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反趋势可以称之为从统治走向元治理。[5]正是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转型的六大趋势与五大反趋势,所以杰索普提醒我们,没有理由断言民族国家正在消亡,认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再发挥作用过于草率。......
2023-11-29
1.4 研究目的与本书结构
在中国学界,杰索普对治理与元治理的论述广为人知,他的《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一文在中国学者研究治理理论的论文中引用率极高。有意思的是,他的国家理论却尚未引起较多关注。事实上,治理理论是杰索普国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他的治理理论放置于国家理论之中才能更精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实质。国内较早介绍杰索普国家理论的学者是尹树广,在其《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批判理论》(2003年)一书中,他选择性地对杰索普(尹树广译之为雅索普)的《国家理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两部著作中的一些内容与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杰索普建构的综合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在随后一篇与南丽军合作的论文《雅索普的资本主义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中,作者通过考察杰索普对几种国家理论的借鉴与综合过程及其方法论,肯定了杰索普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把杰索普国家理论的解释框架理解为政治与经济的制度分离以及国家的自主性,并指出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有关政治与经济之关系问题给出了更合理的解释并拓展了国家理论的空间。与此同时,郁建兴对杰索普国家理论给予了重要关注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中国国家转型等论题相联系,体现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新角色》(《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现时代》(《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复兴国家:国家理论的新形态》(《现代哲学》2005年第4期)、《论葛兰西与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理论》(《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全球化与中国的国家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杰索普国家理论述评》(《求是学刊》2007年第4期)、《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等论文及其专著《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中。此外,唐正东、胡海峰、夏明等以“法国调节学派”为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学者们,尽管并没有直接以杰索普为研究对象,但杰索普关于调节理论的批判性著述也成为他们理论研究的重要知识资源。他们的一些工作从一个侧面为我们研究杰索普的国家理论提供了支持和启发,如夏明的《技术转变与资本积累体制——法国调节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和胡海峰的《对法国调节学派及其理论的分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等。
在充分借鉴与利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上,本书试图通过解读杰索普的著作和论文,系统地研究他的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揭示出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杰索普国家理论之于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启示意义。本书的论述结构依据杰索普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理论演绎逻辑而设计,围绕两个核心主题:一是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建和发展,一是杰索普对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与未来的批判性具体分析与预测。
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立足文献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杰索普早期在梳理和检讨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以及战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主要派别的思想资源和方法基础之后,总结出一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至少要考虑到的五个方面,并找到了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三个主要方法,即制度方法、接合方法、关系方法。杰索普指出,结合这五个方面并利用这三个方法,能够克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长期存在的经济决定论、经济还原论与阶级还原论倾向,能够克服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国家观的局限,能够建立起跨越资本理论与阶级理论之间鸿沟的桥梁。
第三部分论述杰索普中期的策略关系国家理论的初步形成与运用,借助策略关系方法重新调整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政体、经济与意识形态的三元关系;其次,通过补充一个“结构—策略的辩证法”发展了吉登斯解决“结构—能动”这个古老问题的“结构化理论”,由此进一步确定了策略关系方法;第三,在结构与策略辩证法的基础上,杰索普主张应该把国家视作政治策略的场所、产生者和结晶体来分析;最后,为应对国家中心学派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批评,在借鉴卢曼自生成系统理论(autopoietic systems theory)、调节理论、话语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出要把国家分析置于“社会体化”的分析之中。由此,杰索普最终确立了策略关系方法的国家理论,实现了“国家归位”的理论目标,这也标志着杰索普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第一次综合或重建。
第四部分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杰索普在策略关系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借鉴、整合与发展的三个重要主题与方法,即调节、空间尺度与治理。通过对波兰尼和调节学派的借鉴和发展,杰索普指出,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曾存在,国家作为一个重要的超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和本质内容,国家通过社会与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此外,在哈维的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杰索普引入了时空定位(spatio-temporal fix)和尺度两个概念来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分析,认为全球化废除了民族国家的传统地位,但民族尺度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空间组织尺度,而且经济的空间组织尺度与政治的空间组织尺度并不完全匹配。国家没有终结,正在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建构以回应挑战,而治理、元治理(metagovernance)的兴起正是国家重构的出路之一。杰索普在当前的“治理崇拜”中清楚地揭示出治理失败的风险——无论国家、市场还是治理都会失败,并且引入元治理概念来表明当前的国家重构即让国家在元治理中承担起主要的角色。由此,杰索普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第二次综合或新发展。利用调节、尺度、治理三个概念,杰索普也建立起从较抽象的策略关系国家理论到较具体的资本主义国家实体研究的中介性分析工具。
