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东渭桥遗址:考古发现实腹梁桥

唐东渭桥遗址:考古发现实腹梁桥

【摘要】:说明西汉时期的渭水河床还应在唐东渭桥以南偏西处。据钻探资料,唐东渭桥遗址的范围东至白家嘴村边,西至箕刘村与白家嘴村交界处,南至马坊村边,北至耿镇公路旁,桥址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据田野发掘资料,初步确定唐东渭桥全长548.8米、宽11米。从唐东渭桥遗址发掘出大量桥梁遗物来判断整个桥就是实腹梁桥,简单说就是梁桥。

唐东渭桥

辜 琳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生

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的一座古代的木质桥梁,因为一块石碑的出土让我们有机会对它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1.《东渭桥记》石碑被发掘

1967年高陵县耿镇公社白家嘴大队群众在白家嘴村西南三百亩的田野中取沙时,挖出了一块唐《东渭桥记》石碑的残碑,同时附近还发现圆木桩、青石条以及大量卵石。但是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后便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文革”后,高陵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文物调查时在群众家中发现了那块珍贵的碑石,至此才展开了1981年的重要考古发掘。

《东渭桥记》石碑为唐开元九年(721)所立,碑身为六面柱形,每面各宽17厘米,碑残高67厘米,上面残损较少,下面残损较多,碑额与碑座已失。石碑的六面中有五面各有碑文五行,一面只有三行。碑文书法秀丽,惹人玩味。

对整个碑文释义后其中有些内容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碑文中记载了整个《尚书·禹贡》篇关于渭水的记载,讲其发源于鸟鼠山,并讲其沿途广纳诸水,到这里水势已经越来越大,且河宽水深,渡河已经不是一件易事。

随后有识之士上书皇帝,希望能够修一座桥梁。这里提到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整个建议修桥的主事者,京兆尹孟温礼。随后唐玄宗采纳了奏请,下诏限期修成。在得到圣旨后孟温礼总领群务,勘察规划,用工分配,周密进行。“前规率由”则说明整个桥梁的制作工艺延续了当时的技术。“瑰材所聚,隐居山岳”。可见整个桥梁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中所取。而建成后的桥梁,则形容为在排列若星的柱子上,架设如彩虹般的桥梁,矗若长云横跨渭河两岸,盛大华美,无以复加。同时也指出“架鼋鼍而麾蛟龙”所比喻的架舟楫以搏波浪之劳苦,怎能比得上如今择善而从的建桥之举。

最后碑文中则是对修桥的称颂,兴利除弊,大赞皇帝的开明,并且庄重地说出了“且夫诗美造舟之役,史重河桥之功”这一传统美德,也由此可知古代桥梁在交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最后提起特别表彰的人员是高陵主簿刘绾等人。

而对于碑文中那秀丽的字体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由于碑石残缺,我们今天不得而知,这也让人有更多的研究空间。民间流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一个是张英良所写的《〈东渭桥记〉与〈大卢舍那像龛记〉——唐代张旭楷书刻石考》较为有趣。

作者通过对比出自张旭之手的《严仁墓志》、《郎官石记序》和《王之涣墓志》,对张旭楷书的书写习惯有很深的了解。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东渭桥记》应是张旭在长安所写。(www.chuimin.cn)

2.考古发掘

经调查发现东渭桥遗址位于高陵县耿镇乡白家嘴村西南约300米处。根据考察,今耿镇白家嘴村至马坊村一带土层很薄,最厚仅0.7米,以下为细砂层;以西的算刘村土层仅厚0.4米,这一带并未发现汉代文化层。说明西汉时期的渭水河床还应在唐东渭桥以南偏西处。

