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甘肃藏族历史文化:一窥甘肃历史文化精华

甘肃藏族历史文化:一窥甘肃历史文化精华

【摘要】: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长期以来甘肃藏族与藏传佛教构成了甘肃民族历史文化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民族特色。

第二节 甘肃藏族历史文化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肃南、岷县、宕昌、武都、文县等地,居住着众多藏族人民,他们世代生息、劳动在这里,成为甘肃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甘肃藏族的形成

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随着势力的不断增强,寻找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采取对外扩张形式,东向发展便成为吐蕃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与吐蕃为邻的吐谷浑地区便首先成为吐蕃注目的一个主攻方向。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吞并了吐谷浑国占据青海地区,使吐蕃获得了一个东进西伐的战略基地。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获得了向外扩张的大好时机。吐蕃乘河陇兵力东调平叛防务空虚之机,大规模进入河陇地区,吐蕃部族向甘肃的迁徙移动也随之开始。吐蕃占领陇右诸州后,切断了安西、北庭、河西与中原的一切交通联系,从而使原来统为一体的唐朝疆域隔断为二,然后自东向西逐步蚕食吞并河西各州,致使凉州、甘州、瓜州、沙州等地陆续被吐蕃控制。吐蕃向唐朝的开疆拓土正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过程,吐蕃部族与汉人或其他民族错居杂处,通婚联姻,接受汉族文化,与汉人或其他民族逐渐融合。

宋代迁徙到河西陇右地区的吐蕃人“族种分散”[15],主要分布在秦(今甘肃天水市)、凤(今陕西凤县)、泾(今甘肃泾川县)、原(今甘肃镇原县)、仪(今甘肃华亭县)、渭(今甘肃平凉市)、兰(今甘肃兰州市)、熙(今甘肃临洮县)、河(今甘肃临夏市)、洮(今甘肃临潭县)、岷(今甘肃岷县)、叠(今甘肃迭部县)、宕(今甘肃宕昌县)、阶(今甘肃武都县)、成(今甘肃成县)、文(今甘肃文县)、湟(今青海乐都县)、鄯(今青海西宁市)、廓(今青海尖扎县)等州,以及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县)、通远军(今甘肃陇西县)、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等地域,另外,环(今甘肃环县)、庆(今甘肃庆阳县)、灵(今宁夏吴忠市)、夏(今陕西横山县西)、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等地是吐蕃与党项杂居之地。其中甘肃是宋代吐蕃重要的分布地区。这些吐蕃部族名称各异,或以地名族,或以人名部,使甘肃吐蕃部族后来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藏族群体。秦州地区吐蕃部落就有安家、大马家、小马家、上丁家、下丁家等族,而凉州有邢家、章家、马家、周家、赵家、王家、宗家、懒家等吐蕃部落,这些都是吐蕃化的汉人在吐蕃统治下由一个家族变为一个部落。正如宋人张齐贤所言:“西凉蕃部多是华人子孙,例会汉言,颇识文字。”[16]

唐末五代北宋时期,散居在甘肃各地的吐蕃部族“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17],使广袤的甘肃大地成为安多藏区的一部分。吐蕃从青藏高原迁徙到河西和陇右地区,其虔诚信仰的藏传佛教也随之传入,甘肃地区众多的吐蕃部族既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又是传播者,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深厚的民族基础。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长期以来甘肃藏族与藏传佛教构成了甘肃民族历史文化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民族特色。今天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正是历史上西北吐蕃的分布地之一。甘南地区属于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吐蕃部族分布辖区内,而天祝地区正是西凉府吐蕃六谷部活动地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生产劳动中,散布于陇原大地的吐蕃部族已有许多人逐渐融入汉族或其它民族之中。

