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表达形式看也有明显的不同,即已从汉字记音的“日名音译词”转为直接借用的“日语汉字词”。《宋史·日本国传》中出现了大量表示人名、王名、官名、地名、物名的日语汉字词。这与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对汉字广为使用有关。......
2023-11-29
第五节 汉语对日语借词改造的特点
汉语对日语词的同化体现在多方面。从词语、词义、文字到语音、语法各个方面,从传入、传播再到沉淀整个过程都会受到汉语的影响。其影响会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一、语音改造的全盘汉化
日语借词的语音变化形式与汉语中来自其他语言的外来词会表现出明显差异。日语借词语音形式被汉语的语音形式全面替代,而汉语吸收其他语言的外来词时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原词的读音,或尽量向原词读音靠拢。使用汉字记录时,汉字也只起着纯记音的作用,这时表现出来的读音不同只是汉字记音与外语原词实际读音之间的距离。而汉语对日语借词的吸收则不同,汉语对日语汉字词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习惯于“见字明义”、“见字识音”,自然而然地将日语汉字词的汉字与汉语本土汉字等同,结果是很自然地由此读音迁移到了彼读音。通过日语借词的语音变化考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日语借词能更方便地进入汉语依托的不是语音形式而是汉字之形。
二、语法改造的词核化
汉语对日语借词语法上的影响最突出的地方是词核化,或说是词根化。这是由汉语与日语语言类型的根本差异造成的。汉语是孤立语,词是一个个词根式的语法单位,在词身上没有附着专门用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尾。“第”、“老”、“阿”或“化”、“性”等表示的是类型化了的词汇意义,属构词成分而不属语法成分。当汉语的词进入句子时,不管充当什么成分,形成怎样不同的语法搭配,词的身上不会发生“形态”变化。而日语是典型的黏着语,在许多词的后面跟着专门用来表示语法属性的词尾。具有黏着语性质的日语词进入汉语时,所依附的词尾被丢弃也就很自然了。如日语的形容动词词尾带有“だ”,做定语用要将词尾“だ”变成“な”,做状语用要将词尾“だ”变成“に”。形容动词“範”,基本形是“
範だ”,做定语是“
範な”,做状语是“
範に”。它进入汉语后字形上写成了“广泛”,表示语法性质与功能的词尾“だ”、“な”、“に”都没有了,“广泛(広範)”一词所有的语法性质与功能都变成了由内在的语义内蕴与关系来体现了。日语的动词“引渡す”(引渡)进入汉语后,体现语法功能的词尾“す”丢失了,剩下词干“引渡”。汉语这种词核化的约束力显得特别强大。
第六章曾说到汉语语法会受到日语语法的某些影响,如动宾关系的词序位置、当前时态的表示方法等,但这些影响目前仍只是个别的,而汉语词的词核化则是一个根本特点,它对日语词的词尾产生了巨大的排斥作用。
三、外来引申义的本土化
日语借词使用的汉字大多数是从古汉语中传过去的,这些汉字在日语存续期间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化。当它们再度回到汉语时,那些在日语中浸润、流转、传播中所获、所增的意义、用法、色彩,汉语以宽容的心态待之,以自然的方式改造之,使之与汉语本土词尽量表现为一致,看上去像是在汉语环境中也能获得一样。“屋”的“店铺”义,“部”的“科以上,局以下”义,都属此类。甚至有的时候,汉民族还会对那些本来没有关联的词语词义,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来展开联想,想当然地把它们“理据化”、“合理化”、“本土化”。如前面谈到的“榻榻米”,就是因为汉语中没有“畳”这个日本简体汉字,所以对它“日本房间铺在地板上的用灯芯草编制的草垫”之义不能准确了解,故将一种草制的铺垫当作一种特制房子来理解了。
这种对外来引申义的本土化是立足于符合汉民族与汉语自身的引申规律的结果。无论是被本土所同化,还是被视为异化而排斥,其原因是一样的,即要与汉语汉字的内在理据相吻合,要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惯相吻合。
四、字形改造的见字明义与简体化
日语借词携着汉字、汉字伴随着日语借词一道进入汉语。日语汉字无论是传统汉字,还是自造简体字或国字,都会受到大陆正在使用的规范汉字的影响,在字形字体上明显表现出向大陆简化字靠拢的趋势。这点本章第四节所列举的大量实例已可以证明。
【注释】
(www.chuimin.cn)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1.
(2)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60.
(3)有关论述请看:朱德熙.说“的”[J].中国语文,1961(12);朱德熙.关于《说“的”》[J].中国语文,1966(1);郑新民.主谓结构后“的”字结构的句法性质及其确定[J].吴中学刊,1990(4);张谊生.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和结构[J].汉语学习,2000(5).
(4)海峡导报,2003-7-14.
(5)李行健主持.现代汉语常用词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黄遵宪.日本杂事诗[M].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
(7)张育泉.语文现代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1.
(8)陆费逵.普通教育应当用俗体字[J].教育杂志,1909创刊号.
(9)张育泉.语文现代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0)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1)徐一平.日本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0.
(12)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02.
有关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的文章
从语言表达形式看也有明显的不同,即已从汉字记音的“日名音译词”转为直接借用的“日语汉字词”。《宋史·日本国传》中出现了大量表示人名、王名、官名、地名、物名的日语汉字词。这与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对汉字广为使用有关。......
2023-11-29
第六节这一时期日语借词概貌、特点与影响一、学科分布概貌以上详细阐述了晚清至民国初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过程与特点,从访日、留日、翻译著作、引进教材、辞书编纂五个方面作了详细展示。希望能对那段日语借词的历史面貌作较详细些的描述。收集日语借词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原始文献,二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三是留日人员的日常散记。虽然这还不能说反映了当时日语借词的全貌,但对反映本时期的日语借词全貌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2023-11-29
第三章古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开始了,当时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历史上有名的“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民族学习汉文化最好的见证。这一时期汉语对日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从东汉至晚清中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汉语对日语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它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日语的影响。......
2023-11-29
“贩卖”在日语是中性词,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买卖”。作词缀时表示“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这些“族”字复合词一般是带贬义色彩的,构成的复合词也不多。......
2023-11-29
20世纪初大量日语教科书相继被译成汉语,逐步成为教科书主流,它们为当时中国的新式教科书体系奠定了基础。如1906年清政府指定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不少就是日译书,并标明“教育部审定”、“教育部审定,中学校用”、“学部审定”等字样。......
2023-11-29
第三篇汉字在日语形象造词中的作用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表意文字,汉字的表意性不仅在汉语中,而且在使用汉字的其他语言中也起有明显的表意作用。在日语的形象造词中,似乎也有“近取诸身”的倾向。日语的形象造词,较之汉语,似乎更为直观、浅白、直接,即造出的词在词义和借助表义的形体之间有着直接的明示作用。......
2023-11-29
此后日书翻译仍逐年上升。大量的日书翻译成为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最主要渠道。就连《辞源》也收入许多日语借词,词条的释义中也出现不少日语借词。此外上海农学会、广学会、教育出版社、作新社、会文学社、中国医学会,都是当时国内较有名的日书翻译出版机构。日本的东亚公司、启文书局、东京并木活版所等都翻译出版了不少汉译日书。......
2023-11-29
第五节文字的渗透日语除了使用来自中国的汉字外,还有“日本国字”与“假名”。它们随着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影响。还有一个在汉语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未注明来源于日语国字的,即“腺”字。“日语自创汉字词”产于日本,在中国没有文字使用的基础和环境,故传入者寥寥无几,有的即使传入了,也面临着汉字同化的强大压力。假名与汉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