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长安建都述略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濒临渭水之南,秦岭之北,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四塞之内,沃野千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此立国建邦设置都城的首选之地。粗略统计,见诸报刊论著中关于西安建都朝代的说法,竟达20多种。表1西安建都朝代表5.十四朝说。由统计学家、曾任西安市统计局副局长的王书勋于1992年在《对西安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的统计研究》一文中提出。......
2024-09-07
论西安历史与长安学等的概念和内涵——兼论目前史学研究的动态和省市学者任务的艰巨
杨东晨
(陕西历史博物馆 资料室 研究员)
我们生活、工作在有百余万年悠久历史的陕西古老土地上,又在具有3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都西安工作数十年,且又长期从事国史和地方史研究,对陕西、西安的历史不能说知道甚少。但是要说对其了解、认识、研究有多么深刻,实不敢自诩。
一、西安历史的概念和内涵
在做学问中,人们往往会对司空见惯或习以为常的事物及问题不太注意,觉得不过是大家都熟知的常识,也不花费精力去研究它。历史、西安历史,就是人们常说而未下工夫细究的一例。
1.历史与史学
何谓历史?《辞海》释曰:“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斯大林说:‘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是许多世纪一次更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史。’”(《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7页)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就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在习惯上,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就中国古代史说,从《史记》到《清史稿》,都注重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事件、疆域及兴替的叙述,民国史亦是如此。
20世纪20年代马列主义唯物史学观传入中国后,马列主义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二十五史”,批判以帝王将相为主体的史书,按“五种社会形态”重新编写古代史,突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社会形态构架的理论。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载《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说:“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构架理论的进一步阐述。马列主义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的史书,将中国史按先后顺序及朝代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史)、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史)社会,突出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阶级和民族矛盾、农民战争,分别论述了各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并结合了考古资料。王国维先生提出“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后,随着金文的增多,发展为“三重证据法”,在运用多学科、多种科学手段进行历史研究后,又发展为今日的“多重证据法”。《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史纲要》《中国史稿》等以及各省(市)出版的部分古代史和历史书,基本上都是这种体例。仅见到周谷城著《中国通史》(上下册),是分为第一篇“古代史”(下分原始社会史及古代史的大势、古人对自然的斗争诸部落的相互冲突、等级的封建国、周初经济的进步、古代宗教与文化、贵族奴隶主的没落、工商奴隶主的兴起、统一帝国的成长、统一帝国的制度、随社会而演变的学术思想等11章)、第二篇“中世前期”(下分阶级的剧烈冲突、由阶级冲突到军事割据、西北诸族的进逼、南北朝的对立、六朝时代江南的文化、隋唐统一帝国的发展、中国文化的汇合演进、汉唐时代佛法的东来等8章)、第三篇“中世后期”(下分宋帝国的建立、宋与辽夏金的斗争、种族战争中的人民生活、宋对金的妥协政策、蒙古势力的大发展、由蒙古政治的瓦解到大明帝国的树立、再由社会冲突转入种族战争、满洲族之树立大清帝国、巩固统治的理学、各种反抗运动等10章)、第四篇“近代史”,体例有别而内容则大同小异。
改革开放后,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的学者,有的为避开历史分期的争论,便以历史的分段写通史,社会的五种形态未变(提法不同)。如《国史概要》的体例就改为:一、史前史与传说时代;二、夏与商;三、西周与春秋;四、从战国到秦;五、西汉与东汉;六、三国与两晋;七、北朝与南朝;八、从隋到盛唐;九、从唐的衰落到五代十国的割据;十、北宋;十一、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十二、元;十三、明;十四、清。其他“九五”高校教材也大体如此(有的分卷),提法或分段的朝代不一;近代史、现代史名称在有的大学教材中也不再使用。如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就以《晚清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命名。