二、甘肃藏族称呼、服饰与发式

甘肃藏族有自己的地域性称呼。聚居于黄河河曲和大夏河流域的藏族自称“安多哇”;洮河流域的藏族自称“藏巴哇”;天祝藏族历史上属安多藏区自称“华锐”;聚居于甘川交界的藏族因地处文县西南的铁楼乡古称“白马峪”而自称“白马”藏族。质朴、勤劳的甘肃藏族人民不仅创造了神奇多彩的藏传佛教文化,更多更大量的则是创造了绚丽斑斓的民俗民间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了甘肃藏族历史文化长卷。

服饰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它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区域文化特征的共融性。传统的藏族服饰是男女均穿右衽藏袍,腰间系带,头戴礼帽或皮帽,脚穿长筒皮靴,男女均梳发辫,佩戴耳环、项链等饰品。甘肃境内的藏族由于历史上民族的变迁和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周围民族的相互影响,既保持着自己整体民族服饰的传统特征,又存在明显的地域间的区别,大体上分为牧区和农区两大类。

牧区服饰以玛曲、碌曲、夏河藏族为代表。藏袍是他们的传统服装,右衽、交领、袍长至脚面。男式藏袍大襟广袖,束腰,腰际成兜囊,可以装物。一般袒出右臂以利于活动,右袖自然吊下或挂在腰后。夏季穿用布料衬里、各种料子为面的藏袍;春秋穿羊羔皮作里子,外罩毛料或布质面料的二毛皮袍,其领缘、袖口、下摆、衣襟边均用“十样景”氆氇和水獭皮镶两道边;冬天大都穿大羊皮袄,不挂面子,领缘多镶包豹皮,袖口、衣襟、下摆饰有15厘米宽的黑布边。女式藏袍装饰繁丽、色彩华美。冬装皮袍除领面镶豹皮外,还在领角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春秋季的二毛皮袍在“十样景”的氆氇上镶30厘米长的红布和绿黄色布条。袖口、领缘、襟摆均露出白羔皮边,袖口的白羔皮上有豹皮、各色布条、氆氇和锦缎镶的花边。袖筒右长左短,右袖挂在身后腰带下,束红绸腰带。腰带以上再系一条叫“恰玛”的革带,上扣一节银制或铜制泡钉。腰带的侧旁佩挂银或铜制的叫“姚将”的各式奶勾,上嵌红珊瑚珠、绿松石,腰间还佩戴一种叫“龙高”的银制饰器。藏袍穿时无论男女都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领缘和襟边镶包金黄丝缎,外面再罩布袍或皮袍,腰系茧绸带。牧区藏族男女喜戴圆顶宽檐呢帽(礼帽),冬天戴狐皮帽。夏河一带的藏族妇女戴四片瓦形翻毛边的绣花呢帽和用白羔皮围边的圆锥形皮帽,帽顶坠一束红缨。玛曲藏族也有头戴尖顶毡帽和白色圆顶瓦楞帽的。藏语称藏靴为“吉尔达”,均用熟牛皮缝制而成,有长筒、半筒、低帮等式样。当今牧区青年一般均穿皮革厂制的长筒、半筒马靴,款式新颖,经久耐穿。

农区服饰以卓尼、迭部、舟曲最为典型。

卓尼藏族男子着装与牧区基本相同,妇女的装饰较为独特。她们头戴石榴形帽或“烟筒帽”。石榴形帽圆顶,边缘有一圈连续的豁牙,每个牙上缀一小银珠,两边各缀一束黑红丝线组成的长缨悬于胸前,帽子后部有一状如石榴形的短尾,面料多为粉红、紫红缎子;“烟筒帽”高40厘米,用毡胎制作,帽檐外翻。身穿半高领、右开襟、紧身窄袖、两边开叉、下长至足的布袍;颜色多为天蓝、湖蓝、翠绿,年长者颜色较深沉;穿着时袍上罩大襟式滚边绸缎马甲,腰系花带或大红腰带,下着深红窄筒裤子,足穿红腰锁梁布靴。(www.chuimin.cn)

