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2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0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3,图11。图11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4.小结与讨论本实验主要探讨了初中阶段青少年对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效应及其特点,并对实验1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在再认率上,实验4也得到与实验1相一致的研究结果,个体与他人关系不同,其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也不同。......
2023-11-29
三、初中生对具体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效应(实验1)
1.目的
考察初中生对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及其特点。
2.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某中学33名初一、初二学生为被试。被试平均年龄为12.67岁(SD= 0.78);其中男生13人,女生20人。
(2)实验材料
从《1520个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和现代性评定》(王登峰,崔红,2005)中选取特质形容词240个,其中两字词180,四字词60个,褒贬各半,将特质词分成六组,各组词的意义度、好恶度、熟悉度均衡(见表1)。其中随机选取三组特质词用于学习阶段进行判断,另外三组特质词作为测验阶段的新项目。
表1 六组特质词词性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亲密关系量表(IOS),是Aron等人编制的用于测量个体与他人亲密关系程度的单项目等距式量表,由7个重叠程度依次增加的双圆构成,重叠越大(数字越大),表示亲密关系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Aron,Aron,&Smollan,1992;张洪,王登峰,杨烨,2006)。本实验中,要求被试选择其中最能代表他和母亲、好朋友之间关系的图形。如果被试选择了第一个图形,则计1分,第二个计2分,以此类推。
(3)实验设计
采用3×2被试内设计,变量1为加工任务,共三个水平,分别为母亲反思评价加工(让被试对计算机上出现的特质词判断“母亲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具体好朋友反思评价加工(被试判断“好朋友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具体不熟悉同学反思评价加工(被试判断“同学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变量2为R/K判断,有两个水平,被试在测试阶段对学习过的项目进行R/K判断。
(4)实验程序
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让被试填写亲密关系量表(IOS)。在选定好朋友题项中,让被试选定一个同性年龄相仿的好朋友,让被试填写姓名并对该朋友进行描述。在选定一般同学时,让被试选取一个相互认识但相互私下交流很少的同性同班(或隔壁班)同学(向被试解释为IOS量表中的1水平为相互不认识,2水平为认识但很疏远,指定被试选取处于2水平上的同学),让被试填写姓名并对该同学进行描述。告知被试在后面的实验中,提到好朋友就指的他填写的该好友;提到同学时就指他填写姓名的那个同学。然后让被试开始实验。实验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总流程图见图2)。
图2 总流程图
在学习阶段,不告知被试实验的真正目的。让被试学习三组的120个人格特质词,具体任务是让被试对计算机上呈现句子进行5级评定。具体任务是:母亲/好友/同学认为我是这样的人吗?让被试按键反应:S键:总是这样;D:一般是这样;F:不确定;J:一般不是这样;K:从不这样。具体流程图见图3(其中母亲组、好友组、同学组出现顺序随机)
图3 学习阶段流程图
先呈现“+”500ms,然后呈现“特质形容词”4s,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内作出按键反应。每项任务结束后,计算机给出下一项任务的提示。当指导语出现“好朋友”(或“同学”)时,主试念出被试在IOS量表中填写的好朋友(或同学)名字。被试明确后继续进行实验。
学习阶段结束后,让被试进行六分钟的瑞文推理测验,然后进行再认测试。主试首先详细讲解R/K(记得/知道)指标的含义,在确定被试理解后进行正式实验。计算机将学习阶段呈现过的120个特质词和120个未出现的词混合后随机逐个呈现,首先要求被试判断该项目在学习阶段中是否出现过,如果判断为出现过则继续进行R/K判断(向被试解释为,如果记得出现的词语,按“记得”键;如果只是对出现的词语感到面熟,按“知道”键),如果判断为未出现过则继续对下个词语进行判断。该部分实验无时间限制。
3.结果
(1)亲密关系测量
被试对三类具体他人亲密关系、他人表达程度、个体意识到他人看法的程度及个体对他人看法的在意程度评定分数见表2,图4。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亲密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64)= 260.02,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母亲和好友亲密度显著大于同学亲密度(p<0.001),母亲亲密度和好友亲密度没有显著差异。
在他人对个体评价的表达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64)= 58.22,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母亲表达程度显著大于好朋友(p<0.05)和不熟悉同学(p<0.001)表达程度,好朋友表达程度显著大于不熟悉同学(p<0.001)表达程度。
在对他人评价的意识程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64)= 36.27,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母亲和好朋友评价的意识程度没有差异,两者显著大于对不熟悉同学评价的意识程度(p<0.001)。(www.chuimin.cn)
在对他人评价的在意程度上,不同类型他人主效应显著,F(2,64)= 18.49,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母亲和好朋友评价的在意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显著大于不熟悉同学评价的在意度(p<0.001)。这些结果综合表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操纵是有效的。
表2 初中生三类具体他人亲密度得分及标准差
图4 初中生三类具体他人亲密度对照图
(2)学习阶段反应时
在学习阶段,三种条件下被试特质词判断的平均反应时见表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加工任务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64)= 2.75,p= 0.09。被试在好朋友加工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快,在母亲加工条件下反应速度最慢。
表3 初中生三类具体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
(3)再认成绩
33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4,图5。
表4 初中生三类具体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及R/K判断率(%)
多因素ANOVA分析结果表明,定向加工任务的主效应极显著,F(2,64)= 15.05,p<0.001;R/K判断方式的主效应极显著,F(1,32)= 33.72,p<0.001;加工任务和判断方式的交互效应显著,F(2,64)= 4.62,p<0.05。
对总再认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母亲加工和好朋友加工条件均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p<0.001;母亲加工与好朋友加工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R指标上,母亲加工和好朋友加工条件均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p<0.001;母亲加工与好朋友加工条件之间不存在差异。