什么是史学?《辞海》释云:“史学,亦称历史学。社会学科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史学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顺序,运用具体历史事实,阐明并揭示从原始公社制经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从新中国建立后出版的《中国历史》书籍、中学至大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写的。
2.西安历史与古都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说的“西安”,往往是指的今西安市区,与古都长安容易发生混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像数家宝似的所说之古城墙、钟楼、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等等,均为古都长安的古迹。武伯纶先生的《西安历史述略》,内容就是古都城市。西安有多少朝代在此建都,在相当长时期内说法较多,最多者达十八九个朝代。20世纪90年代,为统一对外宣传口径,省、市有关部门曾各自组织专家讨论,依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为13朝古都(学术文章则各持己见,不求统一)。
中国古代学会的发起和成立之地也在西安。从省市学者的论著看,对古都西安的研究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不言而喻,虽然古都西安在世界都城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也是西安历史研究的重点,但不能代替“西安历史”的含义和范畴。因为西安是13朝古都,周、秦、汉、隋、唐等5个主要王朝是中国古代史的主轴,或者说是重要历史时期,所以人们提到西安或陕西历史,尤其是二者的古代史,便自然而然地与周秦汉隋唐史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是人们说的陕西地方史与国史融合为一体的特征。西安地方史与国史的关系也是这样,尤其是二者的古代史,主干非此“五朝史”莫属。但地方史的范畴较小,与国史不能等同并论。198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动工后,根据中央和省上“建设与业务同步”的指示,筹建处陈列准备科就着手编写《陕西古代史陈列大纲》。专家论证会上就有两种意见:陈列出从蓝田猿人到清代的文物;陈列出周、秦、汉、唐的文物。后经数次省内或全国专家讨论会论证,上报省政府、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才正式确定以前者编写陕西地方史陈列大纲,调集精品文物,突出周、秦、汉、唐主要王朝的陕西出土文物。
什么是西安历史?我们认为就是今日西安市地区(9区4县)的历史(含古代、近代、现代史)。《中国地图册·陕西省》云:“西安市,位于渭河平原中部,陇海铁路线上。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已建成我国新兴工业基地之一。西安古称长安,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前1162年起,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也曾在此建立政权,是我国六大(今为八大)古都之一。”这是从西周都城镐京算起的,按“断代工程”成果,西周营建都城镐京的始年为公元前1048年。若以“长安”之名讲,开端应是秦朝的“长安乡聚”,西汉在此修建长乐宫,都城曰长安,至今有2200多年。“西安历史”要比西安城市史长得多,应从今蓝田猿人开始(与陕西历史一致),有115万年,不包括秦都咸阳(它属于今日咸阳地方史的一部分)。就研究概况说,西安市区的历史研究得较多,文物古迹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尤为突出;高陵、长安、临潼、蓝田、户县、周至县及阎良区等郊区史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如中华始祖母华胥氏(距今八九千年),省外学者早有研究,省内和西安市的学者却研究得不多,蓝田县也长期在认识上滞后,更没有积极开发利用。民间的祭祀活动,也是在停止百余年后才在2006年3月1日予以恢复(近三四年才开始重视,并在每年农历二月二进行祭祀)。涵盖今西安区县的《西安古代史》《西安通史》等,似乎还未见出版。
二、文化与西安历史文化的内涵
1.难以准确定义的文化
西方、东方谈论文化,是20世纪的一个话题。拉丁文的“文化”一词含义甚多,来自该文的英、法、德文之“文化”,定义多达200余种。
中国的“文”与“化”二字,初始并不连用。《说文解字》释:“文,错画也。”即文字之义;“化,教行也。”即教化之义;西周时“文化”指理论道德,汉代时指文治教化。今日谈的“文化”含义甚广,梁漱溟先生说:“文化之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熊铁基《汉唐文化史》云:“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大方面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有机整体的运动、发展历程就是文化史。”他在《秦汉文化志》“导言”中说:“文化所应该包含的内容,由于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义不同,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主张广义的文化,物质、精神以及两者之间的东西无所不包,在某种意义上说,一般所谓‘通史’也可做‘文化史’;有的主张狭义的文化,但又有侧重方面的不同。”王炜民主编《中华文明史》云:“在理论研究中,文化也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是指精神文明,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三是指社会生活中和政治、经济并列的文化类而言。”在对“文化”定义难以说清的复杂问题面前,我们从已出版的中国或地方文化史书籍内容看,以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总和作为“文化”的定义比较妥当。其上、下限与中国历史或地方(省、市自治区及县)的历史之上、下限相同,内容、范畴也大体一致,但研究的对象和侧重面却有区别。
