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表达形式看也有明显的不同,即已从汉字记音的“日名音译词”转为直接借用的“日语汉字词”。《宋史·日本国传》中出现了大量表示人名、王名、官名、地名、物名的日语汉字词。这与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对汉字广为使用有关。......
2023-11-29
第一篇 从“省”看汉日同形异义现象
日语中有许多词语是用汉字记录的,意义却与汉语的不一样,形成了日汉之间的“同形异义”现象。由于日语在历史上与汉语有着广泛的交流,受到汉语很深的影响,深入挖掘下去会发现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梳理清楚这种关系,无论是对深入了解具体词义的来由,还是整理日汉两种语言的交流史、演变史,都是很有意义的。下面就来看看日、汉语中“省”字意义的差异。
日本中央政府有“文部省”、“建设省”、“大藏省”、“外务省”等十二个机构。主管全国文化、教育、学校的称“文部省”,主管国土计划、城市规划、河川道路、住宅建筑的称“建设省”,主管全国财政、金融的称“大藏省”,主管外交政策、通商通航、对外条约等事务的称“外务省”,等等。这些中央行政机构的负责人称为“大臣”,如“文部大臣”、“建设大臣”、“大藏大臣”、“外务大臣”。显然这里的“省”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市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江苏省”、“福建省”的“省”是两个不同的意义范畴。日语中的“省”相当于汉语中表示中央各部委的“部”。而汉语中的“省”相当于日语中的“県(けん)”。在日本,中央政府下面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划是“县”。为何日语中表中央机构的用“省”而汉语中却用“部”?为何与汉语中的“省”出现同形异义现象呢?
“省”,《说文解字》释为“视也”,清代段玉裁注曰“省者,察也”。汉代的另一部词汇学著作《尔雅》释为“省,察也”。邢昺疏:“省者,视也。”可见“省”一词最初是作动词,读作“xǐng”。《广韵》息井切,上声静韵心纽,其意即“察视”。《汉书·韩安国传》:“安国为梁史,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不省也?”颜师古注:“省,视也。”《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孔颖达疏:“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者,以省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以设于教。”《礼记·礼器》中“礼不可不省也”,郑玄注“省,察也”,这里的“省”皆表“察视”义。现代汉语中的“省悟”、“反省”、“猛省”即为此义。
汉代以前王宫禁署称作“禁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蔡邕《独断》卷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由于汉代的孝元后之父大司马阳平侯名“禁”,当时因避讳而称“禁中”为“省中”,后简称为“省”。(1)
《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四年》:“时清河王庆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胡三省注:“省,禁中也。”从此“省”取代了“宫禁”之义,表“王宫禁署”,作名词,读作“shěng”。《广韵》所景切,上声梗韵生纽。这种因避讳而取一个意义相关的字来作替代之用在词汇史中常能见到,如唐朝讳“渊”,就用“泉”代替;讳“世”而以“代”替代,结果“渊”说成“泉”,“三世”说成“三代”。“渊”和“泉”,“世”与“代”就是义近形异词。
“省”具有了指“宫禁”义后,又派生出了一系列的词语。“省门”指宫门、禁门。《资治通鉴·汉安帝延光四年》:“时,江京、刘安及李闰、陈达等俱坐省门下。”“省内”指宫内,“省郎”指皇帝的侍从官(因居住禁中,故称)。
魏晋时,在宫中设一为皇帝管文书的机构称作“中书省”,后来其权力不断扩大,到了唐代它正式演变为中央官署名,有中书、门下、尚书、秘书、殿中、内侍等六省。唐宋时期中央机构称为“省署”。《新唐书·班宏传》:“右仆射崔宁署兵部侍郎刘廼为上下考,宏不从,曰:今军在节度,虽有尺籍伍符,省署不校也。”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为“省试”,又称“礼部试”,后称“会试”。唐·姚合《寄杨茂卿校书》诗:“到京就省试,落籍先有名。”这里的“省”皆指“中央官署”。“省”的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元代。到了元代,中央的其他机构都归并到中书省,统辖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于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派出的机构。明代时,中书省大权掌握在丞相胡惟庸等人手中,他们独断专行,擅作威福,严重危及皇权。明太祖朱元璋革除了胡惟庸等人,并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归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下令改行中书省为“丞宣布政司”,掌握民政、财政,另设按察使司掌管刑法,都指挥司掌管军事,合称“三司”,不相统属,各属中央。“省”作为中央官署的用法也随之寿终正寝,由“部”取而代之。明代朱元璋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则以“部”称之。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日。从“省”一词的演变可以看出,词义变化中蕴藏着很丰富的历史、社会的原因。
日语中“省”有训读、音读两种。训读有:省く(はぶく):省略、减去、精简;省みゐ(かえりみゐ):反省、察视,作动词。音读有“せい”、“しょう”两种,“せい”为汉音读法,“しょう”为吴音读法。所谓吴音是指奈良时代以前传入日本的中国六朝时代的江南音。如:金色(こんじき)、末期(まつご)、成就(じょうじゅ)等。这类词多为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常用词和佛教用语,及古代官制、职业等词汇。这些词不但在字形上与当时的汉语词一样,字音、字义也与之相同或相近。日语吴音读法的“省”(しょう)一词最早也有作为“王宫禁署”的用法,如“省中”(しょうちゅう)、“省禁”(しょうきん)。随后,特别是隋唐时期中日交流频繁,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来到中国,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经济等带回日本。“省”(しょう)表示中央官僚机构的用法也传到日本,并由此扎下了根。日语中“省寺”(しょうじ)、“省試”(しょうし)的“省”都表中央官署。由名词“省(しょう)”构成的复合名词“文部省”(もんぶしょう)、“大E省”(おおくらしょう)、“建设省”(けんせつしょう)中的“省”古皆表中央官署。这种用法在日语中一直保留到今天。(www.chuimin.cn)