迭部地区气候温和,该地藏民着装较单薄,色调沉重凝练。这里藏族男子不戴帽,仅以白毛巾或白布折成15厘米宽的长条紧靠额际缠绕一周。他们身着交领白色麻布长衫,右臂外伸,衫长至膝下,腰系红绸带,下着黑色窄筒长裤,裤腿装入高靿靴筒内;女子头戴夹层软胎平顶高筒帽,帽檐依次缀以红、黄、绿诸色布条,向上延至顶端,帽顶用白布封口;身穿半高领、右衽大襟长袍,黑色居多,领襟部分先用花布滚边并镶缀黄色暗花锦缎,再用十字氆氇以及各色布条竖直饰以10~15厘米的宽边。为了劳动和行走方便,她们常提起下摆右角塞于腰际并挽起袖口,这时则露出里层外缘镶衬的红、蓝色布条,在黑色袍面衬托下无比鲜丽。她们下穿紫红色裤子,足登满绑软筒厚底尖头布靴,腰间系一粉红、淡绿绸带。

舟曲位于陇南山地、白龙江中上游,气候暖热,境内皆高山峡谷,交通不便。这种地理环境使聚居于此的藏族服饰与其他藏区有明显差别。服装面料多以布、褐子(粗呢片)、麻为主。因常走山路和林间小道遂形成男女均裹腿的习俗。舟曲藏族妇女头戴用彩带束扎的层层折叠的方形黑布,耳朵上佩戴镶嵌有红珊瑚、绿松石的银制大耳环,上身穿白布衬衫,布衫上是护胸腰围,腰围底层为红布,上装饰有氆氇横向连接的纹样。胸前佩挂直径27厘米的圆形银盘,腰间束扎织锦带。腰前至膝盖系三角形裹肚,外穿由黑色麻布或褐子缝制的对襟大褂长至腿弯处,袖短而宽。下身穿裤,裤腿较短,裤管肥宽,颜色多为紫红、深红、纯黑,裤腿至脚腕处用白羊毛裹腿层层缠绕至膝弯。脚穿单梁藏鞋或绣花麻布鞋;舟曲藏族男子所系头巾,多为黑色、青色,方形,棉布制成,上身穿大襟短袄,外套白色羊毛褐子褂,腰束黑色羊毛编织的腰带,腰间有装饰品,右侧挂火镰,左侧挂藏式腰刀,身背传统火枪,下穿白色棉布直筒裤,小腿用白色羊毛编织的缠子裹绑,脚穿单梁短腰鞋或单梁布鞋。

天祝藏族俗称“华锐”,“华锐”的意思是“英雄的地区或部落”。天祝是半农半牧区。此地藏族服饰的特点是比较轻便,既适于放牧又适于农业生产。妇女夏天穿布制长袍或白褐长袍,脚穿皮靴或便鞋,头戴礼帽,冬天穿羔羊皮长袍或大羊皮长袍,头戴狐皮帽或四片瓦帽,男子—般喜欢穿白色大襟衬衣,领缘绣花纹,袖口围以黑边,大襟中上方绣有一块图案,再穿上用布、毛织品或皮制的长袍,头戴礼帽或狐皮帽,足蹬皮靴,腰间带短刀,背锡制酒壶,显得英武精悍。

