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思维的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研究[1]陈俊杰张红芳摘要:本文在研究高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及组织形式特性的基础上,以系统思维为指导,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并指出了该体系所包含的主要评价指标。其研究成果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水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023-11-29
陕西省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研究[1]
田建国 韩 荣
摘 要: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师资培养向来是立校之本。本文以陕西省高校科研激励政策为切入点,深入调研了我省高校的教师评估体系,评估了我省各高校教师对于现行的科研激励政策的评价和态度,并对发展性评估模式的建立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科研激励政策;发展性评估模式
科研成就向来是各高校教师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参考值。在《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2003版)中明确指出教师业绩评审的三大标准:①学历及任职年限。②教学业务能力。③科学研究能力。由此可见,科研成就在大学教师评价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相应地,在如何推进和促进教师科研成就,“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1]方面,高校纷纷出台各项科研激励政策。而如何充分运用这些科研激励政策加强高校的科研管理;如何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如何让高校的科研激励政策不仅仅是管理的手段,而且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条件,建立发展性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则是高校管理人员应思考的重要课题。
有鉴于此,本课题组针对我省各高校教师对于现行的科研激励政策的评价和态度;现行的科研激励政策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性评价在高校科研激励体系中的构建这三个核心问题在陕西省各大高校的教师间展开了调研。
一、本课题的研究和设计
1.调查范围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官方网站所显示的“全省高校(机构)名录”,我省现有高校150所,按照不同办学类型分类主要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语文院校、政法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等。本课题因资金和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对省内所有的高校展开全面调查。因此,我们从不同的办学类型中抽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展开调研。同时,此次调研主要集中考察我省公办院校的科研激励政策,所以暂时不抽取民办高校的样本。最终共选取我省10所高校,调研范围见表1。
表1 调查范围
2.调查对象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各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包括理工、人文及交叉学科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样本的基本结构见表2。
表2 样本的基本结构
3.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完善我省高校科研激励体系,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并为深化大学教师评估体系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因此,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教师们对于现行科研激励政策的评价。同时,对于与广大教师切身利益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职称晋升政策和科研论文发表这些热点问题,我们也设计了相关问题进行数据收集。经过多次论证和探讨,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基本情况、职称晋升政策部分、科研激励政策部分。
问卷的基本情况部分共有4个信息点,涉及年龄、职称、性别、学科。学校名称因教师的隐私需要所以略去。在问卷的职称晋升政策部分中,共有5个题目涉及两大问题:教师对于政策的评价和高校间政策差异。在问卷的科研激励政策研究部分,问题细化为5道态度题:
(1)您认为贵校现有的科研激励政策如何?
(2)您对贵校科研物质激励政策的看法如何(如奖金的发放等)?
(3)您对贵校科研精神激励政策的看法如何(如加强对科研先进人物的宣传,强化精神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4)您对贵校对科研尊重激励政策的看法如何(如营造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关键时刻理解、体谅、关心、爱护并多方倾听科研人员的意见)?
(5)您对贵校科研发展激励政策的满意度如何?
二、我省各高校教师对于现行的科研激励政策的态度
1.对现行科研激励政策整体的评价
对于我省对现行科研激励政策整体的评价,从表3可以看出,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表示满意或较为满意,但仍有28%的教师对此持相反态度,认为该领域的政策仍有缺点和问题。
表3 现行科研激励政策整体评价
2.对职称晋升要求的态度
在对职称晋升要求的态度上,表4中近41%的教师表达了他们的不满。认为职称晋升要求很公正的教师仅占12%。
表4 对职称晋升要求的态度
3.对论文发刊的期刊标准的态度
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高达72%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达到科研论文发刊要求。有28%的教师认为较难或很难达到要求。
表5 对论文发刊的期刊标准的态度
4.对科研物质激励政策的态度
本调查所指的科研物质激励政策主要指各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成就在薪酬、奖金等物质方面的奖励或惩罚。在这项调研上,63%的教师表达了他们的满意态度,37%的教师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表6 现行科研物质激励政策的态度(www.chuimin.cn)
5.对科研精神激励政策的态度
各高校在对教师的科研精神的激励上各有侧重,有的注重加强对科研先进人物的宣传,强化精神激励;有的注重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总体来说,教师们还是对此表达了满意的态度。有57%的人认为自己所在高校的科研精神激励政策不错。但同时43%的教师认为在这项政策上,仍有待改进。
表7 对科研精神激励政策的态度
6.对科研尊重激励政策的态度
在科研尊重激励政策这个问题上,本课题主要着眼于高校是否营造了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管理层是否做到了在关键时刻理解、体谅、关心、爱护并多方倾听科研人员的意见。根据表8的数据,近60%的人认为现有的科研尊重激励政策还是让教师满意的。仍有40%的教师对此持异议,其中10%的人认为非常不满意。
表8 对科研尊重激励政策的态度
三、存在的问题
表9 教师提出的主要问题
续表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省高校在科研激励和职称晋升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教师个性的发展和学科间巨大的差异性。理工院校的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大量文科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激励政策不利于学科发展。
(2)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激励应进一步加强。在一篇关于《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的调查分析》的科研报告中,数据显示了与本调研相似的问题。在这篇调查分析中,作者列出了一系列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的因素,其中教学任务繁重占8%;科研经费短缺占15%;
科研条件不具备占9%;科研政策不利占8%;科研评价不公占20%[1]。而在本课题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在对于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评价上,青年教师群体表达了更多的不满。如图1所示。
(3)评价体系过分关注可量化的科研成果,忽视被评价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整体过程的评价。大量教师表示对教学和业务工作付出的努力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4)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有教师甚至形容科研激励政策的实施有“逼迫”的感觉。