1981年9月开始钻探和发掘。到1984年在桥址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已开探方二十四个,探坑两个,发掘面积为7834平方米。据钻探资料,唐东渭桥遗址的范围东至白家嘴村边,西至箕刘村与白家嘴村交界处,南至马坊村边,北至耿镇公路旁,桥址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据田野发掘资料,初步确定唐东渭桥全长548.8米、宽11米。在桥址南端探出一条用石头铺设的道路,路残长约160米,残宽12—20米。在桥址北部、中部、南部的探方和探坑内发现木柱二十二排,共四百一十八个,分水金刚墙四处(原有的桥面已毁失无存),铁栓板、铁板、铁钉和各个时代的铜钱、铜佛像等遗物共一百多件。桥址的发掘现场表明,唐东渭桥的修建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桥址的勘察、选择;(2)打、埋木柱;(3)填埋圆石、石抗星柱,以保持桥柱的稳固;(4)在圆石的基础上垒青石墩台,为桥梁部的分水西部的金刚墙;(5)在木柱上架设桥面板。说明唐东渭桥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唐东渭桥建筑特点

唐东渭桥是当时最普遍也是技术最成熟的梁桥。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主梁可以是实腹梁或桁架梁。实腹梁构造简单,制造、架设和维修均较方便,广泛用于中、小跨度桥梁,但在材料利用上不够经济。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从唐东渭桥遗址发掘出大量桥梁遗物来判断整个桥就是实腹梁桥,简单说就是梁桥。下面通过出土的文物来判断整个桥的建筑特色。桥址南端有青石桥墩2个,四棱形或圆柱形木桩90多个,四棱形木桩长89厘米,宽17.5厘米或21厘米。圆柱形木桩长度不等。这些木柱应该有的是尖头,有的是平头的。这里并未就木柱是何种木头做具体说明,但是根据咸阳沙河古桥木材的研究和陕西三桥汉代木桥遗址出土木材的研究可以知道,当时修建桥梁所选用的木头并非单一的品种。当然对这些木材再做具体的切片分析,可得知它们的具体名称,这对研究当时东渭桥周围植被环境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这里不再做具体研究。开始建造桥梁前,应是在枯水季施工,做低围堰导流河水,在河床处挖深坑,将平头桥柱埋于河床,而尖头的则用打桩的方式将其深深打入河床。打桩用的一般是规整的大石头或铁墩。用粗麻绳绑住铁墩顶部,由四人合力将其拉起,然后落下达到打桩的效果。古代做此工作前一般都还要祭神,因为古人认为巨大的铁墩是人力不可搬动的,通过祭神达到挪动的目的,认为是神力所助。

从出土的铁钉、生铁片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冶铁业和建筑业的发达,虽然并未提及在木头上有铁钉或钉孔,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桥梁除了以榫卯结构作连接外,还以铁钉作固定,这更增加了整个桥梁的牢固度。在桥柱立好之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也是考古发现,那就是给桥柱做一个保护层“分水金刚墙”。发现的四道分水金刚墙都是由卵石砌筑,并且用铁汁浇灌,用以筑桥墩,以固定立于细砂中的木排桩。分水金刚墙呈箭头状,用于减小木柱迎水面的水流压力,一直不被水流冲毁。这也就是从外观看更像“石抗星柱”了。但是对于整个桥梁为什么要选用这么多小木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者说出土的这些并非木柱,只是木梁,或者做护栏用的木材,这也是有可能的。桥柱建设好后,梁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桥面应该是木梁做底,上铺设石板,使其更加平整。而出土青石条有数十块,都是曾经粗加工过的。最大者长1.6米、宽1米、厚0.2—0.4米,一般长0.55—0.94米、宽0.3—0.9米、厚0.24—0.4米不等。铺设青石条前应给石条上凿银锭形或曲尺形沟槽,这些并非装饰所用,而是在铺设完毕后用铁汁浇灌,用于各石条的链接,达到很好的稳固性。这样人走桥梁就犹如平地一般。

最后当然是装饰工作了,装上护栏,保证行人安全,再给木柱漆上传统的大红的漆,这样不但使桥梁不易受风雨侵蚀,看上去也更喜庆一些。这一切完成之后,呈现在唐人面前的就是一座壮美的东渭桥了。

4.小结

当然,对于唐东渭桥的研究不会仅仅如此,由于当时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在东渭桥上发生的许多轶事,都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研究整个东渭桥。不管从哪些角度入手,都应做更多的资料收集、分析,这样才能作出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