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语与日语语法渗透比较及影响

汉语与日语语法渗透比较及影响

【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影响、渗透、融合时,语法渗透最难。第3个意义“状态、动作或过程中”的意义传到汉语的时间不长,权威的学术著作和辞书长期以来都没有这一用法的记载。汉语语法体系规定,被支配对象不能处于句首位置。但日语句法中名词与动词构成的动宾结构正例是名词在前,日语因此而被认为是“O+V型”语言。

第四节 语法的渗透

一、“进行态”表示法的影响

日语借词对汉语的语法渗透也不容忽视。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影响、渗透、融合时,语法渗透最难。但语法包括词的语法属性、句法功能、搭配习惯、构词规则等也都会在语言交融借用中表现出来。

汉语表示“某一动作处于正在进行中的状态”以前一般都是靠副词介词结构来完成。常用表示法有:

1.“在……”结构。如:在看书、在上班、在生气、在看电视、在吃饭。

2.“正在……”结构。如:正在讨论、正在开会、正在考虑。

3.“正在……中”结构。如:正在讨论之中,正在开会之中。

现在的汉语却愈来愈多出现了把“中”直接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后表示“正在进行”的用法,如“营业中”、“休息中”、“学习中”、“讨论中”、“计算中”、“改革中”、“考虑中”、“行驶中”、“加油中”、“会议中”、“盘升中”、“打压中”、“挂机中”的说法。商店门口贴着“营业中”的字牌,表明它正处于营业、上班的时间。而牌子的背后往往会写着“休息中”字样。使用者觉得自然,观看者也无异样感觉。用于口语时,却发现不顺溜,人们口头上用的仍是“在营业”、“正在营业”式。这种差异是书面语受日语影响的结果。

日本国语大辞典》(18)记载,日语“中”是多义词,有两大类用法:一是作名词,共16个义项。二是作词素,接在名词、数词、代词后,有4个义项。如:①在……里面,如“空气中、眼球中”。②在……其间,如“今周中”、“动物中”。③正在……中(表示某种状态),如“授业中、故障中、营业中、会议中”。④以句型“~中の~”的形式出现,表示“某一范围中最高程度”,如“天才中の天才、恶妻中の恶妻”。

上文显示日语的“中”有“空间中”、“范围中”、“状态、动作或过程中”、“限定中”四个意义,有着很强的表示持续状态的能力,如“料理中、修理中、营业中、授业中、放送中”等。第3个意义“状态、动作或过程中”的意义传到汉语的时间不长,权威的学术著作和辞书长期以来都没有这一用法的记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很长时间都没有这一用法。1983年第二版“中”的释义还是:

①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央丨华~丨居~②指中国:~文丨古今~外③范围内;内部:家~丨水~丨山~丨心~丨队伍~。④位置在两端之间的:~指丨~锋丨~年丨~秋丨~途。⑤等级在两端之间的:~农丨~学丨~型丨~等。⑥不偏不倚:~庸丨适~。⑦中人:作~。⑧适于;合于:~用丨~看丨~听。⑨〈方〉成;行;好:~不~?丨这办法~丨饭这不~了。(www.chuimin.cn)

到1996年第3版“中”字下增加了“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状态”的义项:

⑩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状态(动词前有“在”字):列车在运行~丨工厂在建设~。

第10个义项正是表动作的时态。虽然释义专门注明这个用法要求“动词前有‘在’字”,但在现实语言运用中已不再把“在”作为必要条件。从“在+动词+中”到“动词+中”,经历的时间不长,可见“中”字用法变化之快。

二、“O+V型”复合构词法的影响

“O+V”是按词性组合方法对复合词的一种结构分类。“O”是名词性词素,“V”是动词性词素。汉语“O+V”搭配可形成三种关系:

1.陈述关系。O是被陈述对象,V是陈述语,如“腭裂”、“海啸”、“面善”、“性急”、“视弱”、“光照”、“钙化”。

2.状谓关系。O为起修饰作用的状语,V为起中心作用的谓语,如“斧正”、“腹议”、“石刻”、“蜂聚”、“蜂拥”、“蚕食”、“风干”、“风车”、“师事”、“舌耕”、“笔耕”、“铁定”、“牛饮”、“鹄望”、“鹄立”、“航拍”。

3.支配关系。O是被支配对象,V是支配语,如“粪除”、“师承”、“师法”、“史抄”。

前两种都是汉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尤以状谓式多见。第3种少见,像“粪除:扫除”,“师承: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师法: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史抄:摘抄史书而成的书籍”。汉语语法体系规定,被支配对象不能处于句首位置。被支配对象处于动词前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出现在动词前,就要求前面还要有主语,或是要有表处置的“把”、或表被动的“被”字,这些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讨论中就作出了明确规定。即使是在句首,也不承认它们是“被支配对象”的宾语,而要把它们看作“表被动关系的”主语。因此,在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人们将“支配”与“被支配”之间的动宾关系是规定了动前宾后的位置观,即“V+O”结构。

但日语句法中名词与动词构成的动宾结构正例是名词在前,日语因此而被认为是“O+V型”语言。当宾语在动词谓语前时要加上助词,如“手を洗う”(洗手,を是宾格助词,う是动词“洗”的词尾。),又如“音-を.く”(听音乐)。当句子缩略为词组或复合词时,当句法变为词法时,表句法关系的助词往往会省略,因此也就大量出现了“手洗”、“皮切”、“耳搔”、“骨接”式复合词。日语“手洗”的意思是“洗手”、“洗手水”、“洗手盆”、“厕所”;“皮切”的意思是“开始”、“开端”、“(针灸中)最先扎的一针”;“耳搔”的意思是“挖耳勺”;“骨接”的意思是“接骨”、“正骨”。日语借词中类似结构的有不少,如“血吸虫”、“德育”、“体罚”、“体育”、“体操”、“病虫害”、“品质保证”、“距离确认”。也许再经过若干年,像“吸烟禁止”、“军缩”、“议事妨碍”、“价格违反”、“竞业禁止”、“产业损害”类似结构的复合词也可能被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