第五部分论述杰索普在转向有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实体分析时作出的国家定义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类型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模式。通过考察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功能充分性(functional adequacy)与形式充分性(formal adequacy)的分析,比较密里本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强调功能充分性)与普兰查斯的“资本主义的国家类型”(强调形式充分性)两种研究路线,杰索普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应该以后者为其实体考察的理论客体或范围,并且要结合着国家的“功能分析”与“形式分析”。在普兰查斯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迈克尔・曼的“国家是多形态的结晶体(polymorphic crystallizations)”理论,杰索普对资本主义国家类型重新作出规定、探讨了它的形式充分性与功能充分性,并依据策略关系方法、调节理论、治理理论、空间尺度理论建构起资本主义国家类型的实体分析模式。
第六、七部分论述杰索普依据策略关系方法、调节理论、空间尺度理论、治理理论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类型的分析模式,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凯恩斯主义福利民族国家和东亚经济体的李斯特主义工作福利民族国家展开的详细考察:两种资本主义国家类型的历史形成、历史功绩、一般特征、形式与功能、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危机以及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重构趋势。
第八部分论述杰索普结合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转型的六大趋势与反趋势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想象”即“全球化的知识基础的经济”对重塑国家功能与形式的现实影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展开的批判性预测与描述,即走向熊彼特主义工作福利后民族政治体及其可能性。
第九部分试图揭示出杰索普国家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及其对中国国家转型的启示意义(或一些努力方向),思考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实现政治合法性基础从经济增长向制度建构转变的过程中国家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如何通过加强国家制度建构以应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
【注释】
[1]Graeme Duncan(ed.)Democracy and the Capitalist State.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p.15-31.
[2]参看John Dewey,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A thens:Swallow Press,1991,Chapter 1.
[3]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2页。
[4]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
[5]当然,还有国际关系领域的国家理论等等,如“理性建构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事实上,从卷帙浩繁的各种有关国家理论的文献中归纳出所有的国家理论学派并加以详细述评,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工作。本书只在此处简单地介绍几种主流的非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局限或者批评者的批评。
[6]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7]拉尔夫・密里本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8]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9]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10]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11]转引自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12]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288页。
[13]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14]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5]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页。
[16]同上,第20页。
[17]对诺思与马克思两人国家理论的一个较详细的比较可参看罗峰:《国家理论之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主义》,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8]参看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章。
[19]B.Jessop,State Theory: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0.p.25
[20]列菲弗尔:《论国家》,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
[21]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22]参看拉尔夫・密里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章。
[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180页。
[24]列宁:《国家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0页。
[25]参看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上海: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1页。郁建兴指出,葛兰西也许是个例外,但其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到真正的重视。此外,在边缘性的思考中,政治问题或国家问题还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关注,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1940年撰写的《极权主义国家》和波洛克1941年的《国家资本主义》两文,就把苏联和纳粹德国视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典型而加以批判;而对国家这一论题更为系统的思考则在纽曼的《巨兽》中得到了展现。参看郁建兴:《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注释。
[26]郁建兴:《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7]Ted W.Meckstroth,Marx and the Logic of Social Theory:The Capitalist State,in Science&Society,Vol.64.No.1,Spring 2000,p.55.
