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变化与演化

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变化与演化

【摘要】:它们是成为汉语的借词后最易发生变化的一部分。古汉语中表示动词意义的“书”被动词“写”所代替,“書手”被改造成了“写手”。②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

第二节 词法的改造

日语词进入汉语后,词法结构也会受到汉语的影响。

一、表词性和语法关系的假名丢失

日语中许多词的词尾有假名,起着表示词的语法属性的作用。它们是成为汉语的借词后最易发生变化的一部分。

1.词尾的脱落

日语词“書く”是动词,指书写、写作,“書き”是动词“書く”的名词化用法。“書き手”指“从事文字创作的人”。它传到汉语后变成了现在报刊上频频亮相的“写手”一词。从“書き手”到“写手”中间经过了两层改造。首先是去掉了用平假名表示名词词尾的“き”,成了“書手”。这里的“书”仍保留着古汉语用法,作动词,意思是“书写”、“写作”。其次是“書”字变成了“写”字。“書”字在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作动词用了,变为了一个纯粹的名词,指“书本”义。古汉语中表示动词意义的“书”被动词“写”所代替,“書手”被改造成了“写手”。由“書き”到“書”,再由“書”到“写”,由“書き手”到“写手”,这样就完成了日语词向汉语词的转化。

“书”到“写”的转变中间还牵涉到字义的变动。来看看《汉语大词典》“书”字的释义。它共收了16个义项,第一个就是动词义:

(1)书写;记录,记载。《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隐公四年》:“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茎素毳、并柯共穗之瑞,史不绝书。”清·昭(《啸亭杂录·成王书法》:“又尝见康熙中某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有一段话,我觉得很好,曾请曾秀苍同志书为小幅张贴座右。”

日语借词完成了由“書き手”到“写手”的转变,词义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可用来指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创作者外,慢慢具有了指以写作为生,或是擅于写作、热衷写作的人的意思。如:

“短信写手”(见中央电视台十频道2003年3月16日的采访节目“短信”)

“1992年一家企业正好缺一写手,我很快被这家企业聘用。”(《北京晚报》2002年11月24日第21版)

“我有个写手朋友名字比较大众化,在网络上输入他的名字进行收索,他的身份很多,一会儿是某大学在校学生,一会儿是香港某大学教授,一会儿又是某省犯罪分子……。”(《厦门晚报》2003年6月8日第13版)

“写手”现在使用得非常普遍,网上有许多网站以“写手”来命名。如“写手联盟”、“写手吧”、“写手之家”、“写手论坛”、“写手文学网”、“写手乐园”,当然也就有了“招聘写手”、“如何成为写手”、“培训写手”、“论文写手”、“十大写手”、“白金写手”、“业余写手”、“草根写手”、“博客写手”、“写手排名榜”的说法。有影响的汉语词典至今仍未将“写手”收录进来,但它已经在汉语的语言生活中活跃着,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如“2り場”→“卖场”等的演变过程也是要通过去掉表词性的假名“り”实现的。带词尾的日语词进入汉语后表词性和语法关系的假名都会丢失。

2.助词的脱落

日语假名“の”字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限定作用。如日语的“味の素”(味精)指一种起增进鲜味作用的调料。“の”的作用相当于汉语的“的”。“の”在20世纪初就曾传入汉语,“味の素”就是那个时候传入的。后来又出现了“良の品”、“美丽の岛”、“幽静の山庄”等。这些表语法关系的假名与汉语格格不入,汉语的语法关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词序实现的,语法关系表现为语义关系。假名与汉字格格不入,平假名是弧笔写法,汉字是横竖撇点折写法,无论是基本笔形还是结构偏旁都完全不同。所以带有“の”的词进入汉语后要么被淘汰,要么其中的“の”被汉语“的”或“之”替代。由“味の素”到“味素”,再由“味素”到“味精”,最后以“味精”的词形稳定下来。“味素”现在福州方言中仍使用着。

二、去掉“的”、“性”

日语中的“的”除了作名词用以外,大多数是作结尾词来用,它用在名词后共同构成一个复合词。但日语中这种“的”字结构的词语不是名词而是成为“形容动词”。日语的“理想”是名词,“理想的”是形容动词,如“理想が高い”中的“理想”是名词,而“理想的な国家”中的“理想的”是形容动词,形容动词做定语时用“な”(词尾发生变化)。在日语中“理想”做定语用时不能说成“理想の国家”。日语中“具体的”、“积极的”、“合理的”、“近代的”、“隐的输出品(——隐性出口货物)”都是结尾词“的”加名词来构成的复合词。这种“名词+的”结构在汉语中是作为“的字结构”来用的,而且无论是用作名词,形容词,或是动词,都不需要在后面增加词尾来帮助显示。

