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清之际江南小说作家研究

明清之际江南小说作家研究

【摘要】:第一节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多是江南人自东西两晋以来,原先强宗云集的西北、华北地区,大部分世家大族都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逐步南移而迁往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多集中在江南地区的原因,与当时南北分流的政治心态和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地位有关。可以说,杭州是明清之际小说作品创作和刊刻的一个中心地区。除浙江外,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另一个主要活动地区是江苏,尤其是苏州。

第一节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多是江南

自东西两晋以来,原先强宗云集的西北、华北地区,大部分世家大族都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逐步南移而迁往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尤其在南宋以后,这种迁移更是整体性的、大规模的。据各种宗族谱牒所记载的家族渊源和迁徙路线,可以看出,一部分关中大族沿蜀道进入四川盆地和云贵地区;华北大族的一部分迁往关外,进入内蒙古和松辽地区,另一部分则南迁,分布在今淮北、苏北、浙江东南和闽南沿海及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原大族沿着长江、淮河、赣江而下,迁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台湾地区。连续数百年的整体性移民浪潮,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改变了汉人宗族原先北强南弱的分布态势。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实力渐渐压倒北方。本章所说的江南,从行政划分来说,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上海四省一市;在地理范围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海地区和赣江流域。[1]

从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籍贯中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是江南人士。有的作家虽然籍贯不在江南一带,但却长期寓居江南,或多次到江南游历。他们的小说创作,往往也是在江南进行的。作家基本上集中在某一地区,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多集中在江南地区的原因,与当时南北分流的政治心态和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地位有关。可以说,正是明清之际江南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促进了小说的创作和出版,造就了众多的小说作家。

明清之际部分小说作家生活地域简表[2]

③“别号”表示这些作家的别号与此地相关。

④李渔一生生活地域比较复杂。他原籍浙江兰溪县下李村,自幼随父长在如皋,三十七八岁起寓居杭州十年,四十七八岁起寓居南京二十年,晚年回到杭州终老。

续表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明清之际原籍在乌程、吴县、钱塘的小说作家最多,分别有三位;别号中有“西湖”、“吴”、“江”等地域标志的小说作家最多,只有少数几位作家在别号中分别标署“东鲁”、“齐东”、“圣水”等。由

①江左又称江东,东晋及宋、齐、梁、陈各代的根据地都在江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明清之际的江左也大致如是。魏喜《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

西汉时有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云梦。隋时有江夏县,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③有人认为齐东野人即袁于令,参见于盛庭:《关于〈隋炀帝艳史〉的作者》,《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该文据柳存仁先生在伦敦英国博物院所见嘉庆乙丑年(1805)重刻的小型本《绣像隋唐演义》正文第一回下面的题署“剑啸阁齐东野人等原本,长洲后进没世农夫汇编,吴鹤市散人鹤樵子参订”,认为“剑啸阁”和“齐东野人”是同一人,而剑啸阁是袁于令的室名。其实这里题“剑啸阁齐东野人等原本”,与“长洲后进没世农夫汇编,吴鹤市散人鹤樵子参订”的题署明显不同。后面两个题署可以理解为“长洲后进”和“没世农夫”为同一个人,“吴鹤市散人”和“鹤樵子”是同一个人,这都没有问题。但第一个题署在“原本”之前,第二个、第三个题署的“汇编”、“参订”都多了一个“等”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差别。这三个题署可以这样理解:在剑啸阁的《隋炀帝艳史》和齐东野人的《隋史遗文》等原本的基础上,经过长洲后进没世农夫的汇编和吴鹤市散人鹤樵子的参订,而形成了一部新的小说《绣像隋唐演义》。这种理解似乎更近情理。假如没有这一“等”字,径自说“剑啸阁齐东野人原本”,才可以推测“剑啸阁”和“齐东野人”是同一个人。由此,从这个资料来推测《隋炀帝艳史》的作者齐东野人即是袁于令,是值得商榷的。

于钱塘、苏州、金陵是当时东南的三个文化中心,寓居在此三地的小说作家为数更多。

在江南一带中,籍贯在浙江的小说作家最多。其中乌程一地就有凌濛初、陈忱、董说三位小说家。另外,李渔是浙江兰溪人,编撰《吕祖全传》的汪象旭是浙江萧山人,烟水散人徐震是浙江嘉兴人。

