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小说作家与社团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交游,似乎比其他历史时期的士人更为广泛、频繁,这是因为当时读书人崇尚“结社”和“游学”的风习,众多的社团和漫长的旅程为作家提供了广泛结交友朋的可能性。欲考察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人际交往,不得不提到当时江南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1]小说作家作为生员和文人,必然也都应在社团之中。除了结社之外,跨省游历也是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生活。......
2023-11-29
第二节 小说作家的人际交往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都曾受业于各自的老师,这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师生关系是陆云龙曾师事李清,丁耀亢曾师事董其昌,董说曾师事张溥,他们都从其师那里学习到了艺术修养或人格精神,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陆云龙从李清那里学习到的,应当是政治热情和艺术修养兼备;丁耀亢从董其昌那里学到的东西,艺术成分大一些;董说从张溥处得到的,则应是政治成分多一些。但董说淡于名利,后来出家为僧,与张溥所走道路不同。
与名士的交往,也是小说作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也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不少作家本身也是名士。如冯梦龙就与钱谦益、祁彪佳等都有交往。冯梦龙过七十岁生日(崇祯十六年,1643)时,钱谦益赠送给他一首祝寿诗。[9]祁彪佳在其写于崇祯十七年的日记《甲申日历》(12月15日)中,也记有与“乡绅冯犹龙”的交往情景。
凌濛初与当时名士袁中道、汤显祖、冯梦桢等有交往。袁中道《游居柿录》记载,他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后游南京时,曾在珍珠桥凌寓会见凌濛初,见其墙上挂有刘松年所绘对弈图,“相叹人物之工如此”。汤显祖在《答凌濛初》信中,称赞凌濛初的戏曲创作是“缓隐浓淡,大合家门。至于才情,烂熳陆丽,叹时道古,可笑可悲,定时名手”。充分肯定了凌濛初的戏曲作品。冯梦桢在《快雪堂日记》中,记万历三十年(1602)十一月初八,他到晟舍拜会凌濛初及几个叔伯兄弟。凌濛初置酒,席间招戏班演《香囊记》,半夜方散。第二年,凌濛初在父丧服阙后,曾与冯同游苏州,舟中品评《东坡禅喜集》。
李渔与当时名士交往的范围就更大了。从《李渔全集》中可以看到许多他与如龚鼎孳、尤侗、余怀以及“西泠十子”(清初杭州诗人陆圻、丁澎、柴绍炳、毛先舒、孙治、张丹、吴百朋、沈谦、虞黄昊、陈廷会的并称)等的酬酢书信和唱答诗篇,如《端阳前五日尤展成、余澹心、余澹仙诸子集故苏寓中观小鬟演剧,澹心首倡八绝,依韵和之》诗和《与龚之麓大宗伯》文等。顺治十七年(1660)李渔纂辑《尺牍初征》,请吴伟业为之作序。当年又在西湖与丁耀亢等人交游。为李渔《十二楼》作序的杜浚也是当时名士,杜浚与余怀、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袁于令入清后与杜浚、褚人获、洪升等人关系密切。
丁耀亢顺治五年(1648)在北京居于陆舫时,也与龚鼎孳、张坦公、王铎、傅掌雷、刘正宗、贾凫西等人交往密切,其诗集《陆舫诗草》中,多处录有与他们的唱和之作,如《张大理玉调张尚书坦公载酒同过草堂二首》、《秋日答贾凫西候补思归》、《次王觉斯大宗伯游华山八律》等。顺治十七年(1660)丁耀亢赴任途中路过杭州,与杜浚、李渔等人徜徉西湖之畔,逗留月余。
与名士的交往,不但可以提高作家的艺术修养,为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无形的熏陶,还往往会直接促进他们的小说创作。譬如前面提到过的丁耀亢创作《续金瓶梅》,很可能最早起因于在董其昌处接触过《金瓶梅》。(www.chuimin.cn)
小说作家与官员的交往也颇引人注目。有的作家与官员交往,是因这些官员本身就是名士,而有些作家与官员交往则是为了谋生。一般说来,小说作家交往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名士,有些作家本身既是官员,也是名士,是相同的志趣将他们吸引到一起来的。纯粹为了谋生而有意与官员交往、迹近“打抽丰”的小说作家,比较罕见,似乎只有晚年的李渔一人而已。李渔于顺治十五年(1658)着手编辑名为《尺牍初征》的名人书信集,其中一部分作品选自古人的书信,而另一部分则由李渔发函给全国各地的官僚名流,向他们广泛征集其作。李渔在《征尺牍启》中说:“三十年间,兵燹以来,金石鸿编,遗弃殆尽,而况名贤手迹耶!仆广为搜猎,淹久岁月,仅有是编,颜曰初征。”通过这个搜集“名贤手迹”的方式,他得以认识不少官员,为他下一步“游走江湖”、四处“托钵”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人际基础。
丁耀亢顺治五年(1648)游走京师,也是为了谋生,即所谓为“升斗计”。正是由于他在北京交往广泛,得到官员的有力帮助,才可能有后来拔贡和做官的仕途生涯。他于顺治十六年(1659)乘赴惠安知县任之机,于当年十月起身,途经扬州、瓜州、常州、无锡、苏州,年底到杭州,第二年才入闽。
