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本质,一方面可以视为现实社会中同类问题的映射和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为博客社区特有的生态环境特征、技术便捷特点以及法律伦理规范缺失。......
2023-11-29
无论是在博客发源地美国,还是在中国本土,博客都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博客不仅更新着网络传播的格局,而且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博客文化。国内从文化层面来解析博客的文章还不多,但在博客文化的性质或定位上已出现了“精英”与“草根”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深入思考:博客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博客文化?
一、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概念
把博客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显然是从“文化研究”视域出发的。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文化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学术领域,它游走在众多的学科之间,涉及纷繁复杂的研究主题,诸如文化研究自身的历史、性别问题、民族性与民族认同问题、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种族问题、大众文化问题、身份政治学、美学政治学、文化机构、文化政策、学科政治学、话语与文本性、重读历史、后现代时期的全球文化,等等。因此,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概念,其内涵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必须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才能确定其涵义。不过,不管具体的文化涵义如何变化,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仍是可以界定的。
大体上,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的生存方式”,[17]而且是生产意义的持续过程。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约翰·费斯克对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生产关于和来自我们的社会经验的意义的持续过程,并且这些意义需要为涉及的人创造一种社会认同”。[18]也就是说,“文化”就是意义在特定社会中的生产和流通。因此,文化研究的焦点总是集中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上。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品总是文化活动中的产品,文化活动总是围绕着文化产品而展开的。
如此看来,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具有三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特征。其一是开放性。在这里,文化不再局限于经典性的文化文本(即典籍),也不再局限于作为专门文化活动的领域,如文化教育与文学艺术,而是向现实的社会生活敞开。这样,当下的生活方式就成为文化研究中重点研究的“文化”。其二是动态性。“文化总是处于生成的过程,永远也不会完成”。[19]文化生成是一个社会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持续演进。其三是政治性。作为生成过程中的文化,与社会权力结构有着重要的牵涉,涉及社会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换言之,意义的生产和流通是在社会权力结构中进行的。这样,“内在政治性”就成为“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文化的政治学分析。
由于文化是一个社会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考察博客文化就必须从博客形成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去审视,特别是从生活方式的意义上去加以审视。由于文化具有“内在政治性”,涉及各种形式的社会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与可能的再分配,分析博客文化就必须具有文化政治学的视域。
二、从历史和比较中看博客文化
博客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美国,美国博客的发展对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博客发展有着辐射作用。
在美国,博客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新闻博客与政治博客,其影响又是通过以下几次重大的事件凸显出来的。
(1)“德拉吉报道”:1998年1月18日,美国人马特·德拉吉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助理莱温斯基发生性丑闻。一时间,德拉吉网站的访问量由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他所有的武器仅仅是自己的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
(2)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之手,而是在诸多博客当中;博客新闻由于“9·11事件”而产生重大影响。
(3)2002年,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洛特发表的一些支持种族隔离和种族主义言论,几乎被所有大型新闻媒体所忽略,却被博客们注意、追逐和传播,最终导致洛特辞职,成为博客在新闻舆论方面的又一辉煌战绩。
(4)伊拉克战争期间,互联网上最神秘的人物当数博客萨利姆·帕克斯。从2002年9月开始,他一直撰写并张贴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录互联网搜索他的网络日志,因为那儿记载着战火之下、围城之中的巴格达最真实的生活。他的博客报道,比CNN、半岛电视台的报道更加鲜活有力,吸引各大媒体竞相引用。
(5)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被“博客”揭发而辞职;2004年博客首次参与了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还是这群博客质疑CBS报道布什总统逃避服兵役中所援引材料的种种疑点,让CBS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著名新闻主播丹·拉瑟因此辞职。