明清之际活动在钱塘的小说家更是非常之多,如陆云龙、陆人龙、周楫等人,籍贯就在杭州。其他一些小说家如丁耀亢、袁于令等人,则曾长期或短期寓居于此。崇祯六年(1633),袁于令在《隋史遗文序》中,署“崇祯癸酉玄月无射日,吉衣主人题于西湖冶园”。当时袁于令四十一岁。[3]李渔曾于四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之间在杭州居住十年时间,之后到南京居住二十年,然后又回到杭州终老。他的《无声戏》和《十二楼》都是在杭州创作、刊刻的。丁耀亢的《续金瓶梅》于顺治十七年(1660)完稿,当时丁耀亢正在杭州西湖。

作家别号中与“西湖”有关联的,譬如《醋葫芦》的作者“西子湖伏雌教主”、《皇明中兴圣烈传》的作者“西湖义士”以及《弁而钗》、《宜香春质》的作者“醉西湖心月主人”,等等,他们的小说创作活动都应当在杭州西湖附近。“秋磊道人”、“酌元亭主人”也是在杭州从事小说创作的。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首序署名“庚辰仲秋秋磊道人撰于西子湖之萍席”看,编撰者“秋磊道人”是在西湖完成创作的。“酌元亭主人”编著的《照世杯》,编成于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地点也在杭州。《照世杯》序署“吴山谐野道人载题于西湖之狎鸥亭中”,据序中说明和序的署名看,《照世杯》当编于杭州。可以说,杭州是明清之际小说作品创作和刊刻的一个中心地区。

除浙江外,明清之际小说作家另一个主要活动地区是江苏,尤其是苏州。此时小说作家中,籍贯在吴县(今苏州)的小说家就有冯梦龙、袁于令、金圣叹三位。虽然不知籍贯在何地,但名号中与苏州有关的作家也不少。苏州是故吴的国都,作家名号中有“古吴”、“吴门”、“吴”等地域标识的,应当都与苏州有关。活跃在吴地的小说作家很多。《孙庞斗智演义》的作者“吴门啸客”、《鼓掌绝尘》的编著者“古吴金木散人”、《新编剿闯小说》的作者“西吴懒道人”,从其别号来看,都应是吴地一带人。[4]《樵史通俗演义》的作者“江左樵子”,也是吴地人。孟森先生在《重印樵史通俗演义序》中,曾推断“江左樵子”的身份:“其人盖东林之传派,而与复社臭味甚密,且为吴中人而久宦于明季之京朝者。”指明“江左樵子”是“吴中人”,但长久以来居住在都城北京过着仕宦生涯。孟森先生还认为此书的评点者“钱江拗生”和作者“江左樵子”是同一个人。[5]

在苏州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就更多了。明清之际苏州书坊众多,这些书坊又主要是刊刻小说和戏曲作品,从理论上讲,活动在苏州的小说作家应当非常多。从有关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诸多小说作家在苏州的活动。譬如《石点头》的作者天然痴叟,就可能是在苏州从事小说创作的。为其作序者署名“古吴龙子犹撰”,有可能是冯梦龙。作序,也有可能是托名冯梦龙。但即使是托名,作序者可能也和冯梦龙一样,在苏州生活。一般说来,为小说作品作序跋的人,应当是小说编著者身边的人;从刊刻地点来看,《石点头》的原刊本,是崇祯年间苏州叶敬池书种堂所刊;从作品本身来看,《石点头》的书名又取自生公在苏州说法的故事。这些迹象都说明,其作者可能为苏州人或寓居苏州者。烟水散人也在苏州从事小说创作。他的《珍珠舶自序》题“鸳湖烟水散人自题于虎丘精舍”,虎丘在苏州,故烟水散人有可能是寓居苏州、专门为苏州的书坊主从事小说创作的“专业作家”。

南京是明清之际第三个小说创作中心。虽然我们目前尚不能考知籍贯南京的作家有多少,但从现有资料看,明清之际活动在南京的小说家很多。李渔曾在南京居住二十年。袁于令、凌濛初、方汝浩也都曾在南京住过。袁于令《南音三籁序》署“康熙戊申仲春书于白门园寓,七十七龄老人箨庵袁于令识”。“白门”是南京旧称。据袁中道《游居柿录》记载,他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后游南京时,曾在珍珠桥凌寓会见凌濛初,说明凌濛初在南京居住过一定时期。方汝浩在小说作品中署名“荥阳清溪道人”,而“清溪”在南京,方汝浩可能是寓居南京的河南人,或者是流寓南京的河南人的后裔。[6]