“的”在汉语中有许多种用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助词用法有六种:①用在定语后面,表修饰、所属关系。如:幸福的生活;我的父亲。②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如:你的。③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我昨天进的城。④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我知道的。⑤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了一大筐。⑥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的”的用法虽然比较灵活,但它们都是一个独立的虚词,所起的是句法作用,而日语起的是词法作用。当日语“抽象的、先天的、积极的”类形容词传入汉语后,“的”字消失了,但其形容词性仍然保持着,这就是受到汉语语法影响的结果。对“的”字的句法作用,朱德熙等先生都曾作过相当深入的分析。(3)

三、日语O+V式被改造成汉语V+O式

日语中大量动宾结构的词语与句法搭配一样,表现为O+V的形式,即宾语在前动词在后。如“耳搔”、“骨接”、“皮切”,“起立不能”、“步行不能”、“距离确认”、“品质保证”等。而汉语的动宾关系绝大多数是以V+O形式出现,形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动宾结构,如“写字”、“下雨”。

下面来看看汉语“洗手间”对日语词“お手洗い”的承袭与改造。日语的“お手洗い”是名词,是“便所の異称”(厕所的异称)。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厕所都必备洗手装置。把厕所称做“お手洗い”(洗手间)也来得名实相符。日语的“お手洗い”变成汉语的洗手间,首先用于专门表示语法属性和句法关系的假名“お”、“い”被略去,而成为“手洗”,是动后宾前的动宾结构。汉语的动宾关系则是动前宾后,故“手洗”改造成了“洗手”。“洗手”在汉语中是一个动宾词组,并没有凝合成词,意义与“厕所”沾不上边。厕所属一种建筑,加上“间”字则完成了对“厕所”义的指称,同时也实现了由词组向“词”的转化。既改变了词性,又有了以“洗手的地方”来引申指代“厕所”的委婉表义效果。

四、词长的变更

日语汉字词的词形在进入汉语后词长也会发生变化,原词与定型下来的借词词形并非完全一样。最突出的就是词形变短了。

1.长词变为短词

专门家(日)→专家(汉)  人身权(日)→人权(汉)

刊行物(日)→刊物(汉)  飞行机(日)→飞机(汉)

邮便局(日)→邮局(汉)  代名词(日)→代词(汉)

客机(日)→客机(汉)  小儿科(日)→儿科(汉)

工场长(日)→厂长(汉)  电池(日)→电池(汉)

借用语(日)→借词(汉)  女学校(日)→女校(汉)

上面的三音节日语借词大都是清末民初进入汉语的,这些词进入汉语后逐步改造成双音节词。(www.chuimin.cn)

五、词素的更换

一些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后某个词素往往会发生变化。由于汉语与日语之间有着复杂的渊源关系,在历史上有过借用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借出与未借出的词语之间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突出表现在词素的变化上。例如:

1.土石流→泥石流

近年来“泥石流”一词常见于报刊新闻。“记者从丹巴县获悉,截至13日早晨4时30分,四川省丹巴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人死亡,50人失踪,另有71人被困。”(4)泥石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春夏之际由于降水量大,植被破坏厉害,常在山区发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经山洪冲击而形成的短暂的急流。泥石流对建筑物、公路、铁路、农田等有很大破坏作用。”在网上用“百度”搜索“泥石流”,共有101万个用例。

其实“泥石流”是从日语词“土石流”改造而来的。尽管在上面同样的检索中它只有11个用例,差别近1∶10万,可“土石流”在日语中由来已久,日语读做“どせきりゅう”,“土石流”中的“土”指的是“泥土”;“石”指的是“岩石”,“流”意思是“流淌”。“土石流”意思是“流淌着的泥石”,指的也是由于山洪等原因造成山体的泥土、岩石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溶在一起流动的泥水状的物体,为自然灾害的一种。为什么“土石流”会朝着“泥石流”的方向改变,并最终取代“土石流”呢?其原因就在于日语中的“土”的义域范围要比汉语广,它包含了“泥”和“土”两个意义,所以“泥状”物可用“土”来表示。而现代汉语中的“泥”和“土”是有分工的:“泥”指水分含量很高的,呈糨糊状泥土;“土”多指“土壤”,即“水分少,较干的泥土”。这种演变属于由日语的广义词变为汉语的狭义词的变化类型。