显然,新闻博客与政治博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精英文化性质。在美国博客从边缘进入主流的2002年,崇尚网络精英文化的技术精英将博客引进中国。博客在中国最初的发展,无疑也是走的精英路线。2002年8月开通的“博客中国”(blogchina.com),在其建站宗旨里将一长串精英的姓名收入“博客”之列:汪丁丁、王小东、崔之元、姜奇平、胡泳、孙坚华、王峻涛、谢文、胡延平、李学凌、方兴东、王俊秀……他们将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博客日志,把日常得到、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华及时呈现出来与人共享。
不过,博客在中国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3年。这年6月,王吉鹏在博客中国发起“反黄”运动,一般认为这是第一个引起公众关注的博客事件。
不过,让“博客”一时间成为民众热门话题的,却不能不说是“木子美”几乎同时在网上发表的性爱日记《遗情书》。2004年初,“竹影青瞳”又以大胆性事文章加自拍裸照而夺人眼球。到了2005年,又出现了芙蓉姐姐、流氓燕的人体照片事件。因此,在中国提起博客,人们马上想到的并不是博客中国大力推介的精英们,而是木子美、竹影青瞳、芙蓉姐姐和流氓燕这些在博客上公开自己的隐私和裸照而声名大振的博客们。
为什么中国的博客文化虽然是网络“反黄”的发源地,但点击率居高的却是披着情色、性、隐私外衣的博客?相比之下,美国的博客文化,在新闻报道、民主政治生活当中已经开始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之中固然有民族文化的差异,有博客本身发展历史阶段不同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博客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成过程,并不仅仅是只有一种声音一个颜色。美国的博客之中,同样也充斥着大量的性和隐私。《纽约时报》专栏记者杰佛里·罗森认为,绝大部分个人网络日志仍然沉溺于“性”、“隐私叙述”等低级趣味。在《时代》周刊所列举的2004年度十大博客事件中,“拉链门”式的丑闻就占了两宗。[20]而中国也不乏在新闻报道等主流文化中努力的博客。如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新华社驻中东站女记者周轶君的博客就吸引了众多的中文读者,传达出商业报道以外更多有血有肉的感觉;2005年年初盛大和新浪的购并过程,博客中国在前期基本上成为所有媒体的信息来源,这在新闻报道中也是一种突破。
三、博客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大众文化
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博客文化?或以为是精英文化,或以为是草根文化,因而存在着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之争。然而,单纯从“精英”或者“草根”的角度出发来谈论博客文化,是难以涵盖其全部意义的。博客文化,不仅由写博客的人创造,而且也是由读博客、评博客的人所创造,是由参与博客的人们共同书写的一个社会过程。因而,不能只因为写博客的是“精英”或者“草根”,就将博客文化概而称之为精英文化或者草根文化。
从参与博客的人们共同书写的一个社会过程来看,博客不是来自官方的声音,而是来自社会大众的自由表达。在这里,社会大众是由多种多样的成分构成的,既有文化精英,又有芸芸众生,而且主要是后者。因此,博客文化不仅是一种大众文化,而且是一种多元化的大众文化。
首先,博客传播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博客文化的大众性质。方兴东在《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将博客的核心特征概括为: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交互性、可信度。其中,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使博客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1)个人性:按方兴东的说法,博客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21]博客书写没有内容主题的要求,也没有文体限制,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自发行为。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角度,个人性的思想,个人性的爱好和兴趣,使博客成为一种原生态的大众文化。
(2)开放性:博客本人就是编辑,没有把关人的控制。与传统媒体比较,博客内容既无把关人控制,也没有政治经济等权力的传播控制,博客的空间是一种开放型的场域,任何话题,任何话语,只要不违反国家的现行法律,都可以在博客上自由表达。这从根本上保障了博客文化的大众性。
(3)交互性:在博客文化中,博客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互动交流的博客也没有生命。博客与博客、博客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多重交互的沟通,是博客的生命力之所在。正是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互动,才使博客传播、博客文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大众文化形态。
总之,博客带来了表达的解放与思想的解放,形成了更加开放的话语空间。国内著名的音频博客(播客)“平客”的“反波”电台,意思就是反传统电台。平客原来是电台的主持人,但他认为播客给了他更大的自由,在电台受到的限制太多了,比如他放在播客上的一些节目由于讽刺了广告商、同行和央视的节目而不可能在广播电台里播出,还有些掺杂了方言也很难被传统电台包容。表达的需要是支持平客做播客脱口秀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大,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这是一种社会参与,并非在“秀”自己。[22]
其次,正是由于博客传播的种种特性,对表达的主体、内容、方式没有限制,给多元化的大众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提供了各种声音博弈的场域,在各种声音的碰撞中,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博客文化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多元:博客的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拥有博客的个人;而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比如政府和企业,也可以应用博客。2002年6月,美国犹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CIO)Phillip Windley宣布了一个新计划,要求州政府的2000名IT职员和18000名其他政府雇员,都使用博客软件作为新的交流和沟通工具。他认为,如果政府官员都养成习惯,用博客的方式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部门之间的协同,那么将可以形成一个政府知识库。2000年夏天,Pyra Labs开发了企业博客工具软件Enterprise Blogger,在Cisco公司企业管理业务部门试用,主要应用于市场营销方面的内部知识管理和沟通,员工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
