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文字的渗透日语除了使用来自中国的汉字外,还有“日本国字”与“假名”。它们随着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影响。还有一个在汉语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未注明来源于日语国字的,即“腺”字。“日语自创汉字词”产于日本,在中国没有文字使用的基础和环境,故传入者寥寥无几,有的即使传入了,也面临着汉字同化的强大压力。假名与汉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
2023-11-29
第二节 词法的改造
日语词进入汉语后,词法结构也会受到汉语的影响。
一、表词性和语法关系的假名丢失
日语中许多词的词尾有假名,起着表示词的语法属性的作用。它们是成为汉语的借词后最易发生变化的一部分。
1.词尾的脱落
日语词“書く”是动词,指书写、写作,“書き”是动词“書く”的名词化用法。“書き手”指“从事文字创作的人”。它传到汉语后变成了现在报刊上频频亮相的“写手”一词。从“書き手”到“写手”中间经过了两层改造。首先是去掉了用平假名表示名词词尾的“き”,成了“書手”。这里的“书”仍保留着古汉语用法,作动词,意思是“书写”、“写作”。其次是“書”字变成了“写”字。“書”字在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作动词用了,变为了一个纯粹的名词,指“书本”义。古汉语中表示动词意义的“书”被动词“写”所代替,“書手”被改造成了“写手”。由“書き”到“書”,再由“書”到“写”,由“書き手”到“写手”,这样就完成了日语词向汉语词的转化。
“书”到“写”的转变中间还牵涉到字义的变动。来看看《汉语大词典》“书”字的释义。它共收了16个义项,第一个就是动词义:
(1)书写;记录,记载。《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隐公四年》:“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茎素毳、并柯共穗之瑞,史不绝书。”清·昭(《啸亭杂录·成王书法》:“又尝见康熙中某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有一段话,我觉得很好,曾请曾秀苍同志书为小幅张贴座右。”
日语借词完成了由“書き手”到“写手”的转变,词义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可用来指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创作者外,慢慢具有了指以写作为生,或是擅于写作、热衷写作的人的意思。如:
“短信写手”(见中央电视台十频道2003年3月16日的采访节目“短信”)
“1992年一家企业正好缺一写手,我很快被这家企业聘用。”(《北京晚报》2002年11月24日第21版)
“我有个写手朋友名字比较大众化,在网络上输入他的名字进行收索,他的身份很多,一会儿是某大学在校学生,一会儿是香港某大学教授,一会儿又是某省犯罪分子……。”(《厦门晚报》2003年6月8日第13版)
“写手”现在使用得非常普遍,网上有许多网站以“写手”来命名。如“写手联盟”、“写手吧”、“写手之家”、“写手论坛”、“写手文学网”、“写手乐园”,当然也就有了“招聘写手”、“如何成为写手”、“培训写手”、“论文写手”、“十大写手”、“白金写手”、“业余写手”、“草根写手”、“博客写手”、“写手排名榜”的说法。有影响的汉语词典至今仍未将“写手”收录进来,但它已经在汉语的语言生活中活跃着,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如“2り場”→“卖场”等的演变过程也是要通过去掉表词性的假名“り”实现的。带词尾的日语词进入汉语后表词性和语法关系的假名都会丢失。
2.助词的脱落
日语假名“の”字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限定作用。如日语的“味の素”(味精)指一种起增进鲜味作用的调料。“の”的作用相当于汉语的“的”。“の”在20世纪初就曾传入汉语,“味の素”就是那个时候传入的。后来又出现了“良の品”、“美丽の岛”、“幽静の山庄”等。这些表语法关系的假名与汉语格格不入,汉语的语法关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词序实现的,语法关系表现为语义关系。假名与汉字格格不入,平假名是弧笔写法,汉字是横竖撇点折写法,无论是基本笔形还是结构偏旁都完全不同。所以带有“の”的词进入汉语后要么被淘汰,要么其中的“の”被汉语“的”或“之”替代。由“味の素”到“味素”,再由“味素”到“味精”,最后以“味精”的词形稳定下来。“味素”现在福州方言中仍使用着。
二、去掉“的”、“性”
日语中的“的”除了作名词用以外,大多数是作结尾词来用,它用在名词后共同构成一个复合词。但日语中这种“的”字结构的词语不是名词而是成为“形容动词”。日语的“理想”是名词,“理想的”是形容动词,如“理想が高い”中的“理想”是名词,而“理想的な国家”中的“理想的”是形容动词,形容动词做定语时用“な”(词尾发生变化)。在日语中“理想”做定语用时不能说成“理想の国家”。日语中“具体的”、“积极的”、“合理的”、“近代的”、“隐的输出品(——隐性出口货物)”都是结尾词“的”加名词来构成的复合词。这种“名词+的”结构在汉语中是作为“的字结构”来用的,而且无论是用作名词,形容词,或是动词,都不需要在后面增加词尾来帮助显示。
