比喻,更贴切的应该是“媒介即思想的延伸”。博客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博客,消解了大众媒介时代的集权信息传播方式,掌控社会信息的不再是哪个传媒巨头或者国家机构,而是千百万具有草根性的公众平民,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现实生活不再是大众传媒要硬塞给我们的、文化工业制造出的物质化的生活,而是公众们共同交流后所展示出的真实的生活。
二、本体的崇高追求
在这里提出崇高对博客审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的消费文化是快餐式的,一般人对崇高早已淡漠,即使在美学界崇高也很少被提及。人们被媒体文化、消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迷惑,是否还有崇高存在?韦尔施曾指出,当代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论审美化,是看到现实生活的真实。崇高,依然存在,只是今天的崇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崇高,而是在人们的理性、感性被重构,回归本体后的崇高追求。人没有在消费文化中沉迷下去,而是在消费文化中,在当今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寻找自己的真实和精神,寻找着美的崇高。我们要的崇高不是道德上标榜的崇高,而是指“现代社会千百万普通人最微末最平凡的生活。”[3]这样的崇高是普通大众的崇高,是平凡人的生活,不是被大众传媒建构后的生活,用博客语言来说就是草根生活,它具有矛盾冲突的特征,充满了各种人生的酸甜苦辣,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死亡博客,主人子尤是一名患有绝症的16岁男孩,他于2006年l月17日起开始自己的博客。与很多名人博客靠“爆料”赚取眼球和点击率不同,子尤的博客里,只有与病魔抗争的生活,只有他对生命的感悟、他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小小年纪所表现出来的博闻强识。子尤去世后,有博友这样写道:从2006年1月17日开始记录,到9月17日停止更新,我们一起见证了16岁少年的坚强与勇敢。在整整8个月的日子里,子尤用热情、乐观、文字与生命奔跑,他收获了鼓励与祝福,正如他自己最后的一篇文章所言:“生亦漂亮,死亦漂亮!”用博客这种方式,子尤让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阅读”并分享着他生命的精彩。这种“死亡博客”,没有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停止,其博客依然有人访问,由此不断地延续博客的生命。人们在这样的博客中看到了生命的有限和思想的无限,也对自我的生命产生了反省和深思。子尤不是被传媒报道和炒作过的明星,而是一个将自己面对死亡的思考真实展现给博友的博主。当他跟博友交流,互相体味人生的有限和面对死亡的勇敢、乐观,这种平凡人的崇高生活便得以展现。
崇高,在博客中得到延续,而博客中能够体验到的崇高充满了矛盾冲突,充满了悲剧性。博客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真实、展示平凡人生活的平台,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舒展感性与理性,述说并体味平凡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有关博客文化研究的文章
博客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博主本人,发出的声音也来自个人,于是很多粗俗的语言,张狂放纵的思想进入我们的审美文化中,丑在博客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丑与审丑都笼罩着一股非理性的阴霾,甚至试图吞噬主流审美文化。“韩白事件”让博客进入文学、理性的论证之中。审美,在博客中,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自由,颠覆了传统文化审美价值中的权威性。博友们以白烨、陆川博客的关闭为最终胜利的标志。......
2023-11-29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客作者人数达1748.5万,占网民总数的14.2%。韦钰的博客是中国第一个部长级别的。韦钰的博客内容主要是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个体在博客通过博客和博客的文化传播,使自己获得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公众身份有了实现的可能。博客的出现,在文化传播主体上,民众实现了拥有传播途径的权利,甚至获得与官员一起讨论和沟通话题的机会。博客这种表达民意、体现公众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2023-11-29
而作为博客“客厅”中的读者们在品尝博文过程中,也提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并展开讨论。但是作为博客的审美客体并不是单纯的形式,如果仅仅如此就同web1.0时代没有区别了,最重要的审美客体是博客中的思想交流。......
2023-11-29
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有着重大意义。......
2023-11-29
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可见,博客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特色。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作及表达方式。绿色健康的博客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符合国情。所谓共享的博客文化,是指在博客世界中,信息、关系、思想、知识等网络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博客鼓励共享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
2023-11-29
因此,可以确定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关于博客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这表明,我国学者对博客的研究是伴随着博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图2-2博客研究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布四、中国博客研究的特点我国的博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特点。确切地说,博客的概念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中的,而博客的研究也是从当年开始的。......
2023-11-29
博客文学的多文体性和博客本身的表征方式以及表现内容有着内在的关联。另外,博客文学的多文体性也与媒介载体有很大关系。而原有的文体概念早已被淡化、被遗忘了,博客文学的接龙体式就是这样形成的。......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