熊铁基先生的《汉唐文化史》,“主要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史”,分综论篇(下分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从制度文化的建设到精神文化的发展、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南北与中西等4章)、分论篇(下分家庭、经学、社会思潮、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5章),另附“关系汉唐文化史的资料”。他的《秦汉文化志》,则与《秦汉史》近似,有异之处是不太注重朝代兴替、发展规律、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等。在我读书的印象中,提出“文化”应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者,应是熊铁基教授。(www.chuimin.cn)
西安历史的含义,我们在前边已说过。按照对“文化”的解释,西安历史或西安通史,亦可以称为西安文化史。“历史”与“文化”联系紧密,难以严格区分。所谓“西安历史文化”,一般认为是指西安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史的文化。从各省市及县宣传的历史文化看,“历史文化”比“历史”的内容更加广泛,写文化史也比写历史书更加自由灵活。如有的是以某种历史文化涵盖当地所有的文化(如某地、某河历史文化等);有的又指某一方面的历史文化,如诸省的旅游历史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等。
根据学术界对“文化”含义的研究,西安历史文化的内涵,应是自蓝田猿人至今人类物质、精神、政治文化的总和。
三、文明与西安文明的内涵
1.文明的定义和内涵
古代文献《易经·乾卦》说的“天下文明”,是文采光明之义。西周“文明”与“文化”的含义相同,汉代“文明”与“文化”的含义亦然。即分别指“伦理道德”“文治教化”。马列主义的“文明”理论和定义,是指社会形态,是与人类的“野蛮时代”相对而言的。《辞海》释:“文明时代,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继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其始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援用此语并增其含义,指随着劳动分工与生产领域的扩大,出现真正工业与艺术的时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大体上也就是阶级社会的开始。”这就是马列主义史学家所说的财产私有、阶级产生及国家出现的社会,常称“文明”或“社会文明”。
中国文明史,相继有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即有文字的3600年前)之说,有从夏代开始(4070年前)之说,有从黄帝开始(5000年前)之说,改革开放后,根据考古新发现和对“三皇”“五帝”的研究,又相继有从炎帝开始(6000年前)之说,有从伏羲开始(8000年前)之说,有从华胥氏开始(9000年前)之说,还有从10000年前开始之说。史学界多认为中国或中华文明是从夏朝建立(前2070年)至今,其他之说实际上包括夏朝前的“文明起源、发展阶段”,见之报刊对外宣传时一般都使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术语。学术论文或著作,则各持己见,说法不一,似乎有争世界第一文明之倾向。目前出版的中国文明史,一般都是从传说时代(文明起源)开始撰写的,内容的偏重却不同。如王炜民主编《中华文明简史》,“所用‘文明’概念偏重于‘文明’的第一义”,内容主要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周礼与古代礼俗、秦兵马俑与古代军事成就、秦统一度量衡及度量衡的发展、汉儒解经和古代儒学、《史记》与中国史学、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的兴盛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唐朝确立的科举制度、承前启后的盛唐艺术、唐宋印刷术与书籍、民族风格突出的宋瓷、古代科技成就、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等;冯国超编著的《中华文明史》,分为思想文化(圣哲时代、百家争鸣、异端与正统、道统的延续、开放与保守)、文学(先秦文学、秦汉时代的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唐朝文学、宋朝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宗教(先秦时期的宗教、秦汉时期的宗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宋元时期的宗教、明清时期的宗教)、汉文字文化(汉字的起源、造字法)、科技(先秦时期的科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隋唐五代时期的科技、宋元时期的科技、明清时期的辉煌科技)、绘画、雕塑、书法、建筑、工艺美术、饮食文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服饰、民俗等。这两本文明史,均与“文化简史”相近,与“历史”不同。
2.西安文明的定义和内涵
