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校区医疗资源配置及高效运行策略

多校区医疗资源配置及高效运行策略

【摘要】:新校区的医疗机构应配备救护车特别是现场急救所需的除颤仪、气管插管等设备和急救药品。(五)依据社会(周边)医疗资源的“差异性”配置严格来讲,我国高校医院都符合社区医院的特征,参与社会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的时机已经成熟。

多校区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运行策略[1]

巨安丽 何凯亮

摘 要:本文从目前高校的多校区环境及现有医疗资源配置运用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使医疗资源产生最佳的功能和效益的优化配置策略;采用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结构和以职能为中心的静态结构相结合的二元组织结构构建多校区医疗体系,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现有技术职能部门的基础上,按医疗过程进行运行管理,使分布在各校区的医疗资源获得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建立与社会医院的紧密合作协议,便捷地利用社会医疗资源,使分散、流动在各校区的各类人群均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关键词:多校区;医疗资源配置;二元组织结构;医院信息系统

一、多校区医疗机构的现状及服务模式

(一)多校区医疗机构概况

现阶段多校区环境下,高校医院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在各校区设置不同规模的医疗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和医疗设备(见表1)。

表1 多校区医疗机构设置类型

img65

(二)多校区现有医疗资源概况

高校医院需要多个校区设点,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明显短缺,各高校对校医院的投入有限,大型设备不可能在多校区重复购置,交通设施除必要的急救车辆外,主要依靠学校班车和公交资源。高校医院的优势资源在于网络通信,各校区间通过校园网互联,并以宽带接入Internet,较易实现多校区信息共享。高校医院现有医疗资源分类见表2。

表2 高校医院现有医疗资源分类

img66

二、现行的资源分配及运行模式难以适应多校区医疗需求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过程管理

目前高校医院医疗资源配置采取以“病”为本的简单的科、科相加的阶段管理,多校区中各分校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基本上是简单“复制”,一线人员紧张,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概况如下:

(1)远离市区的新校区医疗机构可利用资源匮乏,开展的服务项目少,尤其是应急急救和传染病防控方面薄弱,难以满足师生员工的需求。

(2)处于市区的老校区医院有多年医疗资源的积累,分科相对细而全,设备配置档次较高,但因人员编制、技术水平、投入资金等限制,高校医院整体上缺乏诊治疑难病、重症病的能力和条件,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传统的“医患同时-同地”就医模式亟待突破

目前高校医疗机构就医模式仍然是医患同时-同地的传统就医模式(见图1)。患者来到医疗机构,面对医生叙述自觉不适,医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嘱患者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后作出诊断,给予相应治疗。

多校区环境下,在重组高校内部医疗资源的同时和社会大型医疗机构紧密关联,将多家医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通过网络视频、图像传输、远程可视会诊、网上咨询、预约挂号等信息手段和成立动态医疗过程团队集成起来,组成一个虚拟医院[3],突破传统的就医模式,实施医患同时-异地(多点)或医患异时-异地的就医模式,既能更好地完成基础医疗保健任务,又能满足各校区常规的和分散及流动着的各类人群的急重症转诊救治、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咨询、慢性病家庭护理康复等需求。

img67

图1 传统就医模式

三、有限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策略

分析多校区环境下医疗服务运行过程的特征,基于高效、优质、经济的管理目标进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现有医疗资源存量做转移调整、同时进行合理、适量的扩充。包括医疗点的合理设置、医院床位、人员配备、医疗设备和医疗经费投入等方面。

(一)依据服务对象的年龄段、常见疾病谱配置医疗资源

1.高校医院患者构成的特点

高校患者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及家属构成。大学生疾病主要为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起病,因患者往往身体素质好,经门诊补液、留观,多能治愈。慢性疾病多集中于老年退休教职员工中,高校医院针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预防、康复、定期复查、追踪随访等工作量非常大。高校教职员工普遍素质较高,具有一定医疗卫生知识,一方面便于沟通,对于诊治有利,另一方面对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有更高要求,尤其对于疾病的解释、预后评价等方面,对医务工作者易持怀疑态度。

2.高校医院常见疾病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相比较于躯体疾病,更加严重和普遍;慢性疾病多集中于老年退休教职员工中,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逐年上升趋势,往往病程迁延,反复就诊。

(二)依据地理位置配置医疗资源

远离市区的新校区要与大医院和专科医院有效挂钩,配备临床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的全科医生,做到“小病能治愈、大病能鉴别、急症能应对”,反应迅速,处置合理,转诊合适!新校区的医疗机构应配备救护车特别是现场急救所需的除颤仪、气管插管等设备和急救药品。同时要充分利用“120”急救系统,主动纳入属地的急救网络系统,争取在高校新区集中的地方或大学城建立“120”急救分站,保证有效急救和安全转运。

(三)依据服务人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配置医疗资源(www.chuimin.cn)

随着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科研机构、实验场地增加或搬迁,各校区医疗机构应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变化调配人员和其他资源。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节约医疗资源