在K指标上,三类加工条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类加工条件下R指标显著大于K指标,p<0.001。
图5 初中生三类具体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
4.小结与讨论
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不同,其反思评价也存在着差异。本实验探讨了初中阶段(青少年期)青少年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加工对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体与他人关系不同,其记忆成绩存在着差异,表现出记忆优势效应。
在外显的亲密度测量上,12~14岁被试与母亲和好朋友的亲密度显著大于与不熟悉同学的亲密度。在他人对个体评价的表达度上,母亲表达最多,好朋友次之,不熟悉同学的表达度最低。在个体对他人评价的意识度上,对母亲和好朋友评价的意识度最高,不熟悉同学评价的意识度较低。在个体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度上,对母亲和好朋友评价更为在意,较不在意不熟悉同学对自己的看法。这些外显的测量结果综合表明,在初中阶段,外显层面上,综合而言,母亲和好朋友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习阶段的在人格特质词判断上,好朋友加工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快,而母亲加工条件反应速度最慢,这可能表明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的认知加工成分可能存在着差异。
本实验表明,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越紧密,其反思评价加工的记忆成绩也越好。在总再认率上,母亲加工和好朋友加工条件显著优于不熟悉同学条件;在R(记得)值上,母亲加工和好朋友加工条件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在K(知道)值上,三类加工任务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自我的记忆研究中,研究者一般认为R/K是涉及自我记忆研究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R(记得)反映的是情景记忆能力,代表着自我觉知成分;K(知道)反映的是语义记忆能力,代表着一般觉知成分;而自我对记忆的影响只有在R反应中才能得到体现。总体而言,本实验发现,R值随着个体与他人紧密程度的提升而增加,这一结果与已有的关于自我参照加工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朱滢,2001)。
本研究发现,12~14岁青少年母亲与好朋友反思评价记忆成绩不存在差异,两者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的记忆成绩。有关反思评价的已有研究表明,不同他人反思评价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一项对大学生运动能力的研究发现,来自运动他人(即教练和队员)的反思评价对运动自我知觉的影响远高于来自父母的反思评价;来自运动他人的反思评价能预测其22.4%的自我评价,而来自父母的反思评价只能预测3.5%的自我评价(Amorose,2003)。这说明个体会关注不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对关系不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存在着不同的注意,因而导致了记忆优势效应的出现。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其评价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他们开始将同龄人的评价和成年人的评价同等对待(林崇德,2002)。本实验也支持这些结论,12~14岁的青少年,由于母亲和好朋友同等重要,两者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并不存在差异,这表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好友和母亲反思评价对个体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不熟悉同学对个体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总体而言,本实验发现,他人与个体的关系不同,其反思评价记忆效应也存在差异,即存在记忆优势效应。
有关镜像自我研究: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表12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0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3,图11。图11初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4.小结与讨论本实验主要探讨了初中阶段青少年对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效应及其特点,并对实验1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在再认率上,实验4也得到与实验1相一致的研究结果,个体与他人关系不同,其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也不同。......
2023-11-29
六、总的讨论1.对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研究一通过三个实验考察反思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主要涉及母亲、好朋友和不熟悉同学三类具体他人。具体而言,三个实验都发现,在再认率上,尤其在R值上,来自好朋友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
2023-11-29
表9大学生三类具体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2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0,图9。综合而言,实验3结果也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即不同具体他人反思评价存在记忆优势效应。......
2023-11-29
表15高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特质词判断的反应时及标准差再认成绩32名被试在三项任务中的再认率,R/K判断值见表16,图13。图13高中生三类概括化他人加工任务的再认率和R/K判断率对照图4.小结与讨论本实验主要探讨了高中阶段青少年不同概括化他人反思评价加工的记忆效应及其特点,所得结果与实验2相一致,发现他人与个体的关系不同,其记忆成绩存在着差异,来自家人反思评价的记忆成绩比好朋友加工的记忆显著降低。......
2023-11-29
132.阿伦森效应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实际上,“阿伦森效应”在组织生活中也是常见的。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向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2023-12-01
热功当量思维巧妙的实验结论人们对热的本质的研究在18世纪时走上了一条弯路。无独有偶,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在四年之后,公布了他的大量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焦耳关于电流热效应结论的正确性。把两数进行比较就可以求出热功当量的准确值来。这个值就是当时被大家公认为的热功当量。热功当量实验仪热爱实验的焦耳焦耳天资聪明,喜欢读书,他虽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正规教育,但他常常一边劳动一边认字,自学到不少知识。......
2024-06-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