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作者研究成果

《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作者研究成果

【摘要】:关于《续金瓶梅》的研究走向深入,对于“丁耀亢是否是《醒世姻缘传》作者”的探讨仍在继续。关于《续金瓶梅》与《金瓶梅》以及《隔帘花影》等书的关系,一些学者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至于对《续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的研究,更是丰富多彩。

第三节 一个典型案例——关于《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的作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明清之际文学家丁耀亢的研究,有渐趋热烈之势,出现了一部全集、三部专著和数十篇论文[7]1997年张兵先生发表《丁耀亢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8]第一次展开关于丁耀亢研究状况的综述。但张兵先生着重于宏观的勾勒与评述,对于具体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则很少提及。我们拟从具体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的微观角度,客观勾勒20世纪丁耀亢研究的历史面貌。

丁耀亢研究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肇始期——《续金瓶梅》研究阶段。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关丁耀亢的研究几乎全部围绕着其小说作品《续金瓶梅》展开。

发展期——丁耀亢是否是《醒世姻缘传》作者的探讨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学术界开始进行“《醒世姻缘传》作者是否是丁耀亢”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肯定,有人否定,并由此带动了对丁耀亢家世生平的研究。

繁荣期——丁耀亢家世生平及其戏曲、诗词、杂著等作品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丁耀亢研究进入繁荣期。关于《续金瓶梅》的研究走向深入,对于“丁耀亢是否是《醒世姻缘传》作者”的探讨仍在继续。同时,一些学者陆续开始研究丁耀亢的戏曲作品,对丁耀亢家世生平的研究也逐渐升温,出现了丁耀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集,并编选了一部《丁耀亢全集》和一部《丁耀亢年谱》。在此基础上,关于丁耀亢诗词、杂著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一、肇始期——《续金瓶梅》研究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丁耀亢的研究,基本上只限于对其小说作品《续金瓶梅》进行研究。80年代以后,丁耀亢研究的领域逐步延展到家世生平、戏曲作品、诗词、杂著等方方面面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对《续金瓶梅》的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步,处在逐步深入和扩展之中。

1923年出版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对《续金瓶梅》作了简单的评述,开了20世纪丁耀亢与《续金瓶梅》研究的先河。关于《续金瓶梅》的创作时期和版本情况,孙言诚在《〈续金瓶梅〉的刻本、抄本和改写本》一文,[9]从刻本、抄本、改写本三个角度入手,梳理了《续金瓶梅》极为复杂的版本系统。石玲在《〈续金瓶梅〉的作期及其他》一文中,[10]考证出《续金瓶梅》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并且考证出《续金瓶梅》的评者“湖上钓史”和《续金瓶梅集序》的作者“西湖钓史”是查继佐。

关于《续金瓶梅》与《金瓶梅》以及《隔帘花影》等书的关系,一些学者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叶桂桐在《从〈续金瓶梅〉看〈金瓶梅〉的版本及作者》一文,[11]认为丁耀亢看的是词话本《金瓶梅》,并且根据《续金瓶梅》的有关内容,推断丁耀亢读过的是初刊本《金瓶梅词话》,而不是《新刻金瓶梅词话》。朱叔眉《论〈续金瓶梅〉及其删改本〈隔帘花影〉和〈金屋梦〉》一文,[12]评析了《续金瓶梅》及其删改本《隔帘花影》和《金屋梦》的成败得失。余嘉华《评〈金瓶梅〉的续书〈隔帘花影〉》一文,[13]分析了《隔帘花影》的作品来源和艺术特点。

至于对《续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的研究,更是丰富多彩。时宝吉《〈续金瓶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华》一文,认为“丁耀亢的《续金瓶梅》站在爱国的立场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思想和民主思想”。[14]罗德荣《〈续金瓶梅〉主旨索解》一文,认为“作者的主要兴趣及全书主体内容,是借宋金喻明清,以易代之际乱或掠影,全方位地描绘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与社会风情”。[15]王汝梅《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创作及其小说观念》一文,认为丁耀亢“造就了小说作品的另一种类型”,“综合经史、笔记、长篇小说于一体。就小说而言,又综合世情、神魔、演义于一体。不拘格套,自成体制”。[16]孔繁华《两副臭皮囊,一副丑嘴脸——〈续金瓶梅〉〈金瓶梅〉中应伯爵形象谈》一文,以一个帮闲人物形象为例,在与《金瓶梅》里同一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探讨了《续金瓶梅》的人物塑造艺术。

