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全民写博,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最热闹的风景线,博客渐渐步入主流视野。“你写博(客)了吗?”“我能看到你的博客吗?”正成为新生代见面问候语。《中国博客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博客用户已经达5.38亿户,位居全球第二,也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
一、博客中国——国内第一个具有知名度的博客网站
说到博客,概念的最先引入者,且最卖力的鼓吹者就是方兴东。有业界人士称其为“博客教父”。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我们无法抹杀方兴东对博客的贡献,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具有知名度的博客网站。
方于2002年创立博客中国;2004年6月引入50万美元种子基金,开始为博客用户提供稳定持续服务;2004年11月,博客中国进入ALEXA排名;2005年5月,博客中国突飞猛进至世界前100名;2005年7月,博客中国从个人博客网站转型为博客门户博客网;2005年10月,博客网拿到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
遗憾的是,在被称为“博客元年”的2006年,方兴东和他的博客网却不是最大受益者。
2005年之前,博客网确实一枝独秀,增长迅猛,这是起初那条陡峭的上升曲线。自2002年创办博客中国Blogchina起,短短3年时间,注册用户率先超过1000万。2006年,新浪、搜狐、网易3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博客频道,而博客网在此时却因董事会内部意见不一,被门户逐渐赶超。整个2006年,博客网发展如一条平滑曲线。再之后的陡峭上升,是方兴东对自己重整旗鼓后博客网的发展预期。
“博客网是真正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站,将会突出‘家’的概念,它既是用户网上的家,也是线下生活的家。”在阐释今后博客中国的定位时,方兴东说。
梳理博客的盈利模式,方兴东归纳为6条途径:广告(当前是大头儿)、产品博客、无线、视频网络硬盘、博客系统、线下活动组织(包括团购与聚会)。
“博客发展有以下3个阶段:展现自己、结交朋友、机会匹配。”方兴东总结说,“如今,博客已经由最初的展现自己向结交朋友和机会匹配发展、过渡。博客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博客的前景毋庸置疑。”[1]
由于方兴东的“互联网实验室”主要创办人的身份,使他成为中国博客的引领者。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这个博客网站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博客中国网站已经成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博客传播平台之一。而且,引起国人关注和聚焦博客的几起博客文化传播事件,是与博客中国网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方兴东对中国博客发展的又一个贡献是对于“博客”的中文名的翻译和传播。据方兴东在《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中回忆,在当时,台湾有称“网录”(邹景平)、“网志”(阿坚),国内极少数的文章中,一般直接保留英文,或者从词源“Weblog”出发,直译为“网络日志”、“网络日记”、“网络记录”等,包括后来出现的“部落”等称呼。Blog在中国还没有一个比较正式的中文名字,方兴东认为,“这些名称都中规中矩”,“都缺乏出彩之处”,“无法概括它的独特内涵和深远的意义”。[2]于是,他在征求同事和一些业内人士意见后,将博客作为Blog的中文名称,认为“博客”一词,妙趣横生,既有品味,又有内涵;既有谐音,也有升华;既能形似,又能传神。而且,认为“博客”与“黑客”、“闪客”等新兴的网络文化一脉相承。自此,“博客”开始成为了我国流行词汇。
方兴东对中国博客发展的第三贡献是对博客知识的介绍和普及。由于当时在中国,博客对于人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网络表现形式。因此,作为踌躇满志、志在网络的方兴东,开始大力普及和介绍博客知识,极力推介博客中国网站的“过人之处”。他在博客中国网站上,开设了专门栏目,从博客的起源、博客的技术特征到博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推动知识的学习等诸多方面,撰写文章,进行详尽的介绍。同时,他与别人合作,出版了近50万字的《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博客的系统理论性著作,描述了博客历史、人物、进程和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自他以后,个别对博客研究的人士也开始出版博客方面的著作。(www.chuimin.cn)
当然,方兴东对于中国博客的发展,还有其他一些贡献,诸如他倡导并起草了《中国博客公约》,宣扬博客精神和写作理念等等,这部公约也可以称作中国第一部互联网游戏规则。总之,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博客开始如火如荼地热闹起来,从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中国博客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博客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方兴东以外还有其他一些代表人物。
木子美:2003年是热闹的一年,一个笔名和网名叫木子美的某时尚杂志主编迅速走红,她将自己与多人的性体验写成一部名曰《遗情书》的性爱日记,发表在某文学网站上任人浏览,一度使该网站的服务器不堪重负而致瘫痪。随着木子美遗情书的不断推出以及外界对其讨论和探究的不断跟进,更多的人来到她写日记的网站,看这个25岁的女孩如何不断地展示自己和不同的男人在床上的种种细节,木子美的大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成为了网络中一个炙手可热的字眼,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人将其归结为一种特殊的“木子美现象”。对“木子美现象”社会上主要流传三种观点:一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木子美事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二是木子美的出现是一种悲哀,我们崇尚真情真爱,不喜欢这种混乱的情感;三是为了出名的炒作,与其说木子美是在网络进行写作,不如说木子美的行为更像是一场搏出位的行为秀。
徐静蕾:“老徐·徐静蕾·新浪BLOG”,国际顶级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TOP排行榜上,首次出现了几个汉字,而且是在第一行。这意味着一个事实已经发生——在web2.0开启缔造英雄的年代里,中国著名影星徐静蕾已成功登顶,她暂时成为全球第一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权威性已被公认,其每天要在全球检索3850万个网站和24亿个链接,并根据流量得出Technorati 100排名。对此,徐静蕾快乐地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一起床就得到了一个超级好消息,徐博客居然得了博客世界排名第一。”
