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文字的渗透日语除了使用来自中国的汉字外,还有“日本国字”与“假名”。它们随着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影响。还有一个在汉语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未注明来源于日语国字的,即“腺”字。“日语自创汉字词”产于日本,在中国没有文字使用的基础和环境,故传入者寥寥无几,有的即使传入了,也面临着汉字同化的强大压力。假名与汉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
2023-11-29
第四节 语法的渗透
一、“进行态”表示法的影响
日语借词对汉语的语法渗透也不容忽视。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影响、渗透、融合时,语法渗透最难。但语法包括词的语法属性、句法功能、搭配习惯、构词规则等也都会在语言交融借用中表现出来。
汉语表示“某一动作处于正在进行中的状态”以前一般都是靠副词或介词结构来完成。常用表示法有:
1.“在……”结构。如:在看书、在上班、在生气、在看电视、在吃饭。
2.“正在……”结构。如:正在讨论、正在开会、正在考虑。
3.“正在……中”结构。如:正在讨论之中,正在开会之中。
现在的汉语却愈来愈多出现了把“中”直接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后表示“正在进行”的用法,如“营业中”、“休息中”、“学习中”、“讨论中”、“计算中”、“改革中”、“考虑中”、“行驶中”、“加油中”、“会议中”、“盘升中”、“打压中”、“挂机中”的说法。商店门口贴着“营业中”的字牌,表明它正处于营业、上班的时间。而牌子的背后往往会写着“休息中”字样。使用者觉得自然,观看者也无异样感觉。用于口语时,却发现不顺溜,人们口头上用的仍是“在营业”、“正在营业”式。这种差异是书面语受日语影响的结果。
《日本国语大辞典》(18)记载,日语“中”是多义词,有两大类用法:一是作名词,共16个义项。二是作词素,接在名词、数词、代词后,有4个义项。如:①在……里面,如“空气中、眼球中”。②在……其间,如“今周中”、“动物中”。③正在……中(表示某种状态),如“授业中、故障中、营业中、会议中”。④以句型“~中の~”的形式出现,表示“某一范围中最高程度”,如“天才中の天才、恶妻中の恶妻”。
上文显示日语的“中”有“空间中”、“范围中”、“状态、动作或过程中”、“限定中”四个意义,有着很强的表示持续状态的能力,如“料理中、修理中、营业中、授业中、放送中”等。第3个意义“状态、动作或过程中”的意义传到汉语的时间不长,权威的学术著作和辞书长期以来都没有这一用法的记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很长时间都没有这一用法。1983年第二版“中”的释义还是:
①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央丨华~丨居~②指中国:~文丨古今~外③范围内;内部:家~丨水~丨山~丨心~丨队伍~。④位置在两端之间的:~指丨~锋丨~年丨~秋丨~途。⑤等级在两端之间的:~农丨~学丨~型丨~等。⑥不偏不倚:~庸丨适~。⑦中人:作~。⑧适于;合于:~用丨~看丨~听。⑨〈方〉成;行;好:~不~?丨这办法~丨饭这不~了。(www.chuimin.cn)
到1996年第3版“中”字下增加了“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状态”的义项:
⑩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状态(动词前有“在”字):列车在运行~丨工厂在建设~。
第10个义项正是表动作的时态。虽然释义专门注明这个用法要求“动词前有‘在’字”,但在现实语言运用中已不再把“在”作为必要条件。从“在+动词+中”到“动词+中”,经历的时间不长,可见“中”字用法变化之快。
二、“O+V型”复合构词法的影响
“O+V”是按词性组合方法对复合词的一种结构分类。“O”是名词性词素,“V”是动词性词素。汉语“O+V”搭配可形成三种关系:
1.陈述关系。O是被陈述对象,V是陈述语,如“腭裂”、“海啸”、“面善”、“性急”、“视弱”、“光照”、“钙化”。
2.状谓关系。O为起修饰作用的状语,V为起中心作用的谓语,如“斧正”、“腹议”、“石刻”、“蜂聚”、“蜂拥”、“蚕食”、“风干”、“风车”、“师事”、“舌耕”、“笔耕”、“铁定”、“牛饮”、“鹄望”、“鹄立”、“航拍”。
3.支配关系。O是被支配对象,V是支配语,如“粪除”、“师承”、“师法”、“史抄”。
前两种都是汉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尤以状谓式多见。第3种少见,像“粪除:扫除”,“师承: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师法: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史抄:摘抄史书而成的书籍”。汉语语法体系规定,被支配对象不能处于句首位置。被支配对象处于动词前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出现在动词前,就要求前面还要有主语,或是要有表处置的“把”、或表被动的“被”字,这些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讨论中就作出了明确规定。即使是在句首,也不承认它们是“被支配对象”的宾语,而要把它们看作“表被动关系的”主语。因此,在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人们将“支配”与“被支配”之间的动宾关系是规定了动前宾后的位置观,即“V+O”结构。