(5)评估体系的政策稳定性要加强。“朝令夕改”的现象在我省很多高校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每一年的政策都存在一定差异,这也给教师的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有的评价模式还在探索中前进和变革,还不成熟。
图 1
四、发展性评价在高校科研激励体系中的构建策略
(1)新老模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建立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大学教师评价模式。
本课题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起盛行于英美高等学府之间,广受欢迎。发展性评价模式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2]。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它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评价方式,而是指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评价方式的总称。它代表了一种评价的理念,即教师评价不仅仅是管理的手段,而且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条件。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坚持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注重动态、形成性评价,强调把交流、研讨贯穿于评价过程,重视教师评价的个别差异性,倡导简便易行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成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3]。
上文中数据显示,对于现行的传统的绩效式教师评价模式(奖惩性评价),我省教师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表示满意或较为满意,有46%的人认为还不错,但有待改进。如果我们能用发展性教师评估模式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同时仍保留传统模式的优点,如可量化性、公正性,那么更成熟、更人性化的教师科研激励体系和评估体系就有望建立。
(2)高度注重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如同郭淑兰、邬开俊在《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的调查分析》中所提倡的那样:“必须将各种激励理论与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出一套符合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实际情况和内在规律的、具有长效性的全面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使青年教师达到对工作过程的内在奖赏和自我强化,超越对物质的需要与追求。”[1]
(3)提倡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建立平等的交流、协商模式,大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审过程中。
(4)重视量化结果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整体发展过程。正如有的学者曾指出的:“教师评价不是一系列可以敷衍的、定期的任务,应该将教师评价理解为一种连续的、系统的过程,目的是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的发展,帮助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师生涯。教师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渐进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因此,发展性评价重视教师向理想目标努力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终结性评价。”[3]
[1] 郭淑兰,邬开俊.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的调查分析[J].开发研究,2009(2).
[2] 彭娟.试论构建基于教师需求的发展型高校科研激励机制[J].江西科技示范学院学报,2007(3).
[3] 王成全.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过程和主要方法[J].辽宁示范大学学报,2003(3).
【注释】
[1]项目名称:发展性评价在大学教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7GJY08)
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文章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研究[1]陈俊杰张红芳摘要:本文在研究高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及组织形式特性的基础上,以系统思维为指导,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并指出了该体系所包含的主要评价指标。其研究成果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水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023-11-29
我国高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1]黄迪民孙佳燕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生就业难究竟原因何在?本文着重从本科毕业生能力不完善的角度分析高等院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等院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出建议。此外,学校在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安排统一实习,由教师参与指导,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11-29
目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2]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各项改革正是契合这一要求,力求探索新路径的结果。首先,中央政策的支持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先导力量。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2023-09-18
在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激励的主要对象是全校的教职工。激励或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目标、诱导或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作用的时间、条件和程度,构成了一套高校教师激励、约束的完整机制。高校教师事业激励具有下列特点。......
2023-08-20
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缺乏预见的教师工作,对教师本人来说会变成一种痛苦的差使。向教师指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的可能性,——这是学校领导的任务之一。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女教师找那些有孩子在下一年将要入学的家长们谈话。......
2023-12-03
在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公立院校大规模扩招的状况下,调动民间力量和资本,积极发展民办高校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导致中国公立高等教育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创新不足、培养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因其灵活的机制、较少受行政权利干预,很好地避免了公立高校的弊端,容易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
2023-11-20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之所以可以生存下来,和它的理念追求关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看,就是这种理念追求才成就了民办高等教育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综合,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符合......
2023-11-20
1896年举行的首届现代奥运会设立了田径项目,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奥运会的主体项目。从那时起,女子田径运动不断扩大。我国古代田径运动的发展据记载,墨子《非攻篇》中论及了吴起与魏武侯谈论练兵、用人、强国的方法。......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