就西安市今日所辖的区县史看,文明起源可追寻到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华胥氏。即西安文明史应包括华胥氏至夏朝前的阶段。从华胥氏至今西安地区的物质、精神、政治文明总和,就是西安文明史。目前陕西的学者(含外省的部分学者)对传说时代的黄帝及陵(今黄陵县桥山)研究得比较充分,政府也最为重视,海内外捐资修建的款项最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宝鸡市开展的炎帝文化研究,呈现后来居上态势,相继修建的炎帝祠(今为炎帝文化公园)、炎帝庙、炎帝陵及文化广场等,逐渐名扬海内外,民间的祭祀活动由市级升到省级,2005年被媒体宣传为“全国华人老家”(我们认为全球华人的“故里”是中国,具体到某市或县的一个乡镇的提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全球华人祭炎帝”。西安市蓝田县是中华民族“老祖母华胥”的故里(一说在河北东南,一说在山东菏泽,一说在甘肃庆阳华池县,一说在四川成都平原)说之一,但建国后缺乏研究,问津的人不多。2006年初在市政协委员提案下,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才于3月1日在蓝田举行,使中断近百年的祭祀活动才得以恢复。2007年农历二月初二,蓝田县人民政府、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华胥文化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对蓝田是中华始祖母华胥氏的故里、陵墓地之说给予了肯定,并举行了隆重的万人祭典。2008年和2009年农历二月初二,相继又对华胥氏举行了民间公祭。与黄帝、炎帝的研究相比,对华胥氏的研究工作,显然是滞后的。不言而喻,陕西文明史、西安文明史,皆应以华胥氏为开端。以此而论,说陕西、西安有9000年文明史,也非凭空臆断。
四、长安学的概念和定义
所谓“学”,一般认为是古代已有的“学科”。考古学20世纪20年代逐渐在我国兴起后,出现以重大发现地而称谓的“学”,如“敦煌学”等。作为地域性的“学”,在提出前是要经过慎重考虑并须专家会议论证的,往往还要报经有关机构核准,是十分严肃的事项。
1.创立一种地方性的“学”是很不容易的。
改革开放后,称“文化”者甚多,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陇右文化、巴蜀文化、江淮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等。对“学”的提出,相对说还是慎重的,也是比较少的。就陕西省来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北大学较早联合提出了建立“秦俑学”的主张,虽有影响,但未在全国学术界得到认可;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宝学”,并在1997年出版了专著。其在1992年2月撰的《宝学悬解》,作为专著的“代序”再次问世。文章前的《诗》云:“神农本有故里,子孙岂容遗忘!圣德教民耒耜,冒死百草亲尝。怵心民瘼救伤,万代陌阡吐芳!周原秦岭在望,慎终追远炎黄。姜炎文化昭彰,宝学应用炽昌!四方拜倒绛帐,无需暗度陈仓。”(原无标点,引者猜加,敬请文老谅解)接着云:“顾名思义,‘宝学’就是宝鸡之学,但这样理解是很不够的。宝鸡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宝学’是中华文化中可贵的一个分支。陕西和河南是黄河流域文明荟萃的中心,从历史文化清晰的源流条贯上考察,陕西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中心,黄帝、炎帝生长于陕西,周秦汉唐的文化丰碑也在这里耸立。宝鸡不唯得天独厚,亦得史独厚。”又云:“细究起来,‘宝学’由两部分组成:以北首岭为代表的‘炎帝祖先学’和以炎帝、姜炎文化闻名的‘炎帝学’。”尽管文老在国内外有较大声望,宝鸡市人民政府与地方学者又大力支持和宣扬,但在陕西学界附和或从其说者却寥寥无几,在国内学术界亦无什么影响。2008年宝鸡市人民政府又投资以精美的版本二次印刷,还在宝鸡举办了“首发式”,也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要在全国树立一个地方性的“学”,是何等的不容易!因为学术研究不是靠人为的“造声势”“大炒作”,或“经纪人”的高超“运作”,以任意封的“国学大师”诱惑人以及“广告式”的华丽词汇、夸大宣传而“忽悠”起来的,而是要脚踏实地、科学缜密地花大力气研究,以丰富的研究成果问世,才能逐渐取得学术界认可的。
2.创立地方性的“长安学”是切实可行的。
周、秦、汉(包括西安与东汉)、隋、唐等王朝史,不仅是得天独厚之陕西、西安古代史的主体,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陕西位于黄河中游,其支流渭水中下游的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厚,又有“四塞”之固,遂得天独厚地为“周、秦、汉、隋、唐”五个主要王朝建都的宝地和圣地。因此倡议树立“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的“长安学”,是符合“陕情”“国情”和历史实际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更是会取得省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大力支持的。
(1)西安文理学院倡议的“长安学”动态
西安文理学院主办《唐都学刊》,开设的“汉唐研究”“关学研究”,已为“长安学”的诞生做了尝试和舆论准备工作。近几年,由西安文理学院牵头,省、市学者响应,提出建立“长安学”的主张,并成立了“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数次研讨会。学者们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种:所谓“长安学”,指的就是汉长安(公元前202年)至唐长安都城存在(904年被毁)的、共计1106年之今西安市辖区的历史文化(秦都咸阳虽在长安都城西北郊,但今已归于咸阳市,不应包括在内。不过,这一问题比较难处理:写西安史,不写秦都咸阳不行;咸阳史不写周、汉、唐都城亦不行。故我们觉得在这一问题上,最好使用通融方法,各自均可以写,但须各自侧重于今日辖区内的历史事实);二是“长安学”研究的范围,应如“都城史”一样,西周都城镐京和秦都咸阳亦应列入其内,但应偏重于今西安市辖区在称“长安”时段的历史文化范畴。
(2)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倡议“长安学”动态
近几年,由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倡议的建议“长安学”以及编辑的“长安学丛书”,研究范围则大得多,几乎包括了陕西全境,并涉及全国。主要观点亦可分为两大类:所谓“长安学”,就是以“周秦汉唐”为主体而包括整个陕西地区的历史学;所谓“长安学”,就是指的“周秦汉唐”学,偏重于这一时期内陕西地区的历史范畴。