[28]部分是制度主义的理论,部分是本质主义的理论。就马克思试图搞清楚什么是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实践功能而言,它是制度主义的。但是,若就马克思既不是探究这些制度可能服务的各种目标,也不主张国家为了服务这些目标的制度改革而论,它又是本质主义的。后者把观念和准则领域解释为一种经济实体面前的纯粹外观。这个国家理论的结果是所有的政治、法律和政治制度以及全部的政治斗争从来都不可能具有原初的重要性。政治是无力的。它绝不能够决定性地改变经济实体。一切有启发性的政治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清司法—政治幕后的变更与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保持步调上的一致。参看戴维・米勒编:《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第一种是将国家看作是阶级的国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的一种最著名的也是最普及最流行的概括,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能够从经济上的优势变成为政治上的优势,拥有国家的领导权,通过国家保证自己这个阶级在生产和社会上的统治地位,因此,国家是最强大阶级的国家,这是一种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种理论是将国家看作是处于各个阶级之上、处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提出,起源于社会的国家企图把自己置于社会之上,并且越来越同社会分离。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也把当时法国的国家机器看作是建立在社会之上的“寄生机体”,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明确指出,国家是“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这是一种凌驾于社会各阶级之上的,具有“寄生性”、“掠夺性”的国家,是一种居于社会之上的超阶级的国家。第三种理论是将国家看作是关心整个社会并管理着整个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国家承担着对社会的各种行政管理职能,尤其是直接管理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在《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一文中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国家,在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中,国家要负责修筑堤坝、排水和灌溉设施等重大工程。这种国家尽管也剥削、压迫农民,但并不是寄生性的国家,而是关心并管理社会的国家,能够给社会带来好处的国家。参看列菲弗尔:《论国家》,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30]工具主义模型,最为人熟知的、也是最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其代表著作是《共产党宣言》。仲裁人国家模型,一种完全不同于工具主义的模型,其代表著作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功能主义方法,国家是一种复杂劳动分工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协调方式,体现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参看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第一层含义,以下称之为观点1,强调在一般意义上,国家,特别是官僚机构,可以有不同形式,并且在短时期内其权力基础无需直接与统治阶级联系,或处于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之下。按照这一看法,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统治阶级的权力独立,它的组织形式和运转动力可以不直接来源于阶级力量的结构:它们拥有“相对自主性”。第二层含义,即观点2,在马克思的著作无疑是主要的:国家及其官僚机构是阶级工具,它们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协调分裂的社会。观点1当然更复杂和微妙,而且突出暴露了观点2在论述政治和国家问题时存在的狭隘和不足。但是,从根本上而言,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和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国家消亡或政治终结。参看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2]第一个概念,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压迫机器,这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特征的国家概念;第二个概念,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是最普遍最流行的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第三概念,国家是一个理想的总资本家,这潜在的默认国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第四个概念,国家是社会形态的凝聚因素,这隐含着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国家观。参看Colin Hay,(What’s Marxist about)Marxist State Theory?,in Colin Hay,Michael Lister and David Marsh(ed.),The State:Theories and Issues,Mac Millan:Palgrave,2006.
[3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认为国家的根源是生活的物质状况而非黑格尔的理想观念,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但是国家对于个人通过占有私人财产追求特殊利益给予合法化,导致了不平等、不团结以及人类社会的垮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把国家看作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资产阶级不但巩固它对经济的统治,而且要巩固它对国家的统治,因此,国家相应地描述为“现代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另一个国家概念出现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法兰西阶级斗争的结果是,资产阶级无法巩固其统治地位,显然国家就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奇尔科特比较感兴趣的是他称之为的“参与性民主国家”。参与性民主的国家观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更明确的表达的,马克思在其中表示,“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深有感触,巴黎公社规定废除军队和可以罢免民选官员,以此扩大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奇尔科特认为,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之真正生命力在于其对“过渡时期”的国家分析,给人类思考资产阶级国家之外的替代性选择提供了方案。参看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1)国家作为一种与单个生产者无关的社会力量的性质,包括现实劳动分工所要求的合作的性质;(2)从属于阶级统治的社会—经济关系对国家形式和活动的影响,以及国家在帮助再生产这些关系中的作用;(3)国家形式和活动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影响;(4)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国家的直接和间接控制,以及经济系统的需要对国家的非正式控制;(5)国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6)国家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那里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的条件;(7)政治被普遍地加以理解的途径,这种政治思想的社会根源,以及它在帮助国家发挥其特殊职能尤其是镇压和合法化的职能中的作用;(8)内含于上述论点、被当作历史趋势的一种国家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这种国家形式包含着对社会力量,即寻求废除国家本身的基础的力量的公共控制。参看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5]郁建兴:《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6]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
[37]艾伦・伍德:《新社会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38]杰索普:《国家理论的新进展:各种探讨、争论点和议程》,载《世界哲学》2002年第1—2期。
[39]B.Jessop,State Theory: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pp.2-3.
