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客文化研究:博客的起源与发展

博客文化研究:博客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有着重大意义。

博客是一个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博客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用文字、链接、影音、图片建立起个性化的网络世界。这里所指的博客是具有相似特质的各种形式的集合体,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下最为普遍的文字或者图片博客,还包括传播音频和视频的播客等多种形式。

一、博客的诞生

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但是在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却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终于在1998年的12月,他搜集好了部分网站的名单。他把这份名单发给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觉得这份名单非常有用,就将它在Camworld网站上公布于众。其他的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也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Peter Merholz宣称:“这个新鲜事物必将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未来的一个常用词语,Web-Blog将不可避免地被简称为Blog,而那些编写网络日志的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Blogger——博客。”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每个博客网站上编写的网络日志内容也混杂起来,很难把每一个新出的站点主要内容和特色一一搞清楚。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时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网络门户”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这建立了Blog分类排列的一大标准。

1999年7月,一个专门制作博客站点的“Pitas”免费工具软件发布,这对于博客站点的快速搭建起着关键作用。随后,上百个同类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制作出来。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有着重大意义。同年的8月份,Pyra发布了Blogger网站,Groksoup也投入运营,使用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站点的数量终于出现了一种爆炸性增长。1999年末,软件研发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荐Edit This Page网站,Jeff A.Campbell发布了Velocinews网站。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来网上发表意见和见解。(www.chuimin.cn)

二、博客的发展预测

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11月18日,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在改版之际,推出“博客擂台”新栏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在互联网的最低潮时期,在个人网站大萧条时刻,在商业网站最凄惨之际,没有一分投资,没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却开始如火如荼。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传播情绪,还传递观点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如今微博以其便捷、快速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但微博只是博客的一种缩小版,博客相对于微博还是有优势的,微博字数有限制,信息流动性太大,这使得微博上的内容难以沉淀。真正有深度、有内容和时间价值的文章还是得通过博客来发表。所以从目前技术角度和使用概率来看,博客不会消亡,它的“路”会越走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