玛曲、碌曲、夏河一带藏族妇女的发式也较独特,多系“碎辫子”,即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郭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圆,细辫从肩背以下编入黑丝线于腰际,另将后脑部分头发编成一束细辫,上坠18厘米宽的长毡胎布块,用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上缝缀红色串珠、黄色腊珀、朱红珊瑚、翠绿松耳石以及碗形饰物,毡胎布块下端还联结数串深蓝色珠玑和红丝线拧成的穗子。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红串珠缀起来的头箍,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珊瑚珠或宝石,还戴耳环和耳坠。卓尼妇女发式为三根粗辫子,未婚少女三根辫子都梳编起来,用红头绳扎紧。已婚妇女只编中间一根,用黑头绳扎结,两边的两束头发在腰带以下才编成辫子,中间辫子上佩挂一串银牌。迭部的未婚姑娘梳两根辫子,头上包黑布帕,其辫用帕缠一根,后面拖一根。已婚妇女梳三根辫子,一根盘在头上,两根垂吊身后,每根辫子尾端都坠一银制小圆盘,上镶五个珊瑚珠。舟曲藏族妇女头上梳细辫子三十余根,其端结接一公斤多的纯黑牛绒毛线,梳成辫子五百余根,分成两组在腰际处用两圈锦带结扎分别垂在腰两侧,并从中间挽结于后腰再接毛线坠地。舟曲西北部成年女子则梳两条又粗又长的发辫,发梢饰有玛瑙、珊瑚分别束于腰后。天祝藏族未婚姑娘梳数十根小辫,分两边装人胸前两条一尺长的辫套内。已婚妇女则把发辫缝在三尺多长四寸宽的两条辫套内,穿过腰带垂在前面。辫套由十几块绣有各色图案的小方形布块组成,上面缀有银牌、圆形骨制饰品,末端缀红穗子,佩戴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等镶嵌的颈饰、首饰

三、甘肃藏族饮食与民居

甘肃藏族多居住在高寒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或农牧兼营,还有一些农业区,其饮食习俗也具有地域特点。农区藏族是以青稞炒面制成的糌粑为日常主食,食用时用一小碗放入酥油倒上热奶茶再加糌粑用手捏成团食用,也食用牛羊肉和奶制品;牧区饮食则以牛羊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兼食糌粑及面食肉制品是手抓肉和风干肉。甘南藏区人们也喜食牛羊肉做馅的“灌汤包子”和油炸点心牛奶制成的酸奶和曲拉(奶渣)也是牧区群众的日常食品。无论农区还是牧区,甘肃藏族群众都有饮茶的传统习惯,特别喜用茯砖茶。甘南藏区饮用的多是四川松潘产的大叶茶,天祝藏区多饮用茯砖茶。饮用时将茶水煮沸,加少量食盐,熬成色深褐而味苦咸的浓酽茶水。他们还饮用奶茶和酥油茶,奶茶是在茯砖茶中加入牛奶熬制而成,酥油茶是在滚烫的奶茶中冲入酥油即饮。藏族还喜欢饮酒,一般多饮自酿的青稞酒。这种酒,酒精度数较低,味甘醇,有后劲,是甘肃各藏区的传统佳酿。

甘肃藏族的居住方式也可分为农区和牧区两大类型。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一般住土木结构的小楼房和平房。楼房大多是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外间作库房或圈畜,内间作灶房,灶房中部砌连锅暖炕,冬季可住人。楼房用木板修建,有独木梯通楼上。在卓尼、舟曲等地过去还有一种半地穴式的土木结构平顶“碉房”,形状如碉堡。这种房子多修在山坡平台上,土石砌墙,窗户较小。碉房现已不多见;牧区主要民居是帐篷,携带方便,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牧区帐篷多以牛毛毡胎制成,能经暴雨而不漏,积重雪而不裂。帐内用2根木柱支撑l根木梁,帐外用20余条牛毛绳张拉,一端固定于帐顶,一端拴在地面木桩上。帐篷一方设门,顶上开一长形天窗,用来采光排烟,门窗都有护幕一块。帐内中央筑台为灶,灶周围铺羊皮、毡垫以便坐卧,外围堆置器物、燃料等。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他们对原有的民居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建成了定居点,修盖起砖木结构的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顶楼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住宅。

四、甘肃藏族礼仪、节日与安多藏戏

藏族是崇尚礼仪的民族,在藏区与人相遇时要相互道安问好,在牧场即便遇陌生人也要问候一声,邀请进帐喝茶。甘肃藏族的见面礼主要有碰头礼、贴面礼、脱帽礼和长辈对晚辈的吻礼,在现代握手礼也很普遍。藏族人民还有热情的待客习俗,有客人来时主人先在门前迎接,进房后请客人喝奶茶、吃糌粑和手抓肉。敬献哈达是藏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礼俗。哈达是用丝绸、绢纱或棉纱织成的长带,是藏族人民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礼品。这种敬献哈达的礼俗几乎反映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条洁白的哈达,不仅是藏胞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是他们同其他民族发展友谊的纽带。遇到节庆佳日、婚嫁喜事、盖新房、添新帐或夺魁庆功、迎送宾客等都以献哈达表示祝贺和敬意。如今藏族人民敬献哈达的传统礼仪形式又增添了新内容,如表彰英模人物要敬献哈达,汉族同志下来工作也要互送哈达,学校落成、学生毕业庆典都要给师长敬献哈达。敬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普遍而又崇高的礼节。