日语中的名词“省”(しょう)虽与现代汉语表行政区划的名词“省”(shěng)词形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其原因是日语中名词“省”虽源于汉语,但汉语中名词的“省”后来词义发生了变化,日语的“省”却保留了古汉语中表中央官署的意义并延续下来。这就是造成汉日“省”同形异义的根本原因。在日语中这类现象并不少见,如“娘”(むすめ)意思是“姑娘”、“女儿”;“颜”(かお)的意思指“脸”;“本”(ほん)的意思是“书”;“姑”(しゅうとめ)的意思指“婆母”;“舅”(しゅうと)的意思指“家公、公公”。日语中这类源自汉语的汉字词,原本与汉语中词语的意义相同,只是后来汉语中词的意义不断发生变化,而日语词在借入汉语的上古词义后却处在相对的静止状态,故出现了两边不同步的现象。
日汉同形异义词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有像上面所谈的汉语词义发生变化,日语不变;也有汉语不变,日语改变;还有双方词义都发生变化的。这一类的日语词虽是借自汉语,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造成了现在的日汉同形异义现象。还有一类词,它们不是来自汉语的借词,而只是借用了汉字的字形,按照日本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来构成的汉字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才是真正的日汉“同形异义词”。如:
手纸(てがみ):信
丈夫(じょうぶ):结实
人们常说中国人学日语容易。的确,日语中大量的汉字词为中国人学日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这些日汉同形异义的汉字词给我们的学习和准确理解也带来了不少困惑。全面梳理日汉同形异义词的类型,探讨其原因,不但有助于日语学习与运用,对日汉词汇的比较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
(原刊《汉字文化》2002年第2期,本书收录时稍作改动)
有关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的文章
从语言表达形式看也有明显的不同,即已从汉字记音的“日名音译词”转为直接借用的“日语汉字词”。《宋史·日本国传》中出现了大量表示人名、王名、官名、地名、物名的日语汉字词。这与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对汉字广为使用有关。......
2023-11-29
第五节汉语对日语借词改造的特点汉语对日语词的同化体现在多方面。这是由汉语与日语语言类型的根本差异造成的。汉语这种词核化的约束力显得特别强大。......
2023-11-29
第三章古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开始了,当时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历史上有名的“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民族学习汉文化最好的见证。这一时期汉语对日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从东汉至晚清中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汉语对日语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它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日语的影响。......
2023-11-29
20世纪初大量日语教科书相继被译成汉语,逐步成为教科书主流,它们为当时中国的新式教科书体系奠定了基础。如1906年清政府指定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不少就是日译书,并标明“教育部审定”、“教育部审定,中学校用”、“学部审定”等字样。......
2023-11-29
第三篇汉字在日语形象造词中的作用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表意文字,汉字的表意性不仅在汉语中,而且在使用汉字的其他语言中也起有明显的表意作用。在日语的形象造词中,似乎也有“近取诸身”的倾向。日语的形象造词,较之汉语,似乎更为直观、浅白、直接,即造出的词在词义和借助表义的形体之间有着直接的明示作用。......
2023-11-29
此后日书翻译仍逐年上升。大量的日书翻译成为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最主要渠道。就连《辞源》也收入许多日语借词,词条的释义中也出现不少日语借词。此外上海农学会、广学会、教育出版社、作新社、会文学社、中国医学会,都是当时国内较有名的日书翻译出版机构。日本的东亚公司、启文书局、东京并木活版所等都翻译出版了不少汉译日书。......
2023-11-29
第七节台湾的日语借词简况一、台湾日语借词的“两高一低”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不但体现在大陆,在台湾显得更强势一些。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结束了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日语强制进入台湾的时代结束。90年代台湾社会刮起一股“哈日风”,日语借词再次大量涌入。台湾日语借词的第一个高潮是被动引进,是以压迫、强制的方式出现的。这个时期台湾的日语借词是日本殖民统治、文化入侵的产物。......
2023-11-29
第五节文字的渗透日语除了使用来自中国的汉字外,还有“日本国字”与“假名”。它们随着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影响。还有一个在汉语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未注明来源于日语国字的,即“腺”字。“日语自创汉字词”产于日本,在中国没有文字使用的基础和环境,故传入者寥寥无几,有的即使传入了,也面临着汉字同化的强大压力。假名与汉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