“的”在汉语中有许多种用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助词用法有六种:①用在定语后面,表修饰、所属关系。如:幸福的生活;我的父亲。②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如:你的。③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我昨天进的城。④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我知道的。⑤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了一大筐。⑥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的”的用法虽然比较灵活,但它们都是一个独立的虚词,所起的是句法作用,而日语起的是词法作用。当日语“抽象的、先天的、积极的”类形容词传入汉语后,“的”字消失了,但其形容词性仍然保持着,这就是受到汉语语法影响的结果。对“的”字的句法作用,朱德熙等先生都曾作过相当深入的分析。(3)
三、日语O+V式被改造成汉语V+O式
日语中大量动宾结构的词语与句法搭配一样,表现为O+V的形式,即宾语在前动词在后。如“耳搔”、“骨接”、“皮切”,“起立不能”、“步行不能”、“距离确认”、“品质保证”等。而汉语的动宾关系绝大多数是以V+O形式出现,形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动宾结构,如“写字”、“下雨”。
下面来看看汉语“洗手间”对日语词“お手洗い”的承袭与改造。日语的“お手洗い”是名词,是“便所の異称”(厕所的异称)。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厕所都必备洗手装置。把厕所称做“お手洗い”(洗手间)也来得名实相符。日语的“お手洗い”变成汉语的洗手间,首先用于专门表示语法属性和句法关系的假名“お”、“い”被略去,而成为“手洗”,是动后宾前的动宾结构。汉语的动宾关系则是动前宾后,故“手洗”改造成了“洗手”。“洗手”在汉语中是一个动宾词组,并没有凝合成词,意义与“厕所”沾不上边。厕所属一种建筑,加上“间”字则完成了对“厕所”义的指称,同时也实现了由词组向“词”的转化。既改变了词性,又有了以“洗手的地方”来引申指代“厕所”的委婉表义效果。
四、词长的变更
日语汉字词的词形在进入汉语后词长也会发生变化,原词与定型下来的借词词形并非完全一样。最突出的就是词形变短了。
1.长词变为短词
专门家(日)→专家(汉) 人身权(日)→人权(汉)
刊行物(日)→刊物(汉) 飞行机(日)→飞机(汉)
邮便局(日)→邮局(汉) 代名词(日)→代词(汉)
旅客机(日)→客机(汉) 小儿科(日)→儿科(汉)
借用语(日)→借词(汉) 女学校(日)→女校(汉)
上面的三音节日语借词大都是清末民初进入汉语的,这些词进入汉语后逐步改造成双音节词。(www.chuimin.cn)
五、词素的更换
一些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后某个词素往往会发生变化。由于汉语与日语之间有着复杂的渊源关系,在历史上有过借用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借出与未借出的词语之间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突出表现在词素的变化上。例如:
1.土石流→泥石流
近年来“泥石流”一词常见于报刊新闻。“记者从丹巴县获悉,截至13日早晨4时30分,四川省丹巴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人死亡,50人失踪,另有71人被困。”(4)泥石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春夏之际由于降水量大,植被破坏厉害,常在山区发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经山洪冲击而形成的短暂的急流。泥石流对建筑物、公路、铁路、农田等有很大破坏作用。”在网上用“百度”搜索“泥石流”,共有101万个用例。
其实“泥石流”是从日语词“土石流”改造而来的。尽管在上面同样的检索中它只有11个用例,差别近1∶10万,可“土石流”在日语中由来已久,日语读做“どせきりゅう”,“土石流”中的“土”指的是“泥土”;“石”指的是“岩石”,“流”意思是“流淌”。“土石流”意思是“流淌着的泥石”,指的也是由于山洪等原因造成山体的泥土、岩石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溶在一起流动的泥水状的物体,为自然灾害的一种。为什么“土石流”会朝着“泥石流”的方向改变,并最终取代“土石流”呢?其原因就在于日语中的“土”的义域范围要比汉语广,它包含了“泥”和“土”两个意义,所以“泥状”物可用“土”来表示。而现代汉语中的“泥”和“土”是有分工的:“泥”指水分含量很高的,呈糨糊状泥土;“土”多指“土壤”,即“水分少,较干的泥土”。这种演变属于由日语的广义词变为汉语的狭义词的变化类型。