1988年齐鲁书社出版的《金瓶梅续书三种》一书所附黄霖的一篇前言,对《续金瓶梅》的思想、艺术及与其作者关系等方面给以综合考察。[17]该文对丁耀亢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以及《续金瓶梅》的思想、艺术作出评价。周钧韬、于润琦《丁耀亢与〈续金瓶梅〉》一文,[18]简述了丁耀亢的生平,分析了《续金瓶梅》思想和艺术上的成败得失。199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俊先生的《清代小说史》,将《续金瓶梅》归入明清之际世情小说中的续补前书类,认为《续金瓶梅》的思想和艺术,“无疑均不能与《金瓶梅》相提并论,但也有其一定意义和独到之处”。其意义和独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作品立意,是“借因果报应,劝人止恶为善,发展了《金瓶梅》题旨”。其次,作品还写了兵火离合、桑海变迁的时事,“表现了作者忧患时局、痛悼故国之情。比之《金瓶梅》,政治色彩更为浓重”。最后,《续金瓶梅》的框架结构及人物描写,也与《金瓶梅》不同,颇有特色。[19]

二、发展期——丁耀亢是否是《醒世姻缘传》作者

《醒世姻缘传》一书的作者“西周生”究竟是何许人?学术界主要出现了六种说法:

一为陕西人士说。清代光绪年间李葆恂《旧学庵笔记》中,有此臆测:“惜不知作者为谁,署名西周生,或是陕人耶?”[20]

二为章丘人说。金性尧《〈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一文,提出这种说法,[21]徐朔方《论〈醒世姻缘传〉及其和〈金瓶梅〉的关系》一文,认为此说为是。[22]

三为河南人士说。童万周在《〈醒世姻缘传〉后记》中提出这一说法。[23]

四为兖州贾凫西说。徐复岭在《〈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一书中,提出了这种说法。[24]

五为蒲松龄说。清代乾隆年间,已有《醒世姻缘传》作者是蒲松龄的传闻。胡适先生在《〈醒世姻缘传〉考证》一文中,[25]断定《醒世姻缘传》作者是蒲松龄。孙楷第也以此说为是,[26]并在其著作《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在“书目索引”《醒世姻缘传》书条下明确写上作者为蒲松龄。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学史、小说史和辞典都采用此说。[27]一些海外学者也接受此说,如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普实克、美国汉学家蒲安迪等。[28]这一说法自50年代起遭到挑战,80年代之后,持此说的人已经不多。

六为丁耀亢说。最早提出“丁耀亢说”的是台湾学者刘阶平。[29]1962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中,关于《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有一条小注:“有人认为是丁耀亢所作。”80年代以后,“丁耀亢说”有方兴未艾之势。

如上所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有人提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丁耀亢。80年代以后,持“丁耀亢说”的内地学者,主要是田璞和张清吉。1982年,田璞在《河南大学学报》上发表《〈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丁耀亢》一文,[30]从成书年代、作者籍贯、作者的艺术修养、作者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性格特征、“西周生”与丁耀亢字“西生”之间的联系、丁耀亢的生平与《醒世姻缘传》的关联、《醒世姻缘传》与《续金瓶梅》的类同比较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的结论。这是第一篇明确论证“《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的学术论文。张清吉《〈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一文,也符合这一说法。[31]

主张《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的学者,还有凌昌和冯春田。凌昌在《文汇报》上发表《〈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一文,认为《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32]冯春田在《“西周生”即丁耀亢——〈醒世姻缘传〉辑著者证》一文中,认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人物刑皋门是丁耀亢自己的化身,而刑皋门与西周生在名字上有关联,因此,丁耀亢就是西周生。[33]对于反对“丁耀亢说”的学者所提出的“作者籍贯和生活区域不合”、“言语风格特征不合”等问题,[34]冯春田在此文中的解释是:《醒世姻缘传》作者署名是“西周生辑著”,而不是“西周生著”,因此,丁耀亢是在别人创作的基础上“辑著”而成,出现书中内容与丁耀亢身世相矛盾的情况,是“毫不可怪”的。