(2)内容多元:博客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主要传播新闻的新闻博客,有提供专业知识的专业博客,也有专门抒发情感、记录个人生活的个人博客。2005年10月发布的首份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调查发现Blog内容总体上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主要以感性生活为主,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81.3%;其次是娱乐休闲,其比例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34.4%;再次是教育学习、电脑技术,分别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21%和18.5%。其他的内容相对较少,新闻时政、互联网相关技术和应用、IT业界、程序人生、商业财经分别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15.9%、14.7%、12.3%、10.1%和7.5%。
(3)动机多元:博客精神最重要的是“分享”。实际上,这只能说是一种理想。无论个人还是机构,写作博客的目的存在着很大差异。上述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对博客的写作动机进行了调查,77%的博客用户同意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54%的博客用户同意“想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些资源”;小部分同意“与其他Blogger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支持”、“备份自己的资料”;还有少数博客用户认同“通过Blog辅助的研究/工作/学习”,而最少被选择的一项是“通过Blog成为某圈子的焦点人物”。
四、对博客文化的价值评估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博客文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了文化的民主性
博客文化是一种多元的大众文化,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使它具有鲜明的平民性与民主性,体现了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博客在理论上是向所有的社会成员开放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的创造过程中来,拓展了公共领域的空间,促进了文化的民主性,也为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了支持。
2.提供了新的文化创新机制(www.chuimin.cn)
任何文化要存在,就要发展,就要创新。博客为广大民众提供了零门槛的传播交流的平台,而传受双方的创造性参与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可能性。博客文化的创新机制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一是草根博客通过博客写作成名并结集出版,一种是名人选取博客写作的部分内容结集出版。前者的例子很多,如:曾以博客“狗日报”获2004年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博客大奖得主猛小蛇,就将《狗日报》中部分文章交由文汇出版社结集出版;作为“中国内地最受关注的女性博客”、“北京女病人”,将个人博客汇集成《病忘书》出版,销量可观;“梅子”将自己每天的下厨心得记录在博客“写食日记”中,集结成《恋人食谱》、《温情煮意》,成为生活类畅销书。而名人将博客内容结集出版,则是2006年初的事情。是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博客书”概念,潘石屹签约,出版博客书《我这半辈子》,又将新浪名人博客收入囊中。
3.博客为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博客是在互联网上的个人化表达,为多种声音的共生和边缘文化的存在提供了表达空间。如果说大众传媒已成为一种文化工业,那么博客文化则是大众文化的小作坊,虽不成规模,却也大大丰富了文化的种群。博客文化囊括了众多亚文化的表达,在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更具有包容性,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博客文化的特点就像一把双刃剑,对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会有一些消极影响。
(1)博客是一种公开的个人网络日志,在这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模糊,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比如隐私问题,不少博客由于在个人博客中透露自己以及朋友的隐私招致了麻烦,访问者的反馈影响博客的现实生活。又比如博客成为公众窥私和个人展示窗口,公众窥视他人生活的欲望在博客中得到满足,而一些博客在这里展示自己的隐私、身体,也挑战了现有的伦理道德界限。
(2)博客文化消解着主流文化的价值,削弱了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在现实社会甚至在网络BBS中,个人的言论会受到社会、族群甚至自身的规训,向主流文化靠拢或至少沉默。而在博客中,个人拥有匿名发言的自我空间,可以不受社会规则的束缚,因而会产生大量与主流文化相悖的声音,有些言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危害。如最近新加坡几名青少年在博客上散布大量种族言论,并通过网络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而政府求诸法律对这些博客进行制裁。
(3)博客文化充斥着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令人质疑其文化内涵。后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即“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23]因此导致了审美泛化的后果。同样,博客文化充斥着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也会导致文化泛化的后果,使日常生活与文化界限模糊,令人质疑其文化内涵。诚如利奥塔所说:“文化就是作为有意义的东西被接受的存在。”[24]在消解了文化的主流价值与精英取向之后,作为大众对日常生活絮絮叨叨的博客文化,到底具有多少文化内涵,这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4)博客成为一种消费文化的方式,成为现代人标榜时尚的一种符号。据调查,大部分博客的日志很少更新。不少网民只是将博客作为一种标榜时尚的符号来占有。不少人注册博客只是因为它的流行,大家有,所以我也要有。而新浪推出的名人博客,虽然普及了博客,扩大了博客的影响,同时也使博客丧失了本身的独立精神,使博客成为名人们提升人气的名利场和大众窥视明星隐私的万花筒,与博客精神推崇的思想分享的初衷相去甚远。当然,在博客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因势利导,使其沿着更加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这是实践中需要关注和探索的课题。
【注释】
[1]2005年中国博客市场报告.艾瑞市场咨询,2005.