卫生科、医务所建制的高校医院分支机构仅限于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性诊治,而高等院校是现代科技装备和应用最先进的地方,拥有已普及的计算机用户,互联网、数字校园网络、通讯网路等现代高科技环境,高校医院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服务功能,满足高知人群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慢性病随访等常规就医之外的需求。

(五)依据社会(周边)医疗资源的“差异性”配置

严格来讲,我国高校医院都符合社区医院的特征,参与社会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的时机已经成熟。据悉芬兰政府为追求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及公平条件下的市场运作,社区医院尽管由政府全额拨款,但按工作量购买地区医院的设备和人员服务,使医疗资源效率最大化并保证了医疗质量,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高校医院作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不必追求大、全、齐,而要“依大傍强”,按高校医院特有的疾病谱,根据“差异性”原则,进行创新发展,加强诸如康复、心理等专科建设,与社会(周边)医院密切合作,实行“双向转诊”,提高全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四、多校区环境下医疗资源配置的高效运行

以对高校各分校区现有医疗资源布局以及所在地区可利用的优质医疗资源分析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现有的校园数字网络、公共通讯网络及社会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运行。将各个校区医疗网点和社会上有形和无形的医疗资源,通过协议、信息技术手段集成起来,共同为多校区各类人群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一)在现有职能科室基础上设立动态医疗结构

现有医院的运行是以职能科室为核心进行分工与管理[1],在多校区环境下是多个小的医疗机构的重复设置,呈现出各校区自身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在合理的设置各校区医疗职能科室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组织结构的管理概念,建立以职能科室为中心的静态组织结构和以医疗过程为中心的动态组织结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按职能科室进行分工与管理,按医疗过程进行合作与使用,最大限度地运用学校现有医疗资源及社会医疗资源。

动态医疗组织结构设有协调中心、医疗过程主管、医疗过程团队等,这些是由分布在现有的(静态)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的任务团队,他们可能分布在多个校区各自的岗位,并不集中办公,当医疗过程启动时,自动进入协同工作状态。选定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疗专家作为医疗过程主管,带领数个主治、住院医师,并配备医技、护理、后勤科室的人员,组成一个动态医疗过程团队。由医院领导成员和医务科组成协调中心,负责过程团队的组建、过程流程的设计、对外合作协议的制定、过程实施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过程绩效考核与奖励等。

(二)基于过程管理理论,进行医疗过程设计和医疗流程重组

采用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结构和以职能为中心的静态结构相结合的二元组织结构构建多校区医疗体系[2]。技术按职能分工、管理按过程进行,使分散在多个校区的医疗资源综合发挥效用,使分散、流动在各校区的各类人群均可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对医院来说,一个医疗过程就是一系列医疗服务项目的集合,服务对象(求医人)通过这些服务项目的实施,达到诊疗及康复的目的。按医疗过程进行组织、管理和绩效考核,使医院的所有服务直达病人。较之以职能科室为核心的医疗管理,更有利于多校区环境下医院的运行。

基于多校区的动态医疗组织结构和医疗过程设计即虚拟医院[3](见图2)。

img68

图2 基于多校区的动态医疗组织结构和医疗过程设计

当一个患者进入医院时,接诊医生就启动这个医疗过程。患者就得到一个医疗团队的服务,这个团队可能分布在不同校区的医疗机构,甚至是建立协议的外部三级医院的专家。治疗过程依据病情在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进行。借助于现代网络通信、快捷交通、紧密合作协议,任一校区的就诊患者都能享受到“三甲”医院技术水平的服务。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多校区环境下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新技术手段,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将医疗保健从现有的医疗机构延伸到家庭、个人乃至任意发病地点,将分布于各校区的医疗点的资源动态地重新集成,高效、优质、经济地实现医疗服务。

有效利用信息网络的基础是建立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4],这包括师生员工个人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数据库、门急诊信息、住院信息、医技信息、药品信息、医疗设备信息等各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校区各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医疗过程的流畅运行。

(四)建立与社会医院的紧密合作协议

由校医院与社会大医院、专科医院、知名专家签订合作协议,取得相关医院、相关科室开辟的绿色通道,校医院转诊的患者可以直接住院,检查或紧急处理;渡过危重期,需要巩固治疗的患者可以转回校医院,实现双向转诊。由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外聘专家团队,参与动态医疗过程,进行远程会诊、网上咨询或来院坐诊等医疗支持。

五、结语

多校区环境下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需要创新思维来解决,采用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结构和以职能为中心的静态结构相结合的二元组织结构构建多校区医疗体系,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在现有技术职能部门的基础上,按医疗过程进行运行管理,使分布在各校区的医疗资源获得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建立与社会医院的紧密合作协议,便捷地利用社会医疗资源,从而使分散、流动在各校区的各类人群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海.现代医院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 陈菊红,汪应洛,孙林岩.灵捷虚拟企业科学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巨安丽.虚拟医院的理论、方法及实现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4).

[4] 傅征,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本文已发表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注释】

[1]项目名称:多校区环境下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运行研究(项目编号:2006GJY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