反对“丁耀亢说”的学者,主要是孙玉明、徐复岭等人。孙玉明在其文章《丁耀亢是〈醒世姻缘传〉作者吗?》、[35]《〈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驳议》中,[36]分别对田璞和张清吉的论证方法加以驳斥。孙玉明认为田璞将丁耀亢生平总结为五个方面、并与《醒世姻缘传》一一对照印证,从而就得出作者是丁耀亢的结论,这个等式是“难以成立的”,[37]是犯了混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逻辑错误。孙玉明认为张清吉的论证方法也是犯了“逻辑推理性的错误”,[38]“《新考》中的《“化名”考》一章,则更是随意性极强的文字游戏”,[39]《新考》中的《方言简释》一章,也是“错误百出”。[40]孙玉明更进一步举出《醒世姻缘传》中的一些内证,说明其作者不会是丁耀亢。徐复岭在《〈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平议》一文中,从“该书的成书年代”、“作者籍贯和所用方言问题”、“该书与《续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和言语特征问题”、“某些’本事’问题”等方面,反驳了张清吉《〈醒世姻缘传〉新考》中的重要论据,从而否定《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的说法。[41]

另外,姜纬堂在《西周生与北京》一文中,从《醒世姻缘传》作者对当时北京的熟悉程度的角度,考证出“西周生决没到过北京,也没有认真读过《帝京景物略》之类的书”,认为“编选过《帝京景物略》的蒲松龄”不应当是西周生。[42]根据这篇文章的考证,在北京居住多年的丁耀亢,就更不应当是《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了。

丁耀亢究竟是不是《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呢?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处于有待继续探索研究的阶段之中。

三、繁荣期——家世生平及戏曲、诗词、杂著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对丁耀亢是否是《醒世姻缘传》作者的热烈讨论,引起了学者们对丁耀亢家世生平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感到了解丁耀亢身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术界逐渐出现了一些论文和专著,展开对丁耀亢其人身世的研究。1997年5月在丁耀亢家乡山东诸城举办的“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是丁耀亢研究史上的一大盛事,产生了第一部丁耀亢研究论文集——《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书收集论文十九篇,是近年来丁耀亢研究成果的汇报,也推动了丁耀亢研究的进一步蓬勃发展。

1995年出版的《〈醒世姻缘传〉新考》可以说是丁耀亢研究领域首次出现的“半部专著”,因为该书使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考证了丁耀亢的家世生平和个性特质。丁耀亢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应当是199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清吉撰《丁耀亢年谱》。

而199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丁耀亢全集》,则可称得上是丁耀亢研究史上的一大盛事,标志着丁耀亢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确立了丁耀亢研究在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明清之际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991年7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金瓶梅艺术世界》一书,收有孙玉明《丁耀亢其人其事》一文。该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丁耀亢家世生平的研究:第一,家世与生平,认为丁耀亢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卒于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第二,传说考辨,对在诸城流传的关于丁耀亢的五个传说逐一加以考辨。第三,作品杂谈,联系丁耀亢的生平,评述其有关作品。

1991年11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清吉的《〈醒世姻缘传〉新考》一书。[43]作者认为《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并且使用近一半的篇幅考证了丁耀亢的家世生平、思想道德观、精神气质、创作才华及其文风等。张清吉从《醒世姻缘传》一书的作者化名考、本事考、方言考、与《续金瓶梅》的相似性[44]成书年代等方面,考证出《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并在书中附了《丁耀亢传》,成为海内外第一部研究丁耀亢生平的专著。

199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清吉撰《丁耀亢年谱》,收入以下六部分内容:(一)《琅琊丁氏家乘·族谱序》;(二)丁耀亢正传及行述;(三)丁耀亢友人及后学赞咏;(四)丁公石祠碑文录;(五)丁耀亢著作书目及序跋选;(六)丁耀亢后嗣裔孙。《丁耀亢年谱》的出版,为丁耀亢研究提供了必要而珍贵的资料基础。