2.有性生殖→有性繁殖

“生殖”在日语中可以指人或动物,也可以指植物。“有性生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汉语来时,演变成了“有性繁殖”。《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生殖:生物产生幼小的个体以繁殖后代。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可见“繁殖”词义宽,“生殖”词义窄。“生殖”还可以构成“孤雌生殖”、“两性生殖”、“生殖洄游”、“生殖器”、“生殖腺”、“外生殖器”、“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等词组,它们大都属于生命科学的专业性术语。“繁殖”很少组合成词组,但它的通用程度要高得多,使用范围要广得多。我们检索了2001年至2005年1.2亿字的《人民日报》语料:“生殖”出现了515次,前后搭配大都是“生殖保健”、“生殖崇拜”、“生殖技术”、“生殖健康”、“生殖科学”、“生殖力”、“生殖能力”、“生殖细胞”、“生殖系统”、“生殖性”、“生殖医学”、“生殖知识”、“生殖作用”等;“繁殖”出现了720次,出现的前后搭配大都是“保种繁殖”、“成功繁殖”、“大熊猫繁殖”、“繁殖场”、“繁殖地”、“繁殖动物”、“繁殖更新”、“繁殖后代”、“繁殖基地”、“繁殖季节”、“繁殖技术”、“繁殖力”、“繁殖率”、“繁殖能力”、“繁殖期”、“繁殖栖息地”、“繁殖区”、“繁殖生存”、“繁殖生物学”、“繁殖数量”、“繁殖饲养”、“繁殖条件”、“繁殖系数”、“繁殖中心”、“繁殖更新”、“加速繁殖”、“近亲繁殖”、“良种繁殖”、“人工繁殖”、“容易繁殖”、“无性繁殖”、“驯养繁殖”、“有性繁殖”、“自然繁殖”、“作物繁殖”等。

对比发现,前者基本是专业术语,表示的大多是生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后者使用的范围要广得多,通用词的色彩要强得多,更多地具有了动词性用法。这样日语借词“有性生殖”演变为更接近于汉语本土色彩的“有性繁殖”就好理解了。李行健先生主持研制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根据使用频度的排序,“生殖”排在较后的7853位,“繁殖”排在较前的5944位,也说明了这一点。(5)

3.接头语→接头词

日语中“詞”主要指:言语、字句、诗歌、文章。而“語”主要指词语,如:“外来語、3語、接頭語、接尾語”等。汉语中“词”主要指“词语”,“语”包含的内容要比“词”广得多,除了可指“词”外,还包括“成语、短语”等。因此,当日语中那种处于词语前表示语法作用的“接头语”进入汉语后自然被改造成了“接头词”。又如汉语中的“外来词”早期大都称做“外来语”,20世纪50年代后慢慢转变为“外来词”了。

4.宅急便→宅急送

近年来快递业有了快速发展,不仅大量进入了日常生活的物品快递,而且发展到了“送货上门”式的服务,汉语称它为“宅急送”。日语的说法是“宅急便”(たっきゅうびん)。为什么会出现一字之差呢?“宅”指“住宅”,“急”指“急速”,都好理解。为什么“便”会变成“送”呢?因为日语的“便”还有“邮件”、“邮递邮件”义(动词“便る”的名词用法“便り”),“急便”就是“快递的邮件”,“宅急便”意思是“送到家的快递邮件”。而汉语的“便”没有“邮件”义,在与其他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搭配中,很容易出现“急着要‘方便’”的联想。“宅急便”的邮递车有可能被误解为“移动厕所”。这既是误解,又易产生不雅的联想,对其进行改造也就很好理解了。其结果是将“宅急便”改造成了“宅急送”,“宅急送”取代了“宅急便”。词素变了,构词的理据也变了。在另一组词例中,日语词的“郵便局”变成了汉语的“邮电局”,道理也一样。

又如汉语中的“跑”义,日语仍用古汉语“走”(走る);汉语中的“眼睛”义,日语用“目”;汉语中穿鞋的“穿”义,日语用“履く”;汉语中的“钥匙”义,日语用“鍵”;汉语中的“辣”义,日语用“辛い”;汉语中的“热水”义,日语用“湯”等。这都是日语沿用了古汉语用法,当日语汉字词再度传入汉语时,那些从古汉语来的语素或是被后起语素所代替,或是词素义改变了意义内涵。

这种差异不少会表现为古今色彩、雅俗色彩的不同。如“赤外线”→“红外线”。日语现在仍用古汉语的“赤”字来表示红色义,如“赤旗”、“赤痣”、“赤色”等。现代汉语中表示红颜色大多不再沿用古汉语词的“赤”,而用后起词“红”,如“红旗”、“红痣”、“红色”等。

上面的词例显示出旧词形与新词形、本土词形与外来词形之间往往有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还有些词是词素改变了,但意义并未发生变化。如:

勤劳大众(日)→劳苦大众(汉)  精神劳动(日)→脑力劳动(汉)

通货收缩(日)→通货紧缩(汉)  肉体劳动(日)→体力劳动(汉)

样式主义(日)→形式主义(汉)  普通名词(日)→一般名词(汉)

专门学校(日)→专科学校(汉)  妇人运动(日)→妇女运动(汉)

合资会社(日)→合资公司(汉)  暴弹(日)——→炸弹(汉)

连锁剧(日)—→连续剧(汉)   保佐人(日)—→保护人(汉)

竞马场(日)—→赛马场(汉)   自转车(日)—→自行车(汉)

债权者(日)—→债权人(汉)   幼稚园(日)—→幼儿园(汉)

发见(日)——→发现(汉)    海流(日)——→海洋(汉)

目次(日)——→目录(汉)    评判(日)——→评价(汉)

未决(日)——→未定(汉)    休业(日)——→停业(汉)

利子(日)——→利息(汉)    休职(日)——→停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