综上所述,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及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高,从其为“软实力”又到今日的“保卫文化安全”,以“文化”和谐中国和世界;国内各界人士对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也随之越来越高。国内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给我们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许多问题。作为西安市唯一高等学府的西安文理学院,尤其是历史系师生的研究任务,确实是艰巨而光荣的,也是大有可为的。《西安市城市建设文化体系规划》又提出“西安将建设‘人文之都’的实施计划”,我们史学工作者在热情支持态度下应当做些什么工作?大规模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的关系该如何处理?历史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等,都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愿我们省、市的各科学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为西安、陕西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第四辑的文章
第一节长安建都述略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濒临渭水之南,秦岭之北,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四塞之内,沃野千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此立国建邦设置都城的首选之地。粗略统计,见诸报刊论著中关于西安建都朝代的说法,竟达20多种。表1西安建都朝代表5.十四朝说。由统计学家、曾任西安市统计局副局长的王书勋于1992年在《对西安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的统计研究》一文中提出。......
2024-09-07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市人民政府位于西安市北院门159号,新址定于城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八路。截至2008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837.52万,其中城镇人口570余万,市区人口约510万。从1951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陕西省文管会、西安市文管会在沣河两岸的丰镐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正规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2024-09-06
暴恐犯罪首先必须是暴力犯罪,然后才是暴力恐怖活动犯罪,要了解暴恐犯罪的内涵,首先得弄清楚何为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最为原始和古老的犯罪类型之一。在犯罪学的历史上,最早提出“暴力犯罪”概念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暴力”作为犯罪的一种手段,在我国刑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暴力”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刑法学概念,不同条文中所规定的暴力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
2023-07-28
水安全问题成为影响中国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性瓶颈制约,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管理与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水安全是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由多个因素构成。水安全具有空间地域性、全局性和可调控性,通过对水安全系统各因素的调控与治理,可改变水安全程度。所以水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变化,水安全保障程度也会不同。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水安全的定义。......
2023-06-25
(四)关学的转化清初,关学展现了诸多的时代气息。辨析理学、心学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这一时期,关学学者对社会变迁的历史感受与认识、对理学与心学的吸收与取舍直接影响到关学学风的转向。他对张横渠(张载)、吕泾野(吕柟)、冯少墟(冯从吾)等关学先辈注重实践、“学贵于用”的治学精神尤为赞佩,以昌明关学为己任,在关中一带进行讲学活动。李柏的学术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关中乃至全国都有影响。......
2024-09-06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日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重大转折。西安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古都西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他史书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