从2006年2月开始,徐静蕾彻底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传奇人物,她在新浪开设的“老徐博客”仅用了100多天就突破了千万流量,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网民要阅读老徐的文字后才能感到充实。2006年5月“老徐博客”的流量正逼近3000万。必须承认,在新浪开设的明星博客里,徐静蕾是文笔最好也是对网友最负责任的,她的文字干净、亲切并经常更新。在徐静蕾之后,博客现象乃至博客经济终于走入主流媒体视野,中国现在应该有近千万认真或不认真的博客,他们每天要在网络上记录和抒发自己的经历与思想。
中文博客的海量增长,令骄傲的欧美博客感到了威胁。人们注意到,在徐静蕾之前,Technorati 100排名的第一位置长期被美国著名博客Boing Boing所占据。
洪波:Keso原名洪波,1996年进入IT领域,1998年在潮流的裹挟下涉足互联网。Keso曾任Donews(已被千橡集团收购)主编,现为五季咨询合伙人,从2003 年12月开始写博客,目前Keso的“对牛乱弹琴”是国内互联网评论点击量最高的博客之一,内容主要与互联网相关,见解独特、观点鲜明。我想这个时代,聪明人到处都是,但要让人敬畏却不容易。IT界人士,没有人不知道他。事实上,民间关于Keso的讨论已不计其数,以至Keso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很多人说,Keso大热体现了web2.0时代一个存在多年的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已被打破,并使民主自由产生意见领袖成为可能。KESO这个名字2005年在圈内火了,以至于外面好多人问,KESO是什么东东,KESO博客订阅人数第一名,不光是中国人订阅,有不少老外也订阅他的博客,同时有著名网站在他的博客上投放广告,靠博客挣钱洪波当属第一个,也是被称之博客第一牛人。
安替:网易称安替是中国博客第一人,但安替总是谦虚地说:我觉得第一人的称号应该归于我们的木子美姐姐。安替英文名:Michael Anti,原名赵静。曾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记者、美国《纽约时报》驻北京办事处的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获得者。2005~2007三年世界博客大赛国际评委。知名网络评论家,最国际化的国内知名博客,安替关于新闻和政治的每日思考是一个国际级的博客站。安替是博客界非常有争议的人物,骂他的人和喜欢他的人一样多,他的文章,很有力度,以犀利的文笔扫射新闻、思想等领域,文字痛快淋漓。不论怎么说,安替的确影响了国内博客的发展。
有关博客文化研究的文章
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可见,博客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特色。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作及表达方式。绿色健康的博客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符合国情。所谓共享的博客文化,是指在博客世界中,信息、关系、思想、知识等网络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博客鼓励共享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
2023-11-29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客作者人数达1748.5万,占网民总数的14.2%。韦钰的博客是中国第一个部长级别的。韦钰的博客内容主要是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个体在博客通过博客和博客的文化传播,使自己获得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公众身份有了实现的可能。博客的出现,在文化传播主体上,民众实现了拥有传播途径的权利,甚至获得与官员一起讨论和沟通话题的机会。博客这种表达民意、体现公众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2023-11-29
因此,可以确定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关于博客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这表明,我国学者对博客的研究是伴随着博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图2-2博客研究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布四、中国博客研究的特点我国的博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特点。确切地说,博客的概念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中的,而博客的研究也是从当年开始的。......
2023-11-29
同时名人博客中的个人发言往往会形成巨大的群体效应,若有网友指责某位偶像,则立即会被淹没在其粉丝群体的口水中。名人博客成为粉丝借助名人光环展现自我的舞台。而名人博客的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博客普遍的娱乐化态势。从2006年前后大批名人开设博客随后又关博的现象可见一斑。总之,名人博客在名人与粉丝之间第一次建立起了大范围的、无时空限制的互动性联系,网友粉丝认为这种联系是活生生的,是直接现实的。......
2023-11-29
·2006~2010年:成长期在博客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件典型事件促成了人们对博客的关注,这些事件来自美国——博客开始的地方。这是美国博客史上的重大事件,博客由此走进公众的视野转变为新媒体主流。·2010年至今:沉淀期“并不是博客过时了,关键是中国普通网民对博客的态度问题。”Blogbus的总裁窦毅是目前除方兴东之外,第一批独立博客网站中硕果仅存的“老人”。......
2023-11-29
从现有博客传播实践来看,公众使用博客的文化诉求,包括外部环境推动和个体内在需求两个方面的动力源泉。图4-3人民网《强国博客》截图5.博客满足了部分人群实现自我的需要我国都市百姓低层次的需要已经基本解决,人们转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博客恰好契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当然,博客主体开设博客空间,进行博客写作,还有其他文化动机和诉求。......
2023-11-29
博客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博主本人,发出的声音也来自个人,于是很多粗俗的语言,张狂放纵的思想进入我们的审美文化中,丑在博客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丑与审丑都笼罩着一股非理性的阴霾,甚至试图吞噬主流审美文化。“韩白事件”让博客进入文学、理性的论证之中。审美,在博客中,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自由,颠覆了传统文化审美价值中的权威性。博友们以白烨、陆川博客的关闭为最终胜利的标志。......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