[40]一个例外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的调节理论学派对东亚经济奇迹提供了一个系统和详细的经济分析,虽然涉及到国家的经济角色及其调节功能,但其国家分析并不突出。
[41]卡诺伊:《国家与政治理论》,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42]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43]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44]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72页。
[45]Georg Sörense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e:Beyond the My th of Retreat,London:Palgrave Mac Millan,2004.p.2.
[46]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47]大前研一:《民族国家的终结》,载俞可平编:《国将不国》,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184页。
[48]Ernst-Otto Czem piel,Internationalizing Politics:Som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Who Does What to Whom,in Ernst-Otto Czempiel and J.N.Rosenau(eds.),Global Changes and Theoretical Challenges.App roaches to World Politics for the 1990s,Lexington,M A:Lexington Books,pp. 117-135.
[49]John Naisbitt,The Global Paradox,New York:Avon,1994,p.43.(www.chuimin.cn)
[50]Michael Mann,Has Globalization Ended 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Nation-State?,in T. V. Paul and John A.Hall(eds.),International Order and the Future of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59.
[51]参看琳达・韦斯:《全球化与国家无能的神话》,载王列、杨雪冬编:《全球化与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8—98页。
[52]利奥・潘尼奇:《全球化与国家》,载俞可平编:《国将不国》,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53]参见戴维・阿姆斯特朗:《“无权力国家”的神话》,载俞可平编:《国将不国》,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1—118页;Robert Wade,Globalization and Its Limits:Reports of the Dea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re Greatly Exaggerated,in Suzanne Berger and Ronald Dore(eds.),National Diversity and Global Capitalis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pp.60-88.
[54]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55]同上,第63页。
[56]Mathew Horsman and Andrew Marshall,After the Nation-State. Citizens,Tribalism and the New World Disorder,London:Harper Collins,1994,p.ix.
[57]Ibid.p.264.
[58]参看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6页。
[59]Yongnian Zheng,Globalization and State Trans for mationi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23.
[60]Peter Evans,The Eclipseof the State?Reflectionon Stateness in an Eraof Globalization,in World Politics,50(October1997),p.70.
[61]Georg Sörensen,The Trans formationof the State:Beyondthe Myth of Retreat,London:Palgrave Mac Millan,2004.pp.5-6.
[62]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第1—2页。
[63]阿托里奥・波林:《〈帝国〉的迷失》,载《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1期,第63页。
[64]斯拉沃热・齐泽克:《哈特和奈格里为21世纪重写了〈共产党宣言〉吗?》,载罗岗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5页。
[65]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66]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04—605页。
[67]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民主的两难困境》,载张世鹏等编译:《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政治领域的全球化》,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68]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69]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页。
[70]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民主怎样才是可行的?》,载王学东、柴方国等编译:《全球化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
[71]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72]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民主的两难困境》,载张世鹏等编译:《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政治领域的全球化》,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73]戴维・赫尔德:《世界主义:观念、现实与不足》,载俞可平编:《国将不国》,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74]郁建兴、徐越倩:《复兴国家:国家理论的新形态》,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4期,第40页。
[75]Georg Sörense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e:Beyond the Myth of Retreat,Palgrave Mac Millan,2004,p.23.
[76]Dennis A.Rondinelli and G.Shabbir Cheema(ed),Reinventing Governme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tate Capacity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Kumarian Press,2003,p.8.