另外,东鲁落落平生、吟啸主人、齐东野人应也都是寓居南京的作家。东鲁落落平生是《玉闺红》的作者,其别号中题“东鲁”,籍贯或原籍似为山东人。但小说创作是在南京进行的。[7]《绣像玉闺红全传》前有崇祯四年(1631)湘阴白眉老人序。序中说东鲁落落平生的大致生平是:(www.chuimin.cn)

幼秉天资,才华素茂,弱冠走京师,遍交时下名士,互为唱和。而立至江南,文倾一时,遂得识荆。君为人豪放任侠,急人所急。第困于场屋,久不得售,遂弃之去……退而著述,所作甚多。

白眉老人说东鲁落落平生“而立至江南”,则其本不是江南人。之后就说其在南京的种种作为:先是参加科考,后因“久不得售”而“弃之去”、“退而著述”,但并没有说东鲁落落平生又去到其他地方。此序中说及落落平生最近(“今春间”)又送来小说《玉闺红》让白眉老人看,而小说又是在南京的文润山房刊刻的。综上种种,我们是否可以说:东鲁落落平生应当是一位在南京从事小说创作的外籍落第生员?

吟啸主人创作《平虏传》时,也居住在南京。《平虏传序》属“吟啸主人书于燕子矶上”,燕子矶在南京,说明吟啸主人至少写作此书时在南京,或是南京人,或是寓居南京。

至于《隋炀帝艳史》的作者齐东野人,委蛇居士在《隋炀帝艳史题辞》中说道:“余友东方裔也,素饶侠烈,复富才艺,托姓借字,构《艳史》一编,盖即隋炀帝事而详谱之云。”“东方裔”,可能指齐东野人的祖辈曾在“东方”,也可能指齐东野人的籍贯在“东方”,在没有其他资料参证的情况下,不能遽然而定。但齐东野人创作《隋炀帝艳史》时,应当在南京。《隋炀帝艳史》最早有崇祯四年(1631)金陵人瑞堂刊本。委蛇居士《题辞》后署“擕李友人委蛇居士识于陶陶馆中”(擕李在今浙江嘉兴西南)。委蛇居士应当是居于南京的浙江人氏。根据古代小说题辞的惯例,委蛇居士或者是作者齐东野人本人的又一托名,或者是齐东野人身边的友人,或者是出版小说的书商,这三种情况都应可证明齐东野人是在南京创作的小说。委蛇居士《题辞》中又特意提到“余友东方裔也”,则齐东野人此时不在“东方”可知。

综上可知,杭州、苏州和南京,是明清之际小说创作、刊刻的三个中心地区。

另外,《梼杌闲评》的作者,不题撰人。缪荃荪《藕香移别钞》和邓之诚《骨董续记》都推测其作者是明末史学家李清。欧阳健先生又从时代、史才、对明末党争宅心仁恕、对李清祖父李思诚所持的回护态度、对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地理、风俗人情及语言极为熟悉等方面,进一步推证《梼杌闲评》的作者是李清。[8]李清是今江苏兴化人。

《鸳鸯针》的作者华阳散人,王汝梅在《〈鸳鸯针〉及其作者初探》一文中认为是江南丹徒人吴拱宸。根据是清人卓尔堪选辑的《明遗民诗》卷十四选吴拱宸诗两首,在目录下小传里介绍:“字襄宗,号华阳散人,丹徒孝廉,肆志山水,终于茅山。”在诗题作者名下又写道:“襄宗,号华阳散人,江南丹徒人,觚斋集。”

《豆棚闲话》的作者圣水艾衲居士,有人认为应当是北方人。上海古籍出版社《豆棚闲话》出版说明中指出:“杭州西湖旧名明圣湖,又今杭州慈圣院有吕公池,宋乾道年间,有高僧能取池水咒之以施,病者取饮立愈,号圣水池。如果艾衲居士所题圣水即指此,那么他可能是杭州人。”但杜贵晨先生据《水经注》及古今相应的地志记载,认为“圣水”是北京房山县琉璃河的古称,清代犹沿用,故作者可能籍贯或原籍是北京房山人,久居江南,或是杭州寓公。[9]