甘肃藏族的节日分宗教节日和民间节日两类。

宗教节日主要有拉卜楞寺每年举行七次的“法会”,这期间有正月初三的“毛兰法会”,正月十三的“晒佛节”,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灯会”,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四月十五日的“娘乃节”,五、六月间的“插箭节”,七月的“敦白日扎节”。天祝藏区的宗教节日还有正月初八、初九的“普度会”。

民间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藏历年是各地藏族人民共同的节日,每年藏历正月初一举行,和汉族的春节时间上大体一致。新年期间,藏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祝贺“吉祥如意”,全家聚餐互敬青稞酒,亲朋好友邻里互相走访拜年。有些地方还组织赛马、演出藏戏和民族歌舞。甘肃各藏区还有一些地域性的节庆活动,如甘南一带的“香浪节”,也叫“浪山节”。“香浪”藏语意为“采薪”,每年七八月间举行,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群众性游山活动。“采花节”是舟曲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博峪乡举行。节日期间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到林间草地采摘鲜花、抢水、对歌、跳舞、野餐、谈情说爱。傍晚燃起篝火跳集体舞、饮酒对歌,把采花节推向高潮。“朝水节”是舟曲县西部和迭部县洛大地区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舟曲巴藏乡的后背山有一间歇泉,当地群众称其泉水为能医百病的“神水”。每逢端阳朝水者涌向“神泉”膜拜沐浴饮酒对歌。“赛马会”是天祝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八月一日在抓喜秀龙草滩举行,同时也是当地各族人民的商品交易会。文县铁楼白马藏族也有一些传统节日,如正月十四日的“祭祖”、十五日的“迎火把节”、农历二月初二的“耕牛节”,还有不同季节的“祭神节”。节日期间,当地藏族群众有跳“面具舞”的传统。

藏族称戏剧为“阿吉拉姆”,始创于15世纪。最早起源于西藏,噶举派僧人唐东杰布(1385—1464年)被尊为创始藏戏的祖师。安多藏戏作为藏戏的一个流派产生较晚。18世纪末拉卜楞寺第21任总法台第三世贡唐仓·丹贝卓美创编了一种说白与舞蹈合一的表演形式,在每年“七月法会”期间演出,这就是最早的安多藏戏。20世纪30年代末,拉卜楞寺主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赴藏学法期间,多次观看了西藏藏戏受到了启发。40年代初,他返回故里,决心仿照西藏藏戏编排使用安多方言、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46年初首场大型藏族历史剧《松赞干布》在拉卜楞寺院内公演。由于首创于安多地区的拉卜楞寺,又使用安多方言演出,后来藏戏的这一流派被称为“安多藏戏”。新中国成立后,安多藏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创作出许多优秀剧目,如《松赞干布》、《智美更登》、《诺桑王子》、《白马文巴》、《霍岭大战》、《降魔》、《格萨尔的一生》等。这些剧目都是甘肃各地藏族文艺团体演出的传统戏剧节目。安多藏戏既有别于历史悠久、古朴粗犷的西藏藏戏,又不同于传统的民间藏族歌舞,它有完整的表演、音乐唱腔和剧目。唱腔以安多地区民间说唱、民歌、嘛呢曲为素材加工而成。人物的台步、动作、武打及其表演吸收了京剧、民间舞蹈、宗教法舞的成分,表演时不戴面具,是舞台剧,形式上接近汉族戏剧,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