[77]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78]同上。
[79]同上,第15—16页。
[80]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81]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载俞可平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82]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83]Mark Rupert and Hazel Smith(e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Routledge,2002.p.92.
[84]Ibid.p.91.
[85]参看Colin Hay,Michael Lister and David Marsh(ed.),The State:Theories and Issues,Mac Millan:Palgrave,2006,p.77.
[86]Mark Rupert and Hazel Smith(e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Routledge,2002.p.1.
[87]Ibid.p.191.
[88]转引自郁建兴、肖扬东:《历史唯物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适用性》,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9期,第5页。
[89]Ellen M eiksins Wood,Global Capital,National Sates,in Mark Rupert and Hazel Sm ith(eds.),Historical M at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Routledge,2002.p.28.
[90]艾伦・伍德:《资本的帝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91]詹姆斯・佩特拉斯:《全球化:一个批判性的分析》,载罗纳德・奇尔科特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285页。
[92]Bob Sutcliffe,How Many Capitalisms?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Debates about Imp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in Mark Rupert and Hazel Sm ith(e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Routledge,2002.p.57.
[93]参看陈人江:《新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可能的反抗方向》,载《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第62页。
[94]Mark Rupert and Hazel Smith(e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Routledge,2002.p.9.
[95]Ibid.p.192.
[96]Mark Rupert and Hazel Smith(e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Routledge,2002.pp.210-216.
[97]Ibid.pp.297-298.
[98]参看郁建兴、肖扬东:《历史唯物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适用性》,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9期。
[99]B.Jessop,The Capitalist State:Marxist Theories and Methods.Oxford:Blackwell,1982,p.258.
[100] Ibid.p.259.
[101]参看B.Jessop,Nicos Pou lantzas:Marxist Theories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London:Mac Millan,1985,Chapter 12.
[102]B.Jessop,State Theory: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p.257.
[103]B.Jessop,Institutional(Re)turns and the Strategic-relational Approach,in Environmentand Planning A,33(7),2001,p.213.
[104]B.Jessop,State Theory: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Part 4,Introduction.
[105]B.Jessop,The Future of the Capitalist State.Cambridge:Polity Press,2002,p.1.
[106]B.Jessop,State Theory,Regulation,and Autopoiesis:Debates and Controversies,in Capital&Class:Autumn 2001:75,pp.86-87.
[107]杰索普:《后福特制与国家》,载本特・格雷夫主编:《比较福利制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108]B.Jessop,The Future of the Capitalist State,Cambridge:Polity Press.2002.p.9.
有关杰索普国家理论研究的文章
这种反趋势可以称之为从统治走向元治理。[5]正是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转型的六大趋势与五大反趋势,所以杰索普提醒我们,没有理由断言民族国家正在消亡,认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再发挥作用过于草率。......
2023-11-29
国家系统的结构与运作方式对不同力量的不同政治策略具有不同的开放性。结构选择性主要指称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特性或阶级结构以及国家系统的结构形式使得国家会选择那些“偏资本利益”的特殊政策、政治策略和制度机制。只有当国家的政治策略与资本的积累策略都成功的制度化并形成结构一致性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与政治合法化才能双双实现。......
2023-11-29
[23]归结起来,市场与国家、经济与超经济因素之间的二元对立或零和博弈关系是两种范式在解释东亚政治经济发展时共同存在的根本问题。......
2023-11-29
缺乏对于社会结构的正确理解。在大部分的学者看来,吉登斯的理论贡献是对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一大进步,但是他的结构—能动辩证法仍然受到众多批评。......
2023-11-29
在稍后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开始对国家进行除魅,“锋芒所指,就是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黑格尔将国家视为伦理精神的最高表达,是“普遍利益”、“共同利益”的最高体现。由此,马克思提出要“超越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7]对于马克思早期的政治思想或国家学说的理论地位,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法不一。[11]这种解释模式造成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经济决定论解释传统。......
2023-11-29
他主张用生态系统与生态统治两个概念来理解经济系统与政治系统以及广泛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则不但排除了经济决定论,也超越了经济还原论。......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