1999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丁耀亢全集》分上、中、下三册。上册收编了丁耀亢的六种诗集和四种戏曲作品。这六种诗集是:《陆舫诗草》五卷、《椒丘诗》二卷、《江干草》一卷、《归山草》一卷、《听山亭草》一卷和《逍遥游》二卷。四种戏曲作品是:《化人游词曲》一卷、《西湖扇》二卷、《赤松游》三卷和《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二卷。中册收编丁耀亢小说《续金瓶梅》十二卷。下册收编了丁耀亢的四种杂著:《天史》十卷(附《管见》一卷,《集古》一卷,《问天亭放言》一卷)、《家政须知》一卷、《出劫纪略》一卷和《增删补易》十五卷。《丁耀亢全集》的出版,对于丁耀亢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丁耀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文献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古典文学戏曲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丁耀亢戏曲创作的研究工作,也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对于丁耀亢现存的四部戏曲作品——《化人游》、《赤松游》、《西湖扇》、《表忠记》(又名《蚺蛇胆》),都有人作出分别或综合的研究。孙永和《清代戏剧家丁耀亢及其创作》一文,评述了丁耀亢戏曲作品的总体成就。[45]郝诗仙、郭英德在《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46]一文的第四部分“戏曲创作简评”中认为:“丁耀亢由明入清,躬逢沧桑之变……因而其剧作皆有一种乱世氛围、悲愤情感。”“喜好道家之学是其为人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剧作的一大特点。”[47]“作为遗民作家,集中表现在《西湖扇》里的是丁氏的‘遗民人格’。”“丁氏的传奇作品,是地地道道的诗人之剧,案头之剧……但作为诗人之剧,却有其突出的艺术特色。一、他以诗人特有的史识、史笔作传奇,增强了传奇的历史性……二、在戏剧结构上注意到以一人一事为主脑,使主要线索清晰明朗。……三、在曲词方面,也显示了丁氏作为诗人的特长……”[48]1999年出版的郭英德《明清传奇史》一书中认为:“丁耀亢堪称清朝前期明遗民人格的又一种类型……他的传奇作品便清晰地显示出逐渐解脱遗民情结而诚心效忠新朝统治的思想演变轨迹。”[49]

有关丁耀亢现存剧作内容方面的研究,[50]最早有周贻白《丁耀亢〈蚺蛇胆〉》一文,具体分析了丁耀亢的四种戏曲作品之一《蚺蛇胆》(又名《表忠记》)。[51]郭英德在《明清传奇综录》一书中,对此四部作品“辑其版本,辨其作者,述其情节,考其本事,评其得失”,“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出了扎实的考证。[52]石玲在《蛇神牛鬼,发其问天游仙之梦——〈化人游〉初探》一文中,[53]对丁耀亢的四部剧作之一——《化人游》的思想内涵,作了具体的解读。石玲《丁耀亢剧作论》一文,则对丁耀亢的四部剧作的思想内涵分别加以研究。该文分为四个部分:(一)蛇神牛鬼,发其问天游仙之梦——《化人游》;(二)借史言志,仇闯恋明,怀旧归隐——《赤松游》;(三)为他人作嫁衣裳,亦冀自嫁——《西湖扇》;(四)没有成效的表忠献策——《表忠记》。[54]孔繁信《丁野鹤戏曲创作简论》一文,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关于爱情剧《西湖扇》;(二)《表忠记》是丁氏历史剧的杰作;(三)关于历史剧《赤松游》和幻想剧《化人游》的一些看法。[55]

对于丁耀亢戏曲艺术成就方面的研究,陈美林、吴秀华在《试论丁耀亢的戏曲创作》一文中,认为丁耀亢的剧作在内容上表现了浓厚的遗民情结,反映了入世精神和出世情怀的矛盾,艺术上富有表现力,曲词优美,讲究结构布局,塑造了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意境宏阔新颖。[56]关于丁耀亢剧论方面的研究,80年代末,秦华生在《丁耀亢剧作剧论初探》一文中作了初步的探索。[57]90年代后期,黄霖在《略谈丁耀亢的戏曲观》一文中,从自然观、布局论、悲喜剧论等几个角度,探讨了丁耀亢的戏曲观。[58]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丁耀亢诗词、杂著的研究,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丁耀亢诗词方面的研究,现只有张崇琛的《丁耀亢佚诗〈问天亭放言〉考论》一文。该文考证了诗集《问天亭放言》的写作时间、总体风格以及在丁耀亢创作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本诗集表明“此时的野鹤情趣上耽于田园,而其内心深处,却仍然有着一种慷慨不平之气”,“作者隐居期间外界社会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也在诗集中得到反映”,“《问天亭放言》中的诗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野鹤早年交游的情况。这无论对明季社会风习的研究,还是对鼎革前后文人倾向的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问天亭放言》中的诗歌,就其总体风格而言,的确与野鹤后来的亢厉激越颇不一致。但也不尽然”,“野鹤诗风之变,在其早年诗作中已露端倪”,“集末所附录的《山居歌》和《田家歌》各一首,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两篇作品”,“这虽是不同于《问天亭放言》中所有其他诗篇的另外一类诗歌,然而却成为野鹤此后小说和戏曲等通俗作品创作的先声。例如,野鹤戏曲中大量通俗、幽默而又极富生活情趣的曲词,以及《续金瓶梅》中的若干对偶俚语,都是沿着这两首歌谣的路子在进行创作的。”[59]