2.有性生殖→有性繁殖
“生殖”在日语中可以指人或动物,也可以指植物。“有性生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汉语来时,演变成了“有性繁殖”。《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生殖:生物产生幼小的个体以繁殖后代。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可见“繁殖”词义宽,“生殖”词义窄。“生殖”还可以构成“孤雌生殖”、“两性生殖”、“生殖洄游”、“生殖器”、“生殖腺”、“外生殖器”、“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等词组,它们大都属于生命科学的专业性术语。“繁殖”很少组合成词组,但它的通用程度要高得多,使用范围要广得多。我们检索了2001年至2005年1.2亿字的《人民日报》语料:“生殖”出现了515次,前后搭配大都是“生殖保健”、“生殖崇拜”、“生殖技术”、“生殖健康”、“生殖科学”、“生殖力”、“生殖能力”、“生殖细胞”、“生殖系统”、“生殖性”、“生殖医学”、“生殖知识”、“生殖作用”等;“繁殖”出现了720次,出现的前后搭配大都是“保种繁殖”、“成功繁殖”、“大熊猫繁殖”、“繁殖场”、“繁殖地”、“繁殖动物”、“繁殖更新”、“繁殖后代”、“繁殖基地”、“繁殖季节”、“繁殖技术”、“繁殖力”、“繁殖率”、“繁殖能力”、“繁殖期”、“繁殖栖息地”、“繁殖区”、“繁殖生存”、“繁殖生物学”、“繁殖数量”、“繁殖饲养”、“繁殖条件”、“繁殖系数”、“繁殖中心”、“繁殖更新”、“加速繁殖”、“近亲繁殖”、“良种繁殖”、“人工繁殖”、“容易繁殖”、“无性繁殖”、“驯养繁殖”、“有性繁殖”、“自然繁殖”、“作物繁殖”等。
对比发现,前者基本是专业术语,表示的大多是生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后者使用的范围要广得多,通用词的色彩要强得多,更多地具有了动词性用法。这样日语借词“有性生殖”演变为更接近于汉语本土色彩的“有性繁殖”就好理解了。李行健先生主持研制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根据使用频度的排序,“生殖”排在较后的7853位,“繁殖”排在较前的5944位,也说明了这一点。(5)
3.接头语→接头词
日语中“詞”主要指:言语、字句、诗歌、文章。而“語”主要指词语,如:“外来語、3語、接頭語、接尾語”等。汉语中“词”主要指“词语”,“语”包含的内容要比“词”广得多,除了可指“词”外,还包括“成语、短语”等。因此,当日语中那种处于词语前表示语法作用的“接头语”进入汉语后自然被改造成了“接头词”。又如汉语中的“外来词”早期大都称做“外来语”,20世纪50年代后慢慢转变为“外来词”了。
4.宅急便→宅急送
近年来快递业有了快速发展,不仅大量进入了日常生活的物品快递,而且发展到了“送货上门”式的服务,汉语称它为“宅急送”。日语的说法是“宅急便”(たっきゅうびん)。为什么会出现一字之差呢?“宅”指“住宅”,“急”指“急速”,都好理解。为什么“便”会变成“送”呢?因为日语的“便”还有“邮件”、“邮递邮件”义(动词“便る”的名词用法“便り”),“急便”就是“快递的邮件”,“宅急便”意思是“送到家的快递邮件”。而汉语的“便”没有“邮件”义,在与其他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搭配中,很容易出现“急着要‘方便’”的联想。“宅急便”的邮递车有可能被误解为“移动厕所”。这既是误解,又易产生不雅的联想,对其进行改造也就很好理解了。其结果是将“宅急便”改造成了“宅急送”,“宅急送”取代了“宅急便”。词素变了,构词的理据也变了。在另一组词例中,日语词的“郵便局”变成了汉语的“邮电局”,道理也一样。
又如汉语中的“跑”义,日语仍用古汉语“走”(走る);汉语中的“眼睛”义,日语用“目”;汉语中穿鞋的“穿”义,日语用“履く”;汉语中的“钥匙”义,日语用“鍵”;汉语中的“辣”义,日语用“辛い”;汉语中的“热水”义,日语用“湯”等。这都是日语沿用了古汉语用法,当日语汉字词再度传入汉语时,那些从古汉语来的语素或是被后起语素所代替,或是词素义改变了意义内涵。
这种差异不少会表现为古今色彩、雅俗色彩的不同。如“赤外线”→“红外线”。日语现在仍用古汉语的“赤”字来表示红色义,如“赤旗”、“赤痣”、“赤色”等。现代汉语中表示红颜色大多不再沿用古汉语词的“赤”,而用后起词“红”,如“红旗”、“红痣”、“红色”等。
上面的词例显示出旧词形与新词形、本土词形与外来词形之间往往有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还有些词是词素改变了,但意义并未发生变化。如:
勤劳大众(日)→劳苦大众(汉) 精神劳动(日)→脑力劳动(汉)
通货收缩(日)→通货紧缩(汉) 肉体劳动(日)→体力劳动(汉)
样式主义(日)→形式主义(汉) 普通名词(日)→一般名词(汉)
专门学校(日)→专科学校(汉) 妇人运动(日)→妇女运动(汉)
合资会社(日)→合资公司(汉) 暴弹(日)——→炸弹(汉)