但日语句法中名词与动词构成的动宾结构正例是名词在前,日语因此而被认为是“O+V型”语言。当宾语在动词谓语前时要加上助词,如“手を洗う”(洗手,を是宾格助词,う是动词“洗”的词尾。),又如“音-を.く”(听音乐)。当句子缩略为词组或复合词时,当句法变为词法时,表句法关系的助词往往会省略,因此也就大量出现了“手洗”、“皮切”、“耳搔”、“骨接”式复合词。日语“手洗”的意思是“洗手”、“洗手水”、“洗手盆”、“厕所”;“皮切”的意思是“开始”、“开端”、“(针灸中)最先扎的一针”;“耳搔”的意思是“挖耳勺”;“骨接”的意思是“接骨”、“正骨”。日语借词中类似结构的有不少,如“血吸虫”、“德育”、“体罚”、“体育”、“体操”、“病虫害”、“品质保证”、“距离确认”。也许再经过若干年,像“吸烟禁止”、“军缩”、“议事妨碍”、“价格违反”、“竞业禁止”、“产业损害”类似结构的复合词也可能被接纳。
有关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的文章
第五节文字的渗透日语除了使用来自中国的汉字外,还有“日本国字”与“假名”。它们随着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影响。还有一个在汉语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未注明来源于日语国字的,即“腺”字。“日语自创汉字词”产于日本,在中国没有文字使用的基础和环境,故传入者寥寥无几,有的即使传入了,也面临着汉字同化的强大压力。假名与汉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
2023-11-29
“化”字的词缀用法在汉语中迅速扩张,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汉语则无此功能,日语词缀“化”进入汉语后自然会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现代汉语中词缀“主义”的用法来......
2023-11-29
第一节词语的渗透词语渗透是指一种语言的词汇进入到另一种语言当中。第二类,日本民族利用古汉语现成的“词语”来意译西方语言时产生的词语。第三类,日本民族用自创汉字表示的词,又称为“日语国字词”。判断一个词是否属于日语借词,不能仅仅机械地看其原始出处,更要看它们在后来新的语言环境是否获得了新义。......
2023-11-29
词义渗透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词义的增减,范围的扩缩,褒贬色彩的变化,在不少借词身上都会发生。在上面20种新词语词典中,共有13条“屋”字词,表示的都是小型、精品、专卖型的“店名”。“部”有20个义项,与表示社会机构组织工作部门有关的是第6个义项“衙署,有关主管部门”。......
2023-11-29
第六节这一时期日语借词概貌、特点与影响一、学科分布概貌以上详细阐述了晚清至民国初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过程与特点,从访日、留日、翻译著作、引进教材、辞书编纂五个方面作了详细展示。希望能对那段日语借词的历史面貌作较详细些的描述。收集日语借词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原始文献,二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三是留日人员的日常散记。虽然这还不能说反映了当时日语借词的全貌,但对反映本时期的日语借词全貌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2023-11-29
第七节台湾的日语借词简况一、台湾日语借词的“两高一低”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不但体现在大陆,在台湾显得更强势一些。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结束了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日语强制进入台湾的时代结束。90年代台湾社会刮起一股“哈日风”,日语借词再次大量涌入。台湾日语借词的第一个高潮是被动引进,是以压迫、强制的方式出现的。这个时期台湾的日语借词是日本殖民统治、文化入侵的产物。......
2023-11-29
“贩卖”在日语是中性词,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买卖”。作词缀时表示“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这些“族”字复合词一般是带贬义色彩的,构成的复合词也不多。......
2023-11-29
它们是成为汉语的借词后最易发生变化的一部分。古汉语中表示动词意义的“书”被动词“写”所代替,“書手”被改造成了“写手”。②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