对于丁耀亢的诗词、杂著等作品,鲁海在《丁耀亢著述考》一文中作了必要的版本梳理工作。[60]该文对丁耀亢一些主要著述的写作时期、主要内容、版本情况作出提示性的辨误和梳理。该文考证的丁耀亢著述有:《逍遥游》二卷、《陆舫诗草》五卷附陆舫诗补遗、《椒丘诗》二卷、《江干草》一卷、《归山草》一卷、《听山亭草》一卷、《丁野鹤诗抄》十卷、《出劫纪略》一卷、《续金瓶梅》前后集和《天史》十卷,这些考证可以作为阅读和研究《丁耀亢全集》的必要辅助工具。

还有一篇关于丁耀亢研究的总结性文章,即赵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在〈丁耀亢全集〉出版发行之时》。[61]该文介绍了丁耀亢著作在清代的刊刻、著录以及被禁的情况,并指出“孙殿起的《知见录》著录的《丁野鹤遗稿》与周妙中《清代戏曲史》著录的《丁野鹤先生遗稿》应该是一本书”。该文肯定丁耀亢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大师”,并肯定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的《丁耀亢全集》是“珍贵的版本”,在学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该文认为一系列丁耀亢研究论文和论著的出现,使“长期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丁耀亢终将回到人间”,认为“恢复丁耀亢在文学史上的应有的地位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纵观丁耀亢研究小史,丁耀亢的小说和戏曲作品的研究工作已初具规模,诗词、杂著等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了开端。这些成果,对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文化和丁耀亢文学成就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但就目前来看,对于丁耀亢的小说戏曲作品,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余地,而有关丁耀亢家世生平以及诗词、杂著等方面的研究,则有待全面展开。

【注释】

[1]《隋炀帝艳史》出现在崇祯初年,具体年份尚不可知。因其内容与《隋史遗文》有一定的关联,故与出现在崇祯六年(1633)的《隋史遗文》同放在这一时期论述。

[2]有的版本作者题署“七峰樵道人”。

[3]《铁冠图》有两种版本,八卷本题“松滋山人编”,四卷本题“南亩老农辑”。

[4]有的本子题“天花藏主人述”,有的本子题“烟水散人编次”。

[5]本段观点主要参照张俊老师的《小说史》讲义。

[6]如李忠昌:《试论明末清初小说的历史贡献》,《明清小说论丛》第三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7]一部全集是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三部专著是:张清吉《〈醒世姻缘传〉新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张清吉《丁耀亢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张兵:《丁耀亢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9]孙言诚:《〈续金瓶梅〉的刻本、抄本和改写本》,《金瓶梅艺术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石玲:《〈续金瓶梅〉的作期及其他》,《金瓶梅艺术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www.chuimin.cn)

[11]叶桂桐:《从〈续金瓶梅〉看〈金瓶梅〉的版本及作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哲社)1989年第2期。

[12]朱叔眉:《论〈续金瓶梅〉及其删改本〈隔帘花影〉和〈金屋梦〉》,《明清小说论丛》(1),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3]余嘉华:《评〈金瓶梅〉的续书〈隔帘花影〉》,《湖北时代学院学报》(哲社)1989年第4期。

[14]时宝吉:《〈续金瓶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华》,《殷都学刊》1991年第2期。