小说作家与僧人多有交往,这似乎是明清之际的一个特殊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易代之际隐入寺庙出家为僧的名士非常之多,如明朝宗室朱耷、名士方以智等;再是乾坤倒覆、江山易主的变故,对士人心灵的打击很大,为追求解脱,自然会频繁与标榜“四大皆空”的僧人交往。中国古代文化中,佛教思想是儒、释、道三教之一,深入到多数读书人的心灵深处。这是他们与僧人交往的前提。那些在别号中标明为“居士”的作家,可能都具有一定的宗教思想。而董说、丁耀亢等,则最终侧身僧人之流。
董说与僧人交往密切,可以说深受他的父亲董斯张的影响。董斯张十岁时目睹家族由盛转衰,心灵中一直有师从佛教追求解脱的念头。据董说自述,他在很小时就常常跟随父亲去寺庙。[10]他还从小诵读佛经。他的《丰草庵诗集》卷一中有诗云:“记得竹床残暑后,枇杷树下教《心经》。”董说八岁即皈依开元寺闻谷大师,被赐名为“智龄”。如前所述,甲申之变后,董说与苏州灵岩寺南岳大师过从甚密。以后几年中,董说眼见南明政权节节败退,反清复明的事业越来越无望,他就常常到灵岩寺参谒夫山和尚,最后于顺治十三年(1656)在夫山大师门下剃度为僧。
丁耀亢与僧人的交往虽然未见直接资料,但从《续金瓶梅》中可以看出,他一贯具有颇为浓厚的宗教思想。在顺治十七年(1660)遭遇了因《续金瓶梅》而入狱的打击,以及相继而来的双目失明的厄运之后,他终于弃绝尘世,撒手出家。
有关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的文章
第一节小说作家与社团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交游,似乎比其他历史时期的士人更为广泛、频繁,这是因为当时读书人崇尚“结社”和“游学”的风习,众多的社团和漫长的旅程为作家提供了广泛结交友朋的可能性。欲考察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人际交往,不得不提到当时江南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1]小说作家作为生员和文人,必然也都应在社团之中。除了结社之外,跨省游历也是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生活。......
2023-11-29
第一节“存雅道”、“为世型”木铎,本义指木舌的铃。明清之际小说作家“木铎醒世”的小说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为“存雅道”,“著良规”;二为“警世劝俗”,“以为世型”;三为“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存雅道”,“著良规”,“破今时陋习”,成为冯梦龙和凌濛初先后秉持的小说观念。......
2023-11-29
但对小说创作来说,作家之间的交往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大多在杭州、苏州、南京一带活动,又都与书商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他们彼此之间应当比较容易发生交往。据目前可知的材料,大致可以梳理出一个松散的小说作家团体,这个团体以杭州为主要活动中心。以冯梦龙以中心,可以串起两个小说作家交往链环。......
2023-11-29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大多交游广泛。作家的人际交往对小说作品的影响,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促进小说创作有些作家可能是受了友朋的启发和鼓励,才转而创作小说的。......
2023-11-29
第一节崇祯年间的小说作家心态崇祯年间小说作家的心态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层次感,即从崇祯初年的欢欣鼓舞转向崇祯中后期的忐忑不安,这是与当时时事密切相关的。从本书附录二可以看出,在崇祯元年到四年之间,创作和刊刻了一批反映魏忠贤事件的时事小说。袁崇焕死于后金的“反间计”,是明朝军事力量的重大损失。......
2023-11-29
明清之际刊刻的《玉闺红》就是其中之一。现今可知的《玉闺红》版本有四种。丽华本前有慕容陈蔡的序文《古佚小说〈玉闺红〉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古典小说研究热潮的兴起,《玉闺红》也引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
2023-11-29
张俊老师在《清代小说史》一书中,认为从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自身发展规律考虑,小说史上的明清之际这一时段应当只包括明崇祯年间和清顺治年间。因此,我们把清顺治十八年界定为小说史上明清之际这一时段的下限。......
2023-11-29
此时,小说作者和读者关注的焦点是魏忠贤事件和辽东事件,反映这两大事件的时事小说陆续出现。小说界迅速作出反应。指明这类小说内容上紧扣时事的特征。时事小说在崇祯初年勃然兴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