按书中写在江南豆棚下纳凉闲话,“栽得豆苗堪作荫,胜于亭榭又生香”。但第十二则中写道:“只因向来没人种他,不晓得搭起棚来,可以避暑乘凉,可以聚人闲话。”说明豆棚不是当地习见事物。书中运用浙江方言,或许作者在浙江生活时期较长。但作者《弁言》引其同乡先辈诗人徐菊潭诗句曰:“池塘六月由来浅,林木三年未得长。”北方少雨,故池塘水浅,林木懒长。因此,《豆棚闲话》作者的籍贯,似应以北京房山为是。

《禅真逸史》和《禅真后史》、《东度记》,都是南京、杭州、浙江堇县一带刊刻的。《禅真逸史》有峥霄馆刊本。峥霄馆是明末杭州著名书坊,其主人即号翠娱阁主人的陆云龙。《禅真逸史》有署名“仁和诸某”和“古越徐良辅”的两篇序。《禅真后史》有翠娱阁主人序,钱塘金衙刊本。方汝浩的《东度记》有明末万卷楼刊本,万卷楼是浙江堇县丰氏兼营出版业务的藏书楼,故方汝浩可能是在浙江一带进行小说创作的。

然而,只凭借作家别号中所自许的地域,来断定作家本人的籍贯,其做法本身似有欠严密,从历史实际来看,更是不可全信。那些被迫迁移南方的北方人,有许多依然自署北方籍贯。仅就南京一地来说,西晋末年为避北方战乱渡江南来的汉人,就曾因大量的南渡人口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流亡的北方政府,不得不在南京周围建立专供北方人居住的“侨郡”,这些“侨郡”仍然以北方原来的郡县命名,如“南徐州”、“南东海”、“南兰陵”等。而当时的士人并不会把南北同名的郡县混同起来,于是常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省掉“南”字。这就给后人的理解和研究制造了相当大的麻烦。譬如撰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至今也无人能够肯定他是北“兰陵”人,还是南“兰陵”人。

远的暂且不论,就明朝而言,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为了稳定统治和繁荣都城,也曾大举移民。他将南京城内的部分元朝遗民,举家迁往云南;又将江苏、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等地的一万五千户富豪逼入南京,并将全国大约五分之一的手工业匠户调入南京。据说至今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还能找到一些带有南京口音并能演奏江南丝竹的老乡,背井离乡六百余年之后,乡音仍旧不改,旧曲尚能不忘。[10]由此反推,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几百年之后的北人后裔,为纪念祖先或出于其他考虑(譬如标榜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在名号中署以几百年前的旧籍,似也不足为奇。因此,不能因为作家在别号中署名“东鲁”人,就认定作家就是山东人;同样,似乎也不能因为作家别号中署有“古吴”、“江淮”等,就认定作家一定是江浙一带人。

判别这些作家的籍贯和生活地域,还应从作品中透露的生活质地和语言风格综合来看。在署名只用别号的明清之际小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语言大多运用江南方言,就连署名“荥阳清溪道人”的方汝浩和署名“圣水艾衲居士”的艾衲居士也不例外

总之,从籍贯来看,明清之际小说作家中大多数是江南人。本节“明清之际部分小说作家生活地域简表”中所列确切可知籍贯的十六位作家中,籍贯在江南的有十四人,只有丁耀亢、艾衲居士籍贯不在江南,但他们都曾寓居江南或多次到江南一带游历,他们的小说创作也都是在江南进行的。

另外,还有不少小说作家只署别号,别无生平资料可考。他们在别号中大多标明是江南一带人。从“明清之际部分小说作家生活地域简表”中可知,只署别号的作家共有十九位,在别号中标明是江南一带人的作家有十四人,只有两位作家在别号中标明是“东鲁”人,另外还有三位作家分别标明是“齐东”人、“圣水”人和“江夏”人,真正籍贯不得而知。

由上文可知,标明自己是非江南人的士人,自身未必就不是江南人,或许只是其先祖不是江南人而已。即使这几位作家确实是非江南籍人士,就其比例来说,在明清之际小说作家中也只是极为少数的几位。

因此,我们可以说,明清之际的小说作家,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江南一带的士人,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杭州、苏州和南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