[15]罗德荣:《〈续金瓶梅〉主旨索解》,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16]王汝梅:《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创作及其小说观念》,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17]参见《金瓶梅续书三种》,齐鲁书社1988年版。

[18]周钧韬、于润琦:《丁耀亢与〈续金瓶梅〉》,《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1期。

[19]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2页。

[20]李葆恂:《旧学庵笔记》,义州李氏刻本,1916年刊。

[21]金性尧:《〈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朱东润等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2]徐朔方:《论〈醒世姻缘传〉及其和〈金瓶梅〉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收入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3]童万周:《〈醒世姻缘传〉后记》,《醒世姻缘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4]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齐鲁书社1993年版。

[25]胡适:《〈醒世姻缘传〉考证》,亚东版《醒世姻缘传》附录,收入《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

[26]孙楷第:《一封考证〈醒世姻缘传〉的信》,亚东版《醒世姻缘传》附录,或名《与胡适之论醒世姻缘书》,收入《沧浪后集》。

[27]参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启业书局;柳存仁:《中国小说史》,香港大众书局;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28]蒲安迪:《逐出乐园之后:〈醒世姻缘传〉与17世纪中国小说》,见乐黛云等主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9]见台湾学者王素存:《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考》。

[30]田璞:《〈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丁耀亢》,《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5期。

[31]张清吉:《〈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32]凌昌:《〈醒世姻缘传〉作者是丁耀亢》,《文汇报》1997年7月29日第12版。

[33]冯春田此论的依据是刑皋门名刑宸(星辰),丁耀亢的“亢”就是星辰的名字;晋潘岳《西征赋》中有“秣马皋门,税驾西周”之语,因而刑皋门与西周生有关联;此外,刑皋门这个人物形象与丁耀亢有相似之处。冯春田《“西周生”即丁耀亢——〈醒世姻缘传〉辑著者证》,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4]语出徐复岭的《〈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平议》,见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齐鲁书社1995年版。

[35]孙玉明:《丁耀亢是〈醒世姻缘传〉作者吗?》,《蒲松龄研究》1993年第3~4期合刊。

[36]孙玉明:《〈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驳议》,《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37]孙玉明:《丁耀亢是〈醒世姻缘传〉作者吗?》,《蒲松龄研究》1993年第3~4期合刊。

[38]孙玉明:《〈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驳议》,《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39]孙玉明:《〈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驳议》,《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40]孙玉明:《〈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驳议》,《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41]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丁耀亢说平议》,见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齐鲁书社1995年版。

[42]姜纬堂:《西周生与北京》,《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2期。

[43]张清吉:《〈醒世姻缘传〉新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4]张清吉在《〈醒世姻缘传〉新考》中,认为《醒世姻缘传》和《续金瓶梅》“主导思想一脉相承;部分情节蹈袭合辙;语言风格同出一科;结构手法毫无二致”,因此认定两书作者是同一个人。

[45]孙永和:《清代戏剧家丁耀亢及其创作》,《戏剧丛刊》1988年第6期。

[46]郝诗仙、郭英德:《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47]以上引文见郝诗仙、郭英德:《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48]以上引文见郝诗仙、郭英德:《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49]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7页。

[50]丁耀亢现存四部戏曲作品是《化人游》、《赤松游》、《西湖扇》、《表忠记》,另有两部《非非梦》、《星汉槎》仅存篇目,内容已佚。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1]周贻白:《丁耀亢〈蚺蛇胆〉》,《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2]引语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中聂石樵《序》,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3]石玲《蛇神牛鬼,发其问天游仙之梦——〈化人游〉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0年第3期。

[54]石玲:《丁耀亢剧作论》,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5]孔繁信:《丁野鹤戏曲创作简论》,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6]陈美林、吴秀华:《试论丁耀亢的戏曲创作》,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7]秦华生:《丁耀亢剧作剧论初探》,《戏曲研究》(31),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58]黄霖:《略谈丁耀亢的戏曲观》,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9]张崇琛:《丁耀亢佚诗〈问天亭放言〉考论》,李增坡主编《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258、260、263、264、265页。

[60]鲁海:《丁耀亢著述考》,《山东图书馆季刊》1991年第1期。

[61]赵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在〈丁耀亢全集〉出版发行之时》,《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