[2]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
[3]尚文,等.博客日志: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从传播学角度看blog的勃兴[J].新闻界,2003(6).
[4]方兴东,等.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初论[J].现代传播,2004,127(2).
[5]曾红,张树人.Blog与知识管理[J].情报科学,2006,24(2).
[6]李安科.博客世界,下一个垃圾场?[J].IT时代周刊,2005(22).
[7]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7):170-172.
[8]张俊超.对博客应用于教育的现象学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20-122.
[9]宋雪飞.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6):40-41.
[10]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1]杨琳,周耀民.博客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及特征[J].当代传播,2008(4):80-83.
[12]刘敏.博客作为公共领域载体的优点与缺点[J].新闻爱好者,2009(21):26-27.
[13]樊庆磊.场域·符号·话语权——解读网络博客的新视角[J].新闻世界,2010(4):133-134.
[14]刘伟鑫.“多元精英化”形势下的博客话语权[J].青年记者,2009(11):7-8.
[15]李永健,李萍.“博客”建构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299-30.
[16]张艳丽.博客中“流氓”话语的文化反思[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7]Williams,R,1998,The Analysis of Culture,in Cultural Theoor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2%dition,ed.Storey,John,Prentice HallEurope,p48.
[18]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19]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20]尚进,朱步冲.迷失在博客[J].三联生活周刊,2005(1).
[21]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7-50.
[22]孙冉:中国个体叙事时代:把信息发布的权力交还给大众[J].中国新闻周刊,2005(38).
[2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04.
[24]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04.
有关博客文化研究的文章
究其本质,一方面可以视为现实社会中同类问题的映射和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为博客社区特有的生态环境特征、技术便捷特点以及法律伦理规范缺失。......
2023-11-29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客作者人数达1748.5万,占网民总数的14.2%。韦钰的博客是中国第一个部长级别的。韦钰的博客内容主要是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个体在博客通过博客和博客的文化传播,使自己获得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公众身份有了实现的可能。博客的出现,在文化传播主体上,民众实现了拥有传播途径的权利,甚至获得与官员一起讨论和沟通话题的机会。博客这种表达民意、体现公众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2023-11-29
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有着重大意义。......
2023-11-29
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朱子语类》九四,和版三六页背面,关于《通书》所谓“通微,无不通”之语的解释的延平教诲[89],以及《延平答问》下对于像所谓胸中洒落光风霁月之语的意思的教诲等[90]。)而且,《朱子文集》七八《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最能说明朱子把握的濂溪思想的意义。其成为阴阳、五行、造化之幽深奥妙者固然是此理,成为仁义礼智、刚柔善恶者也是此理。......
2023-11-16
可见,博客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特色。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作及表达方式。绿色健康的博客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符合国情。所谓共享的博客文化,是指在博客世界中,信息、关系、思想、知识等网络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博客鼓励共享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
2023-11-29
因此,可以确定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关于博客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这表明,我国学者对博客的研究是伴随着博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图2-2博客研究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布四、中国博客研究的特点我国的博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特点。确切地说,博客的概念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中的,而博客的研究也是从当年开始的。......
2023-11-29
博客文学的多文体性和博客本身的表征方式以及表现内容有着内在的关联。另外,博客文学的多文体性也与媒介载体有很大关系。而原有的文体概念早已被淡化、被遗忘了,博客文学的接龙体式就是这样形成的。......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