连锁剧(日)—→连续剧(汉) 保佐人(日)—→保护人(汉)
竞马场(日)—→赛马场(汉) 自转车(日)—→自行车(汉)
债权者(日)—→债权人(汉) 幼稚园(日)—→幼儿园(汉)
发见(日)——→发现(汉) 海流(日)——→海洋(汉)
目次(日)——→目录(汉) 评判(日)——→评价(汉)
未决(日)——→未定(汉) 休业(日)——→停业(汉)
利子(日)——→利息(汉) 休职(日)——→停职(汉)
有关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的文章
第五节文字的渗透日语除了使用来自中国的汉字外,还有“日本国字”与“假名”。它们随着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影响。还有一个在汉语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未注明来源于日语国字的,即“腺”字。“日语自创汉字词”产于日本,在中国没有文字使用的基础和环境,故传入者寥寥无几,有的即使传入了,也面临着汉字同化的强大压力。假名与汉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
2023-11-29
从语言表达形式看也有明显的不同,即已从汉字记音的“日名音译词”转为直接借用的“日语汉字词”。《宋史·日本国传》中出现了大量表示人名、王名、官名、地名、物名的日语汉字词。这与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对汉字广为使用有关。......
2023-11-29
词义渗透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词义的增减,范围的扩缩,褒贬色彩的变化,在不少借词身上都会发生。在上面20种新词语词典中,共有13条“屋”字词,表示的都是小型、精品、专卖型的“店名”。“部”有20个义项,与表示社会机构组织工作部门有关的是第6个义项“衙署,有关主管部门”。......
2023-11-29
第六节这一时期日语借词概貌、特点与影响一、学科分布概貌以上详细阐述了晚清至民国初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过程与特点,从访日、留日、翻译著作、引进教材、辞书编纂五个方面作了详细展示。希望能对那段日语借词的历史面貌作较详细些的描述。收集日语借词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原始文献,二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三是留日人员的日常散记。虽然这还不能说反映了当时日语借词的全貌,但对反映本时期的日语借词全貌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2023-11-29
20世纪初大量日语教科书相继被译成汉语,逐步成为教科书主流,它们为当时中国的新式教科书体系奠定了基础。如1906年清政府指定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不少就是日译书,并标明“教育部审定”、“教育部审定,中学校用”、“学部审定”等字样。......
2023-11-29
第三章古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开始了,当时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历史上有名的“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民族学习汉文化最好的见证。这一时期汉语对日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从东汉至晚清中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汉语对日语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它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日语的影响。......
2023-11-29
第五节汉语对日语借词改造的特点汉语对日语词的同化体现在多方面。这是由汉语与日语语言类型的根本差异造成的。汉语这种词核化的约束力显得特别强大。......
2023-11-29
第七节台湾的日语借词简况一、台湾日语借词的“两高一低”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不但体现在大陆,在台湾显得更强势一些。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结束了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日语强制进入台湾的时代结束。90年代台湾社会刮起一股“哈日风”,日语借词再次大量涌入。台湾日语借词的第一个高潮是被动引进,是以压迫、强制的方式出现的。这个时期台湾的日语借词是日本殖民统治、文化入侵的产物。......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