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9大学生三类具体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2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0,图9。综合而言,实验3结果也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即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存在记忆优势效应。......
2023-11-29
五、大学生对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效应(实验6)
1.目的
考察大学生对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及其特点。
2.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37名18~22岁的大学生为被试。被试平均年龄为20.11岁(SD= 0.84);其中男生8人,女生29人。
(2)实验材料
同实验1。
(3)实验设计
采用3×2被试内设计,变量1为加工任务,共三个水平,分别为家人反思评价加工(让被试对计算机上出现的特质词判断“家人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好朋友反思评价加工(被试判断“好朋友们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不熟悉同学反思评价加工(被试判断“与自己不熟悉的同学们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变量2为R/K判断,有两个水平,被试在测试阶段对学习过的项目进行R/K判断。
(4)实验程序
同实验4。
3.结果
(1)亲密关系测量
被试对三类概括化他人的亲密关系、他人表达程度、个体意识到他人看法的程度及个体对他人看法的在意程度评定分数见表17,图14。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亲密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72)= 135.56,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家人亲密度显著大于好友和同学亲密度(p<0.05);好友亲密度大于同学亲密度(p<0.001)。
在他人对个体评价的表达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72)= 39.06,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家人和好朋友表达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显著大于不熟悉同学(p<0.01)表达程度。
在对他人评价的意识程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72)= 52.35,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家人和好朋友评价的意识程度不存在差异(p>0.05),两者显著大于对不熟悉同学评价的意识程度(p<0.001)。
在对他人评价的在意程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72)= 38.50,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家人和好朋友评价的在意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显著大于不熟悉同学评价的在意度(p<0.001)。这些结果综合表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操纵是有效的。
表17 大学生三类概括化他人亲密度得分及标准差
(www.chuimin.cn)
图14 大学生三类概括化他人亲密度对照图
(2)学习阶段反应时
在学习阶段,三种条件下被试特质词判断的平均反应时见表18。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加工任务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72)= 2.73,p= 0.07。被试在好朋友加工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快。
表18 大学生三类概括化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
(3)再认成绩
32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9,图15。
表19 大学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及R/K判断率(%)
多因素ANOVA分析结果表明,定向加工任务的主效应极显著,F(2,72)= 4.92,p<0.05;R/K判断方式的主效应极显著,F(1,36)= 68.25,p<0.001;加工任务和判断方式的交互效应显著,F(2,72)= 4.68,p<0.05。
对总再认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好朋友加工显著高于家人加工和同学加工条件(p<0.01),家人加工与同学加工差异不显著(p>0.05)。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R指标上,好朋友加工条件显著高于家人加工(p<0.01)和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p<0.01),家人加工条件和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差异不显著(p>0.05)。
在K指标上,三类加工条件差异不显著,p>0.05。三类加工条件下R指标显著大于K指标,p<0.001。
图15 大学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
4.小结与讨论
实验6主要探讨了成人初期个体三类概括化他人(家人,好朋友和不熟悉同学)反思评价加工对记忆的影响,同样验证了不同他人反思评价存在记忆优势效应,并验证了实验3的结果,发现大学生不同他人反思评价的特点。
在外显的亲密度测量上,大学生被试组与家人亲密度最高,好朋友居中,和不熟悉同学的亲密度最低,三者呈显著递减趋势。在他人对个体评价的表达度上,家人和好朋友表达较多,而不熟悉同学的表达度最低。在个体对他人评价的意识度上,对家人和好朋友评价的意识度最高,不熟悉同学评价的意识度较低。在个体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度上,对家人和好朋友评价更为在意,较不在意不熟悉同学对自己的看法。这些外显的测量结果综合表明,大学生与青少年一样,在外显层面上,其家人和好朋友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习阶段人格特质词判断上,好朋友加工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快,显著快于家人和不熟悉同学加工的反应速度,这一结果也可能表明大学生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加工成分不同。
在总再认率上,好朋友加工条件的总再认率显著优于家人和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家人和不熟悉同学之间没有差异;而在R指标上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即好朋友加工条件显著高于家人和不熟悉同学加工,家人加工和不熟悉同学加工无显著差异。在K(知道)值上,两个实验的三类加工不存在显著差异。R指标代表着自我觉知成分,能更好地反映大学生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特点,即对好朋友评价的关注度最高,而对家人评价关注度降低到与不熟悉同学评价关注度无差异的程度。综合前面几个实验的结果,我们发现,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其对家人评价的记忆成绩存在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在初中阶段,家人与好朋友评价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高中阶段,对家人评价的注意开始下降,即表现为好朋友反思评价记忆成绩最好,家人评价次之,不熟悉同学评价最差;而到了成年初期,对家人评价的注意进一步下滑,处于与不熟悉同学评价一样的位置了。虽然个体发展到成年初期,更为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但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仍非常敏感(林崇德,2002)。本实验也发现个体对不同他人的敏感度不同,一方面,他们关注着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不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注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综合而言,实验6结果也验证了同一结论,即对不同他人反思评价存在记忆优势效应。
有关镜像自我研究: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表9大学生三类具体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2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0,图9。综合而言,实验3结果也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即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存在记忆优势效应。......
2023-11-29
表15高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2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6,图13。图13高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4.小结与讨论本实验主要探讨了高中阶段青少年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加工的记忆效应及其特点,所得结果与实验2相一致,发现他人与个体的关系不同,其记忆成绩存在着差异,来自家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比好朋友加工的记忆显著降低。......
2023-11-29
六、总的讨论1.对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研究一通过三个实验考察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主要涉及母亲、好朋友和不熟悉同学三类具体他人。具体而言,三个实验都发现,在再认率上,尤其在R值上,来自好朋友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
2023-11-29
表12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0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3,图11。图11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4.小结与讨论本实验主要探讨了初中阶段青少年对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效应及其特点,并对实验1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在再认率上,实验4也得到与实验1相一致的研究结果,个体与他人关系不同,其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也不同。......
2023-11-29
这些结果综合表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操纵是有效的。表3初中生三类具体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3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4,图5。......
2023-11-29
关于反思评价的形成,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解释:直接观察模型,他人反馈模型和自我理论模型。结果发现被试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实际评价间相关不显著,而被试的反思评价与他人实际评价存在显著相关。虽然两者相关较低,但是他人反馈的确是反思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
2023-11-29
认知需求对学习判断框架效应的影响摘要:学习判断的框架效应是指学习者由于问题框架的差异出现了学习判断的变化,表现为负向框架下的学习判断值低于正向框架下的学习判断值。我们的实验表明,学习判断的框架效应并不是普遍的,它主要存在于低认知需求的个体之中。关键词:认知需求学习判断框架效应1问题的提出在学习新材料的时候,学习者通常会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复习来确保材料已经被掌握或者被记忆。......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